读者投书迷人来稿,来得浮躁却走得极其静谧的《八月》,致敬父辈那世代,在时代变迁下的哀愁与辛劳,谁不是被生活推着往前,在挫折里怀揣理想。


《八月》剧照

文|三木水

电影院很小,零零落落的上位之后,就感觉再也起不了身了。

“换黄豆、绿豆、小米子、雪花粉、棒子面。”老汉操着一口陕北腔,骑着三轮车,晃游进老旧的集体宿舍。

那年,张小雷 12 岁。

荣获第五十三届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八月》由导演张大磊的执导,在狭小安静的黑暗中拉开了序幕。

12 岁,谜样的年纪,我已想不起来属于 12 岁的夏天自己究竟做了什么,发生过什么,或者只是经过了什么。一切的一切都是硬朗的陌生的,恍若远离的岁月又被拨云见日的影像拉近了些。

推荐阅读:【不是影评】永远失落的《黄金时代》,柔软而铿锵的萧红

八月,正值小雷中考过后,很多事对他来说都很新鲜,比如躲在窗户背后偷看对门的邻家姊姊,比如撞见三哥在他常玩耍的大树下欺负同学,比如姥姥卧病在床,比如找电影院门口的胖大婶就可以看免费的电影。小雷的暑假充斥着撞球桌、作业与双节棍。像八月的蝉,是噪的。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1994 年,受到国家政策对部分国营企业要求现代化改革的影响,小雷的爸爸下岗了,离开内蒙古制片大厂,转而成为名副其实“搞艺术”的人,成日无所事事的小雷继而感觉到生活有些不同了。爸爸的头抵在了他的头上,爸爸笑着说,他就笑着听,有时这样的话还没讲完便被妈妈给抢了去。八月的尾声近了,为求生计与让小雷如愿考上第一志愿,小雷的爸爸离开了家里,远赴荒凉的草原从一名剪辑师转业成为场工。

究竟是不是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导演只在全片放映完后轻轻地打了一行字。

“仅以此片献给我们的父辈。”

我感觉脚步越发沈重,走回捷运站的路上三心二意的,心里很满,像流了一缸子的水却无破口处可以宣泄般,然又有些蜻蜓点水的怅然,我不知现在的自己看懂了多少。


《八月》剧照

小雷是大磊少年时代的缩影,导演自传式的以 12 岁的日常为基调,除了阐述父亲的离职,也描写生活在他周遭的人身上的故事。观影最初我们与小雷皆是懵懂无知,有着顽劣的好奇,随时序递进,事情的发生,一件接着一件像醋发酵开来,在小雷的、大磊的,甚至是作为观影者的我们身上,都熏出了一点印渍。他逐渐懂事了吗?小雷主动提出不去念三中了,在爸爸离开家里后,会自己牵着自行车上学,拍全家福的时候他搂了身旁空着的位子,小雷对父亲的情感是依赖、是不舍、是歪头的观看、还是不能完全明白的爱?我想如果是张大磊导演的话,他会试着让我们各自感受吧。

八月的内蒙古,天总是黑的很晚很晚,傍晚时分,邻居们在老旧的制片厂大院里挤着下棋、乘凉、闲话家常,孩子们围着活动中心里黄亮黄亮的电灯玩耍、打撞球,楼道对面是红砖垒起的库房,那时的田埂种的是又粗又大的玉米,铁轨两侧还是田地,沿着铁路恍若能走回家似的。

推荐阅读,:走过《年少时代》:不是我们把握当下,而是当下抓住了我们

1993 年,我出生于中国大陆的山线城市,因此童年有一大部分的日子都在那里度过,电影放映最初的黑白画面勾起了我过往的种种回忆,相似的景物一幕幕是欣喜,也是失落,我已然离开很久了。我忘记了太多,没办法为那些为泛黄的日子细细作数。当年外公曾在国营企业工作,住的同样是集体宿舍,附近的邻居操着是电影里相似的口音,那时邻居们都还年轻。我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和表弟一起趴在阳台上看外婆在院子里晒衣服、晾被单,外婆偶尔会踩进跟前四四方方的地里,外头裹着红砖,里面则是各家负责的花草植披,我们种过草莓、牡丹、外婆还突发奇想的种了没有结过果的苹果树,小小的房舍里也养过猫、狗、还有兔子。

推荐阅读:【女性剪影】我的外婆,一个童养媳的性别革命


《八月》剧照

后来,妈妈为了家庭,只身远赴台湾,辞退了原先在印刷厂的工作。那时我还很小,对妈妈离职的事几乎没有记忆,渐渐长大之后,母亲偶尔会提及过去在印刷厂工作的事,言谈中的她很是兴奋,有时说起放弃工作一事却又有某种说不出的情绪挂在了嘴角边,我并不心细,对于这些细节即使是有记忆的,也还是无法体察、明白母亲多年来记挂的心事。直到看到《八月》里,几个过去同在制片厂工作的朋友为小雷爸爸饯别的那幕,大老爷们齐聚在餐桌前喝酒、涮肉,有的做了乐团鼓手、有的转业在卖杂货、有的也还在为生计筹谋,他们聊起看不惯的人、听不惯的事,那直列的性格配上小酒,总是要骂个痛快的,然而聊起转业后的生活,个个又像是做错事受罚的孩子,停下筷子,闷头不吭声。

而母亲的影子就清晰叠在小雷爸爸低头不发一语的脸上,我能想像得见,她的,属于她的过去,灼烈的像烧红的铁的那一部分,我知道也许能在这里得到解套。她辞职没多久印刷厂也因政策调整而转为私营。事后我看了许多有关《八月》的报导,张大磊导演在接受《报导者》专访时,提到他是尽可能的让自己跳脱出来看待与父亲有关的记忆,他站在冷一点、远一点的地方,说他想说的故事,他有意收起情感,不专为谁,也不对特定状态,“谁不是被生活逼着走的?”这是他的格局所在,也许吧,日子如此悄无声息地就被撕掉了,裂开几尺的缝,疼也要尽量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疼才行,那不是一个父亲、也不是一个母亲,被时代汰换掉是更远一处的一群人,导演要我们自己去看、去想、去感受,甚至是追忆。

推荐阅读:敬这时代的人!专访李志:“即使生在缝里,也要继续活下去”

喝口酒,明天就要上工了,涓涓滴滴的歌声之中,我彷佛感受到自己被扫落了一身灰尘,还来不及掂秤,就要往前了。而《八月》的细部却是那样鲜明又冲突,它像是退去浪花的海,在阳光下温暖而透彻的拍往淤泥厚重的地方,《八月》细致的梳理了张大磊过去的记忆,也如实像父亲告白,干净的影像里似乎很安静,不带有什么保留,尽管情感表达隐晦,我却还是被熏得暖呼呼的几度快要流下泪来。

出了捷运站,再到火车站入口,那里有我熟悉的咖啡面包的气味,我明白,时间挡不住的是我们对过去发生的种种,诚然的理解,或许方式不同,或许的确已有什么改变,再也回不去了,就像八月初来浮噪,走的极其静谧。


《八月》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