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从一写用心的教育能教导出优秀学生,让孩子懂得倾听自我的声音。台湾不缺优秀学子,只待优秀教师带出每个人的特质。

文/林从一

我们每个人都是特别的,

真实地面对自己、展现自己,

就是最值得的人生。

2016 年,女儿要进大学,于是我写了一些新的脸书短文,也改写重贴一些旧的随笔,以“给女儿的大学暖身文”为名,送给女儿,帮她暖暖身,好面对大学与未来人生的挑战。这些短文有些是帮助增加思想深度,穿透表壳直指实心;有些是思想的线索,将原本零落的思想珍珠和感觉珍珠串连成项炼;有些短文是学习上的提醒和建议,从小鸟学飞到智慧环境的高水位,从千寻 12 只猫头鹰到少年 Pi,说了一些成人、成己、成就学问的道理;有些则是关于人生,从“愿受万物羁绊,故生光芒”的投身入世大愿,途经 3 个疯子、年兽与道德魔人,到“尼采的精神三变:骆驼、狮子、婴儿”的自我转化,从爱情、快乐、放松、敌人、赌场、出家、金钱、父母、悲伤、性、离别、死亡到重生,谈如何观看人生、行走人生与形塑人生。

推荐阅读:写一封信给即将毕业的你:缺乏经验,就是最珍贵的礼物

自己的声音是最重要的学习向导

大学的核心之一是学术,而学术的核心之一是创新。创新的第一步是诚实,也就是说出自己心里的话,不把别人的话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中当作自己的话。在选题目做报告之前,总是先问自己,有没有自己的话要说?如果左思右想、想不出,就换题目,不要因为方便、容易而硬写。如果有自己的话要说,就绕着它,不断琢磨,不是你引导它,而是它引导你。

如果你真的有自己的声音,千万把它当作珍宝。

送你我这篇报导文章,请你思考,文章终了前那位“最不会说话的学生”,也可以说是最没文采、最不知说话“格式”的学生,为何迸出最感人的一句话?

大约 4 年前,我参与教育部全国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活动,担任遴选小组的召集人,小组成员有当时的台大教务长蒋丙煌、生命科学院院长罗竹芳、逢甲副校长李秉干⋯⋯等学养经验皆一时之选的学者。遴选包括初选与决选,决选阶段包含到校访视的部分。那天,遴选小组专家学者来到了板桥亚东技术学院,访视的对象是通识教育中心的林智莉老师、她的课及她的学生。

推荐阅读:性别观察:老师干嘛露奶?小孩与大人的性别再教育之路

参访委员们心里一直提醒自己,每个学校的条件不同,每个学校的学生背景不同。台大学生有台大学生的缺点,亚东的学生有亚东学生的优点,千万不要香蕉芭乐乱比一通。更重要的是,各校学生特质不同,台大学生学科知识强,但是技术能力上,亚东学生应该不差。委员们调整、调正好自己的准备心态,心安理得地开始访视。

不是优秀的老师,绝对进不了决选,毕竟这个奖是大学层级的唯一国家级教学奖。林智莉老师的教学非常杰出,细节不谈,这里只谈 2 点,一个是基本态度,一个是教学成果。

林智莉老师认为做为老师,就应该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否则不够尊重学生,也因此不够尊重课程,这是教育基本态度。她身体力行。林老师每学期大约教 5 门通识课,每门课约 50 个学生,学期前她努力地背,熟记每一个名字,每学期约 250 个名字。熟记到上课时可以不费力地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像叫自己孩子的名字那样叫出学生的名字。老师呼唤着名字,总觉得有人关心,觉得上课像回家。受访学生表示,在学校远远看见林老师,刚开始想藏入人群中躲她,但总是被她喊出名字,只好高兴地在人群中露出自己,大力挥手致意。

我们也访问了林老师的 10 位学生,想瞭解林老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这些随机抽出的学生,有些已经毕业几年,有些尚在学,有些口才好,有些是脸容易红,话却不容易说出口的。10 个中有 9 个可以非常清楚而且彼此一致、相互补充地说林老师上课方法和上课内容,而且几乎是每周的课程内容,更让委员们惊奇的是,这些学生居然可以对委员说,林老师为什么那样上课,为什么这样进行红楼梦的这一回那一章。

推荐阅读:为什么宝玉喜欢黛玉多过宝钗?蒋勋与张小虹谈红楼梦的叛逆青春

委员们背景不同,但是绝大部分曾是文青,既然红楼梦是林老师的主课之一,委员们当然要秀出够深度、够专业的问题,要考出学生的学习成效,于是问“你知道为什么叫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红楼梦的主旨是什么?它与佛教思想的关系?”等听起来专业的问题。学生们轻松地一一回答,还兴致盎然地回答,特别是那些毕业多年的学生。10 个学生中最木讷的那个,还没说话就胀红脸的那个学生,好不容易回答了“上课最深感想”这个问题,他胀红脸 10 秒,只迸出一句话“上林老师的课我不会睡,我舍不得睡。”

走出亚东校门,同行的台大教务长蒋丙煌教授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我现在分不清楚台大学生和亚东学生的差别。

值得信任的人

听完奥诺拉 • 奥尼尔(Onora O'Neill)“关于信任(Trust)”的 TED 影片,有一点感想:

奥尼尔建议我们应该将重点从“信任”转向“可被信任”,从问“你如何信任人?”转向“如何让人信任你?”

她举例说:“如果对方为了他人让自己暴露在受攻击(利益损伤)的风险中,那将使得他成为可信任的人。”

在这个面向上,越能“同舟一命”的人,越是可以信任的人。

我自己常常要求自己不要怀疑别人,要信任别人,要做个大方的人。这种自我要求,容易矫情。关于信任,应该做的是另一种自我要求:不要为难自己成为“容易信任人的人”,所应做的是,努力成为“值得信任的人”,成为有能力判断“何人值得信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