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读电影】作者海苔熊用简单易懂的心理学角度剖析《喜欢你》里头的依恋关系,恋爱,就是种平衡自我的过程。

“随着年龄越大,我们的眼镜‘度数’就会越戴越深。当你人生感到困顿时,试着用不一样的眼镜看看世界,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我的现象学老师跟我说,没想到我“换眼镜”的第一次实践,是在看完电影之后。

昨天趁台湾刚上映,看了最近金城武与周冬雨所主演,当红的电影《喜欢你》,回家的路上突然觉得,如果是不同时期的我,用不同的理论眼镜来看这部电影,完全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啊⋯⋯(以下有雷)。

依恋理论

这是一个逃避依恋的总裁路晋,爱上矛盾依恋小厨师胜男的过程。

理性、冷酷、不近人情、工作优先、逃离亲密的总裁(冈田尊司,2016),其实内心真正渴望是有人陪伴的。但就像他最后所说的一样:“我发现我不是真的喜欢一个人吃饭,而是没有人可以陪我吃饭。”对一个逃避依恋的人来说,要表现出自己的脆弱,是多么的不容易,而他却愿意隔着玻璃门,和对方说这几个难以启齿的字——这也是很多爱上逃避依恋的人无法离开的原因:他都不和别人说心里话的,只和我说,只有我了解他。毕竟,当你觉得你越懂他的时候,你会越爱他Kepecs、Uchida、Zariwala与Mainen,2008)。

客体关系理论

这是一个霸道总裁 α 培养出霸道总裁 β,然后用各种疏离和冷漠,来压抑内在焦虑的故事。所有的洁癖与挑剔,都是为了避免那个“坏的” 污染到干净的部分(许皓宜,2017)。

另一方面,小厨师也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或许她有意无意地想要拯救眼前这个“没有人性”的人,才会愿意牺牲一切,让对方睡在她家、入侵她的生活、照顾三餐等等——或许,对方的出现填补了小时候他没有被满足的某一个空缺,所以他才会陷入这段感情当中(谜之音:想太多了啦,其实爱一个人的时候本来就会做出许多疯狂的事情不是吗?)。

推荐阅读:金城武X周冬雨《喜欢你》:爱情,是等待一个同类

这也是一个内在小孩现身的过程(吴姵莹,2017即将上市)。在她身边,可以疯狂、依赖、不顾别人眼光,那是因为他的内在小孩获得前所未有的照料。当小孩的声音被听见了,他对别人,也可以变得更柔软。

荣格心理学

这是一个和自己阴影(Shadow)相遇的故事。

总是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掌控内的总裁,却因为一个小小的厨师,行程大乱。事实上,那些总是不希望事情“失控”的人,往往会吸引到“不受控制”的人,与其说是孽缘,不如说是他们内在有一部分自己,是渴望走向平衡的。路总裁在干净的饭店床铺上总是失眠,却在脏乱的沙发上睡着;嘴巴上说“你走开”、你很讨厌,实际上是无法去“认回”那些那个有可能会失控的自己。直到他回到平行关系里面(回伦敦和爸爸一起吃饭)去看见那个“令人讨厌”的自己,他也开起来比较真诚的感情关系,也迈向了自性化的历程 (李佩怡,2009庄砚涵,2015)。

推荐阅读:是依赖还是爱?五个关系心理学让你越爱越强壮

女性主义心理学

看完之后超级生气!凭什么林志玲要为一个男人煮饭煮 7 年!我拒绝为复制父权体制的电影发言!

好啦,还是说一下好了,与其说男人害怕失控,不如说其实大家都害怕失控,男人和女人都一起用某一种共谋的方式,来维系着这个父权体制下面的运作。有人选择了这个方法,并不是因为他们也认同这个方式,而是因为没有选择,或者说,这是在当下的选择当中,损伤最小的、阻力最小的路(Johnson,1997)。

这部片真正讲的就是“控制”。控制是一种非常吊诡的事情,男性害怕在于同性竞争当中处于劣势或输家的位置,于是极力的想要控制,或者至少在自己弱势的时候也能够保有控制比自己更弱势的人,可是这样的焦虑反而让男性陷入一种负向的循环:越是害怕失控,越想要抓住一切,就越容易“意识”到自己没有掌握一切。

推荐阅读:从“我”到“我们”:亲密与独立的关系练习题

俗话说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个社会透过各种方式把男性当作一种预设值,例如“人类”(man)、他(he),把女性当成一种他者,用“美味”、“性感”不知不觉的物化女性的身体,久了以后,女性也会被洗脑,担心“我如果不性感了怎么办?”

不过,万法归一,这 4 个理论都可能指向同一个结论:事实上,我们真正要找的并不是把你视为“他的菜”的人,而是“就算你不是他的菜”、“就算你不为了他做菜”,也能好好陪伴你的人。

而当你开始允许生命中“可以”出现失控,你也更能在一个人时拥抱孤单,在两个人时自在地相互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