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他人的意见时,你得先厘清自己内心的感受,诚实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给予的意见可能与你的想法迥异,别让沟通成了种压力!

遇到难题时,总是会希望身旁有人能成为你的明灯,给予一些建议,然而很多时候,沟通的过程却经常不如想像中的顺利,甚至还可能引发更多的焦虑、冲突,尤其在资讯繁多的时代,四周充斥着太多嘈杂的讯息,以致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反倒变得悄然无声。

关于“寻求建议”这件事,有几个提点或许也适合你,在接受建议前多思考几秒,适时地让这些善意成为有效的助力,而非加倍焦虑的阻力!

寻求建议前,先与自己来场对话

想找人聊聊、希望对方给点建议,往往是遇到难题的时候,但在这之前,你真的知道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吗?还有,你瞭解自己寻求建议的目的吗?在聆听他人建议前,应该先静下心来厘清自己的想法:你是已经做好决定,想要得到一个肯定?或是陷入选择困境里,想要有个局外人帮你分析现况?亦或是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想要有个人能帮你做决定呢?

推荐阅读:觉察情绪与有效沟通:别让立场,阻止沟通

在寻求建议前,不妨先与自己来场对话,问问自己在意的是什么?不在意的是什么?考量的因素是什么?没有人能为你承担选择的后果,而你若不想被他人的价值观牵着鼻子走,先厘清自己的内心或许是个很好的练习!

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让对方更懂你

许多时候向家人、朋友寻求建议,最终总会不可避免地落入了“你不懂我在想什么”的回圈里,即便这样的情况可能源自于根本的观念差异,但不可否认“表达方式”仍扮演了关键角色。

一个适当的表达方式,能大幅降低彼此间的资讯落差,也能让对方更“懂”你的处境;换个角度想,若是连你都无法完整的表达自己,别人该如何理解你,并且给予出他们认为适合你的建议呢?另一方面,在寻求建议前,也应该先自问:“我想揭露多少程度的自己?”若不想要将心事全盘托出,或许也别错怪对方给的建议不够切实。

推荐阅读:张玮轩行笔:你的沟通,决定了你是谁

谨慎地吸收“有影响力的人”给的建议

有影响力的人分为 2 类:第一类是为人熟知的成功人士、意见领袖、特定领域的权威等,简单来说就是那些较有“名气”的人;第二类则是在与你互动的过程中,总能够以一两句话、一个行为、一个反应撼动你的人,包括了:家人、朋友、情人等。

成功人士的建议可能存在的“幸存者偏差”

第一类有影响力的人,因为自身的经历或见解,在某个领域拥有较高的话语权,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与他们接触的机会,但大众仍然能够从媒体、网路、书籍、演讲等不同管道得到来自他们的“建议”,例如这些经常在网路上看到的文章:婚姻专家教你如何经营婚姻、两性专家交朋友的秘诀、理财专家的忠告等。

然而,他们的建议真的是成功的秘诀吗?在〈Why you shouldn't trust successful people's advice〉的影片中对这个问题有了详细的解说,当中用了股市、婚姻的例子告诉大家,这些来自成功人士的建议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当中很可能存在着极高“幸存者偏差”。但这并不表示,成功人士的建议都毫无参考价值,只要适度平衡不同的声音、思考不同的情境可能发生的状况,依然能从他们的经验里得到收获!

推荐阅读:【丁菱娟专栏】一针见血,不如温柔沟通

When listening to the advice of successful people, be skeptical and make sure you aren’t getting fooled. Instead, consider the failures and perhaps you’ll learn more.

放下善意却不属于你的建议

相较于第一类型的成功人士,事实上,第二类有影响力的人,也就是在真实生活中与你亲近的人,他们给的建议,是更具有威力的。

身为十分亲密的家人朋友,在给建议时总会带入“为了你好”、“我怎么可能会害你”的情境,若这些建议刚好是你需要的,那么将会构成一次完美的意见交流;而若是这些建议并不完全适合你,甚至与你的想法有极大的落差时,反倒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压力,让你开始在他人期待与自我之间拉扯,陷入更深的焦虑中。越亲近的人给的建议会带来越大的影响力,因此,更要谨慎面对。很多时候,善意的建议可能是出自良善,但也有可能是期待的另一种展现,不见得能实质地帮助到自己。

推荐阅读:【丁菱娟专栏】一针见血,不如温柔沟通

倾听自己的声音、坚定自我,先厘清问题的症结点,再剔除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建议。在接受建议前先抛下成见,客观明确地诉说问题,不落入“幸存者偏差”的桎梏,也别让“不适合的善意”替自己做主。毕竟与你再亲近的人,都不足以代表你;而忠言逆耳,再难听的话,或许也总有几分值得学习的经验。未来面对问题时,别急着在第一时间接受所有建议,为自己争取独立判断思考的缓冲,让这些建议真实地成为找到解答的助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