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学社团的 Christine 以性别教育为念,写一份母亲最想要的礼物清单,不要名贵鲜花巧克力,只希望,这个世界能保留一份完整的人格给母亲,以及一份性别选择的自由给孩子。

2017 年的这个母亲节,还在聚餐吃喝及花钱送礼中度过吗?

自从四月底《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林奕含过世的“蝴蝶逝去效应”袭来(沈重默哀),亲子共学性别研究社就收到许多加入社团的申请,这个社团是让一大票热爱分享、讨论跟自学任何与“性/别”有关议题的共学团妈爸亲职共同学习“性/别没有十八禁”,反而就像参加烘培、旅游社团、团购、运动或摄影社团一样稀松平常。

团员中除了当人亲职照护的,更不乏性别平权运动人士、同性伴侣家庭、青少自学学生、跨性别女性主义倡议人士、女性主义行动艺术家、进步价值基进侧翼、体制学校公民教师、儿童权利倡议作家和政府特聘性别平等委员等,一同为了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任何和性别相关的议题,做好基本知能功课以及心脑准备。

从今年这一个母亲节开始,启动最佳队友模式当作一辈子的礼物

这些社团加入申请,如果不是尝试用“洪水法”来铺天盖地的极端宗教保守团体要来一探究竟并试图入内“对话”,那就可以想见此时此刻可能最符合妈妈急需的,不是鲜花素果,不是珠光宝气,不是劳务工具,不是吃完拉掉,而是一个个和主要照护者同步积极执行家内“性/别教育”的队友和环境。

因为一位全年 365 天 24/7 无休、选择当妈妈就一辈子是妈妈的女性,面临的责任义务如此沈重,从家内就开始的“性/别教育”,带来的也是对每一个妈妈的“性解放”,不再向特定性别社会压迫,不再对性别议题恐惧迷信,不再以性别刻板限缩选择。

因此,身为性研社和方才参与“孩子最大的恐惧:性别平等教育做得不够好”进家盟的基进成员之一,着实欣见众人开始重视“性/别教育”,这个时代转捩点出现的当下,让我来试着列出几个献给母亲的一辈子礼物建议,给和妈妈同步执行家内“性/别教育”的队友(父亲、和妈妈一样是的同性伴侣、妈妈的妈爸、妈妈伴侣的妈爸、邻居妈爸、妈妈的手足、妈妈的伴侣的手足⋯⋯族繁不及备载)参考参考吧!

同场加映:性别观察:老师干嘛露奶?小孩与大人的性别再教育之路

丢弃对母职神圣想像,每位女性个体都该被认识和独特对待

先说第一个礼物。这个社会在对待一个有伴侣有孩子的女性时,总是恋母情结深深深几许地偏好喊人妈妈,就像结婚仪式时也要强调其中会有一个或两个“新娘”来对照“旧娘”。买个放松咖啡被喊作:“妈妈⋯⋯,你的咖啡好了!”,去个亲子餐厅被喊作:“马麻⋯⋯,我们的消费方式是⋯⋯”,散个步、溜个小孩被提醒:“马迷,你的孩子刚刚跌倒,撞坏了装饰灯⋯⋯”,分分秒秒被提醒一辈子要担起另外一个、二个、三个或数个(?!心生敬佩⋯⋯)小生命的责任义务。

回想起我自己某一次搭乘从北国返回台湾的班机上,因为是加入家人的商务旅程,家人在工作,我则只有一个人带着阿皮和阿兜在人生地不熟的境外过了近一周所谓“被二打一”日子,于是当一位接着一位空服人员前一句“狗太太”善意告知这趟航程的任何优惠或是关照都是因为伴侣的恩泽,后一句“皮妈妈、兜妈妈”频繁提醒对于两个幼儿在这趟航程的照护责任可不要懈怠;疲态困窘的我,打从内心深处地感受到自我存在的落失,决定第一时间向空服人员提出“正名”,终于在后段航程拿回“李女士”的称谓,于已然密闭狭隘的空间中,感受自己真实存在。

推荐你看:【母亲手信】赖芳玉:做母亲,首先要做自己

是的,把一个当妈妈的女性当作他自己,不是某太太也不是某妈妈,不是谁的附属品存在、也不是谁的当然咎责单位,他就是他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有“性别意义”的措举。

也许时为自己孩子的够好妈妈,而不是众人口中的模范母亲或女超人或是钢铁身和温柔心的完美结合;也许时为自己伴侣的生命队友,而不是一定要“顾好伴侣的胃”的无薪伙食工班或是“管好伴侣的茎”的当然性欲出口。然而,这一生一世,这一位女性不管有多少角色在身、多少层层叠叠的生命经验,他依旧是他自己。因此,从今年母亲节开始,我建议的第一个礼物就是,送给妈妈一个“不再有母职神圣想像只有个体充分认识和独特对待”的一辈子吧!

努力觉察抿除言行之间约定俗成、理所当然的传统性别刻板作为

说到第二个礼物,不讳言地,许多女性在婚姻制度下成为妈妈后,并不必然能够成立核心家庭,因此经常有在农历年假或是各类型“以家庭团聚为名”(包括本文主题:母亲节),失去决策自主权的情形。虽然有儿童成员的家庭,通常能够以儿童成员最大福祉权益来考量渡过之地点及共渡的人选,但此时的妈妈就失去了话语权和参与表意权,似乎没有顾及本身舒适欢欣程度和利益福祉向度的选择可能。

你会喜欢:妈妈不是家庭保姆!瑞典育儿学:父职母职都是好职业

无论任何性别、任何社会角色及任何家庭角色,都应当被赋予决定节庆假日如何渡过之自主权,不应被任何名为传统、文化、责任、义务、感情包袱等托辞,而被剥夺其权利/权益,而具婚姻或非婚关系等的伴侣之间,不应以情绪勒索或(显/隐性)经济制裁方式,强制另一方履行任何面对对方原生家庭的琐务、劳务、财务、身心照护和情绪劳动等重大责任。

其实,在非节庆假日期间,任何性别、任何社会角色及家庭角色的个体,也都应当拥有“决定是否自由来去原生家庭偶尔当当最客人的家人”、“专注待在核心家庭和孩子共存亡”或者是“独善个体己身生活”的权利。白话文意思就是,当加害人伴侣说出:“诶,妈妈(?!Excuse Me?),我们周末有三摊母亲节要过⋯⋯”的时候,受害人伴侣请理所当然地赏伴侣一个白眼。

都说了今天这一天短短的 24 小时(其实说不定只有 12 小时)好不容易是以妈妈之名欢庆的日子了,就让他自己去选择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或是让他抛伴弃孩地去彻底放风吧!说得这么明白,我建议的第二个礼物就是,送给妈妈一个“努力觉察抿除言行之间约定俗成、不再有理所当然的传统性别刻板作为”的一辈子吧!

给孩子同理、尊重、接纳和支持的一个“性/别友善”家庭

而第三个礼物,是从“孩子你的幸福就是我的满足”角度来设计的。

不论哪一种性格特质的孩子,这边特别要讲的是“生理性别”、“性气质”、“性/别认同”及“性倾向”,都冀望能够获得原生家庭妈爸和亲友的认同,这似乎是许多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盼望,我还是孩子时也是怀着这样的盼望,直到我父亲过世当天病榻前,我依旧捧着他一生期许我成为的种种冠冕和成就细数给他听,从他晦涩阴沈飘渺微弱梦呓般的错乱回应,去寻找一丝丝他说不定认同我、以我为荣、甚至爱我的点点光讯。

而那个我,是不是我想要成为的我?或者,是不是真正的我呢?他爱这一个真正的我、我想要成为的我吗?至今未有答案。

多少被视作“正常的普通孩子”在挚亲各种无端价值和奢望期待中,不被认同、不被允许、不被支持甚至就不被爱了,那么被视作“不正常性气质”、“性别认同错置”以及“性倾向要被矫正”的孩子,更是毕生要在亲友师侪和社会大众不明究理中颠沛流离、载浮载沉。

延伸阅读:性别平等的未竟之路:从玫瑰少年叶永鋕看台湾司法

更何况,在长久“对性 要嘛羞耻化要嘛神圣化”的台湾待进步社会中,“性/别的需求”上与人相异而引来所有旁人不明究理造成的误解、差别待遇(歧视)和言行伤害,让孩子一生自我否定、自卑乞怜、自责形秽、甚至自我了断,是多么令人沈重的痛苦;而身为一个母亲,看见孩子凋零,是最极度拉扯肺腑的,为了获得最感心的孩子一生笑靥当作母职的回馈;所以,我建议队友(父亲、和妈妈一样是的同性伴侣、妈妈的妈爸、妈妈伴侣的妈爸、邻居妈爸、妈妈的手足、妈妈的伴侣的手足⋯⋯族繁不及备载)的第三个礼物就是:

送给妈妈一个“给孩子同理、尊重、接纳和支持的一个‘性/别友善’的家庭吧!

只有微小公民个体的点点努力还不够,促成全国倾力来达成

最后一个礼物,送给全年 365 天 24/7 无休、选择当妈妈就一辈子是妈妈的女性,是“一个全国倾力协助亲职照护的亲子友善进步国家”。

他们从做下这个决定后的第一时间,就咬牙放弃不再出现在通常仅只设定/设计给成人使用和存在的空间,否则就会是困难重重和举步维艰,这些包括了各类劳力密集职场、长途巴士、火车或飞机旅行、电影院、哺乳都被驱赶的美术馆、议会或是严肃媒体的访谈,“成为妈妈”等于形成了“天然屏障”,对妈妈这一类主要亲职照护者族群造成“种族隔离”的现象,因此大多数时间,妈妈会待在孩子安全愉悦活动、自己也能便利照护或情绪放松的空间。

例如:核心家庭的家里、让主要照护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原生家庭、好玩特色又共融的公园户外游戏场、付大笔费用的室内游戏场、或是或多或少理解孩子天生特质并提供友善设施的亲子餐厅;从此,渐渐脱离现实、日常失序、生命翻转,生活似乎只独留持家顾伴、育养孩子,付出时间、精神、体能和灵魂,仅获得不时要自嘲自己“为了家庭放弃一切”的无才贞德贤内助形象。

一个亲子友善的进步国家,是整个社会一起来把这种“天然屏障般的种族隔离”去除,全国倾力来协助妈妈(和他的队友)一起照护孩子的,而且是用进步多元的性别平等之力来达成,不是一年只有某个月份的某一天突然出现各种虚华欢庆,像是讽刺对比一辈子“母亲劫”的唯一喘息。

衷心期盼台湾进展为“亲子友善有爱、多元性别无碍”的社会,从家内互动、大小公民觉醒、“性/别教育”革新,到社会性别共作,让所有妈妈不会再被进步缓慢甚或停滞不前的国家体制压迫剥削,让所有孩子不会再在社会认同和文化隔离的课题上被伤害霸凌,就是送给妈妈最重要的母亲节永久保值、永远保鲜、永保安康大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