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George Hong 从亚裔妻子被误认为保母事件谈种族歧视,分享自身于国外的交友经验,无论种族外表,灵魂的内在才真实。

“撇开语言的因素,择偶上,对方的国籍会是你/妳的参考因素之一吗?”

先从三月份时在脸书上疯狂转贴的影片之一讨论起吧:

在南韩釜山大学担任副教授,研究领域专长于国际关系的美裔学者 Robert E. Kelly 在接受 BBC 专访,发表南韩宪政法庭决定弹劾时任总统朴槿惠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可能影响,当他在主持人提问下要高谈阔论时,开始有个手舞足蹈的小女孩闯了进来,在一开始 Robert E. Kelly 试图要安抚这位稍微过躁的小女孩儿,但下一刻,另一个仍在坐婴儿车的小男孩随之滑进来,Robert E. Kelly 一脸无奈,霎时,有个亚裔女子快速滑行闯入访谈现场,把两个小孩给带离开,一开始大家说是保姆,甚至绘声绘影的说这个女子脸上充满惊吓,“因为她担心她会被解雇。”

推荐阅读:【视野重讯】BBC 爆红影片背后:没有身份的亚裔女人们

事实上,她是 Robert E. Kelly 的韩籍妻子。

在这个更正消息释放出来之前,已经有无数的报导者指称这个亚裔女子是这个家的保姆,甚至在 time.com 的专文里也这样引用着——即便随后更正了,但这样的言论就像病毒式般的扩散到全世界。事隔几天,Robert E. Kelly 再次接受 BBC 的专访,不同的地方是,他带着韩籍的妻子(Jung-a Kim)与当天乱入的小孩(Marion, James)们,一起接受主持人的专访。

这对夫妻在主持人提问下也说了对于 Jung-a Kim 被误解为保母这件事的感受,韩籍妻子面对全世界对她的真实身份的误解也大方向那些争论不休的人们递出橄榄枝:“I am not nanny, that's the truth. So I hope they stop arguing./ 我不是保姆啊,这就是事实。所以我希望他们就此停止争论了吧。”

澳洲种族歧视严重吗? 

澳洲一直是一个广纳各国人才的国家,只要符合资格,申请技术移民取得永久居留权甚至归化成澳洲公民并非难事,也因此,澳洲当地的种族多元性越来越高,于 2016 年我才在墨尔本参与澳洲规定 5 年一度的人口普查,这次的资料尚未统计出来,先拿 2011 年的统计资料分析吧:墨尔本所在州别维多利亚州(Victoria)是澳洲人口第二大的州,整体人口较前次调查结果增加(+8.5%),但双亲都在澳洲出生的比例比起先前两次调查结果皆是下降(50.4%),代表了双亲非于澳洲出生的新移民越来越多。

推荐阅读:台湾太太的德国观察:种族歧视存在,因为没有安全感

澳洲店家贴出告示:No room for Racism

澳洲 SBS 电视台于 Feb. 26, 2017 开始播放一系列的种族歧视调查结果 Face Up To Racism #FU2Racism,在这一系列的节目里,委托西雪梨大学(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团队做大规模的线上调查,看是否在澳洲生活的各种种族的人们有潜在的种族歧视而不自觉呢?答案是肯定的,特别在离澳洲大城市:雪梨、墨尔本、坎培拉等地区有段距离的城市,对种族歧视的状况相对更为严重。

推荐阅读:外籍学生的台湾观察:师生零互动、非白人可能被歧视

此外,这系列更另外制播《Date My Race》,利用交友软体模式,请受访者根据照片决定是否要跟他/她约会。节目找来一个非裔女子,当她听到其他人只凭照片就替她所下的结论时不禁落泪:“他们怎么能这样说我?”。此外,节目也找来一个移居墨尔本多年的新加坡男同性恋者 Alexander O. Montgomery,他在这些年出过一本书《True Confessions of a Potato Queen》,大方昭告世人自己只与白人约会,在节目里,他毫不掩饰地说出:

“我只跟白人交往。”
“这不是歧视,但白人的基因就是比较优越。”


声称白人优越的 Alexander O. Montgomery

这就是 Potato Queen(马铃薯皇后)只喜欢白人,但若是相爱,真都应该予以祝福才是,不过,这样明确的褒贬,更没注意到自己变相的在助长歧视的滋生,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实际生活经验

在以种族多样化开放与友善的墨尔本生活快 2 年了,每次当台湾的朋友戏谑的跟我说你一定吃得很开吧,我都苦笑的说:“并没有,你想太多了。”这是实话,亚洲人不大好进当地白人社交圈,与一个已在澳洲这里生活至少 15 年的日本人聊到与澳洲白人的社交经验,他跟我说着:“若你要打入白人社交圈的话,尽量避免一群亚洲人出去,至少带个白人,这样在社交场合才会有其他白人开始试图与你攀谈。”

推荐阅读:法国潜在的种族问题:无法成为“巴黎人”的移民

听到的当下其实蛮不以为然的,但是生活几个月下来后,发觉真的有道 bamboo celiing (竹片砌成的天花板)是真的难以突破。这几个月有个墨尔本当护理师的白人朋友找我攀谈,在聊了一段时间后,问道:

“hey, 你在这里有认识其他当地白人朋友吗?”

‘没,他们多数都会直接说:Sorry no Asians。’

他在听完我的回应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回我:

“你知道吗,我一开始也是,但是我后来觉得我应该要试试看才是,但说实话,跟你聊天的感觉挺不错的。”

收到这则讯息的当下其实有点又惊又喜,也许是真的话题成功的把自己推广到白人社交圈里,而今年去参加雪梨游行相关活动的经验,因为只有我与另一个中国人,在那时与另一个白人朋友认识后,在这位白人朋友的引介下就认识了一群白人朋友。事后,他们说了:“你们亚洲人都一群在一起,我们也不知道怎么跟你们交际。”是啊,若我们不自觉在交朋友时就先入为主的导入国籍上的差异,而当身处异乡的时候又不去努力突破同温层,去探索与其他国家的人们交友的可能性,那么到最后,我们可能就此错过他们所替自己带来的火花了,更别提我们也能给他们不同的精彩了。

推荐阅读:纽约观察:种族不是问题,你的个性和能力才决定一切

道地的纽约人会自称自己是纽约客(New Yorker),墨尔本当地人也有类似的词汇形容自己:Melbournian,当我跟一个 Melbournian 聊到很难打入墨尔本当地社交圈这个问题时,他只回我:“嘿,你已经是我看过很努力要去瞭解墨尔本这里文化的亚洲人了!多点时间吧!Welcome to be one of us!”因为学业的关系,我还会在墨尔本待上至少两年,换句话说,我还会有至少两年的时间去探索墨尔本这里的生活文化唷,近期不经意的与这位 Melbournian 朋友聊到我正在写文化差异的事情时,他立刻要我找时间跟他当面聚聚(刚好他也顺便搬新家),更别提他一直很想替我的这段异乡求学之旅当称职的在地顾问,这篇文只是个启端。

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我相信每个人择偶的答案都不一样。但不,国籍并非是我在交往时的考虑因素之一:“I am always looking for brilliant souls. ”对我而言,一个活得精彩的灵魂比起任何事都来得重要,不论肤色、种裔、外表等,“内在”,永远是第一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