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母亲节特企——进击的女儿,邀请你带着母亲启动亲密关系的革命。女人迷邀稿《文艺女青年这种病 生个孩子就好了》作者苏美,她谈了人母的欢乐疼痛,原来做母亲,既痛快又痛苦。

1.去年您出版《文艺女青年这种病 生个孩子就好了》在台湾回响热烈,许多年轻的妈妈深感被认同。想先请你聊聊这版书出版契机。与市面上亲子教养的书很不同,你这本书服务了更多无助母亲,你认为为什么当代社会有这样的需求?

怀孕八个月的时候,我的第一本随笔集《倾我所有去生活》得以出版,承蒙读者厚爱,居然没有让出版商赔钱,于是就有几家出版社来约稿,想要趁热打再做“文艺女青年”主题书籍。但彼时我怀胎八月,生活现实与坊间盛传的“文艺女青年”该有的生活状态毫不相干,我当时的编辑是个小说家,也是新晋的爸爸,在他的启发下我突然意想到,人生又不是电影,不可能停滞在某个被标签化的阶段里不再生长,那么,就写写穿透这个阶段后的自己怎么继续成长吧。

推荐你看:【性别选书】《文艺女青年这种病》没有钱,怎么生孩子?

我更习惯或者擅长写我能感知到的人世生活,但网络环境随时会和创作者互动,在写书的过程中,不断有人赞同或者反对,在这个动态环境中,我渐渐意识到,女性,尤其是育龄女性有一片未知的隐秘的疼痛未被书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社会、性别观念、伦理和教养习性都在阻止我们说出孕产育这三个阶段的真实感受。

大家似乎习惯了一个孕妇一夜之间就怀抱婴儿,似乎这一切都不言而喻。但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在漫长的孕产育阶段,自身在身体、心智、社会角色、家庭关系等各方面会经历怎么急遽的变化——但始终没有人说出来。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性,假如我遇到这些问题,我就设想,也许其它姐妹们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直到今天,还有读者会来信跟我说,这本书如何陪伴她度过孕产育阶段最艰难的时刻。

至于社会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一,我们这一代女性和母辈们面临的社会现实完全不同,这不仅体现在社会财富、生活阅历、家庭组织方式等方面,更深层来看我们这一代女性的自我认知方式也完全不同于,这导致了在孕产育阶段,母辈们的经验不具备可藉鉴价值,这个母辈缺席的人生阶段必须依靠社会支持网络才能度过。

第二,这一代的女性前所未有的处在不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当中,每年都会有数量惊人的有关婚姻的数据统计,结果都令人焦虑,养育一个孩子意味着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女性的投入即便是在最公平的衡量条件下也毫无疑问超越男性,这种焦虑因此会加倍呈现,但这种心态有时会隐蔽的变形为其它的表现方式来呈现,比如夫妻对抗、两代养育摩擦和身体焦虑,考虑到孕育婴儿已经消耗掉巨大的体力,些挥之不去的焦虑对女性是极大的损害。

推荐阅读:压死“妈妈”的最后一根稻草:经济独立才是好妈妈?

第三,这可能和文艺女青年本身的生活形态密切相关,她们大多数现代化程度很高,即便是进入婚姻生活后,也保持着相对比较明晰的界限感,对独立空间和时间要求高,可是一个孩子的出生,意味自我王国的暂时崩塌,全世界携带着它的七大姑八大姨和鸡零狗碎蜂拥而至,生活形态变化太大也会导致很明显的痛感。

除了上述因素,在大陆还有一些特殊之处,比如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没有兄弟姐妹的经验可以藉鉴,城市规模无限扩大导致个人原子化生存,生活弹性降低,对变化的适应力减弱,这些都是时代病。在这个动态的环境中,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使得这本聚焦于新妈妈的书有了共鸣,这也未尝不是一声叹息。


(图片来源:来源

2.书中你谈了生产到孩子呱呱落地的经验,您在豆瓣有提到孩子去上了幼稚园,是书中没有谈到的故事,你认为孩子去上幼稚园对一位母亲而言意味着什么?你认为那一段突然发现错过许多的霎那是否遗憾?

我必须说实话,孩子去幼稚园的第一天我不但完全不焦虑,甚至还激动不已:我!终于拿回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了!

我想到了三年多里错过的邀约,耽搁的工作进度,没有看到的书和电影,简直有种时不我待的兴奋想去弥补这一千多天。但实际情况是,我无所事事的在家晃悠了一整天什么事都懒得做。

生活的节奏变了,我又得重新适应。孩子进入幼稚园意味着他踏出离开我的第一步,养孩子就是漫长的失恋和长久的单相思,他们总会离开父母开始自己的一生。因为生孩子我错过了很多事,这是事实,说没有遗憾也是假的,有些工作和创作机会也就错过了,但说有多遗憾倒也不至于,有些机会也只是“看起来”像个机会罢了。

3.您认为“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要人认清现实。那么你认为一个母亲还能有诗和远方吗?

身为人母尤其需要需要诗和远方。

苏美

从做母亲的职责来看,一个母亲的世界有多深广,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够多舒展,假如孩子是母亲的花盆里生长的小苗,那我至少要做到给他尽可能大的空间和养分,唯一的办法就是向深处看,往远处走。从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来看,母亲也依然是独立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格,不能将人的职责丢弃掉,始终在深度和广度上探索生存的意义,这是除了柴米温饱之外的更深层的现实。

你会喜欢:【性别选/赠书】文艺女青年这种病:孩子,我也只是你的母亲而已

4.身为读者很想知道,你在书内对世界有一种冷淡与宽容,你说过“我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你觉得身为母亲,在社会环境与家庭里,最困难的特别是什么?

最困难的还是平衡:平衡职业、家庭和孩子。不知道台湾如何,在大陆女性已经没有“不面对任何压力安心当全职妈妈”这个选项了,我们在四九年之后推行多年的“男女平等”这个观念,使得女性工作成了不言自明,而一位全职妈妈则是需要自我辩护的。这很不公平。这说明整个社会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家庭劳动和付出的价值。

一位女性的成功有了很严苛的双指标:家庭和事业。在这中间做到平衡非常困难。比如我现在假如要出席职业会议,或者有进修需求,第一个阻碍就是:孩子谁管。

5.我们很好奇苏美是在什么样的母亲教育下成长的,以及你是否期许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母亲?站在沟通上世代又拉拔下个世代的位置,你认为在“女权抬头”的时代,为何像你这样的女性特别艰困?

我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母亲:非常爱我,为此不惜情感绑架。

我小时候听过无数次的论调是:为了你我放弃了事业和自我并委屈于这段不幸的婚姻之中。我们的父母正好身处国家动荡时期,大的政治环境极为严苛,个人权利和自由得不到保障,像蝼蚁一般求生是她们的奢望,根本谈不到有什么婚姻家庭生活,一生都处在焦虑,惶恐和巨大的不安全感之中,直接导致孩子的家庭环境太荒芜粗粝。我对自己的期许仅仅是不要把这种不幸遗传下去​​,这好比有家族遗传病史,你所有做的,就是警惕它预防它,让孩子尽量自由生长。

6.前阵子中国知乎有一串讨论很红:“为什么有的女性讨厌生孩子?”,你怎么看待这个议题象征的当代现象?原作者提到了自己“只生不养”,你认为这样的母职释放会是未来母亲的出路吗?

女性不爱生孩子,是一个症状,但病因肯定更深,就我个人的观察,现代社会对女性更加宽容了,女性自我实现的方式和途径更加多元,生育不再和财产安全和社会地位直接相关,那麽生育也就成了可选项而不是必选项。

放在古代一个女性不结婚不生孩子,连社会地位都没有。现在就不同了,不当母亲,可以当一个好职员,好老板,好伴侣。至于只生不养,我觉得不是个好选择,说到底对孩子太残酷,可以不生,但是生了不养,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7.你认为自己是一位非典型母亲吗?你怎么看“中国典型母亲”?

“中国典型母亲”最大的特征就是焦虑:焦虑孩子吃不上安全的食品,住进不环保的校舍,进医院被滥用抗生素,去幼儿园得不到公正的对待,上各种补习班焦虑孩子不如别人,之后就是焦虑进好小学好中学上好高中考好大学——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也是一名典型的中国母亲,挥之不去的焦虑。但我尽量调节自己的焦虑,不拿这焦虑去虐待孩子。

同场加映:如何跳脱“情绪勒索”的恶性循环?

8.身为一位母亲,最痛快和痛苦的是什么?

最痛快的是拥有自己的时间,哪怕可以去看一场电影,不被打断的看完一本书,写完一篇文章,喝酒到深夜而不会被夺命追魂 call 回家来哄睡,当母亲的都特别务实,家国天下的事情心中有,但手里忙这抓到的都是这种卑微的欲求。

最痛苦的精力不能集中,不论你自己觉得确实在全神贯注干着什么事情,你身体内永远有一方监视器和报警器和孩子相连,过三五分钟就要自动扫描一遍,据说有了孩子之后生理结构也会改变,这不是思维意义上的无法集中注意力,而是生理原因了。

9.在《文艺女青年这种病 生个孩子就好了》书中你提及孤独,我认为那样的孤独很深刻却也迷茫,你认为孩子的生命是你的责任吗?也想请你承接答案与我们深度谈论,你如何思考自己与孩子生命课题的连接与切割?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孩子的生命当然是他自己的,我只是负责照看。

苏美

这种长期的一对一的照看形成的情感纽带,很难让人时刻清醒的划分界限。事实上,在身为人母初期,为了防止孩子吞噬掉我的生命感,主动要求切割的甚至是我更多一点。我坚持必须一周给我哪怕一小时的时间独处。等孩子大了,这种切割的主动权会慢慢置换到孩子那边,他自己会在房间里独自玩他的玩具。

我们都逐渐意识到,彼此是分离的个体,互相离开后也依然是完整的。当然这种分离在日后会呈现加速状态,尤其我的是个儿子,据说男孩子的自我意识会萌发的尤其早,对自我空间的要求也很强,而且一旦分离界限感会一直保持终身。这听起来是个健康的过程,作为母亲我也希望他这样健康,唯一的问题是我自己,如何正确的处理这种分离,最健康的方式当然是始终构建自己的生活,在这生活中包含孩子,但又不仅限于孩子。

这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我们看到在生命的尽头,一位母亲回归到女人本身,她一个人出生、成长、衰老然后走向死亡,所有落叶都归根,所有的支撑都源于自己的力量。这是我理解到的作为母亲的生命。

延伸阅读:性别观察:为什么有的女性讨厌生孩子?

10.最后,想请你给当代母亲一句鼓励,若在她们决定步入婚姻生子前一刻,能听你一句忠告,你会说什么呢?

我的忠告是:你要不要再想想看。 ——哈哈哈,开玩笑的啦。我想说:保持身体健康,保持户头有存款,用心工作,不要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