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购物细节看科技革命,当小农经济碰上共享食物 App,带来多元创新的文化冲击与餐桌上的新关系。

不知大家对食物的采买习惯方式为何?是轻松动动手指的线上网购呢?还是爱逛卖场超巿呢?或者直接杀去自产自销的商家讨价还价呢?也许,很多你没看见的购物细节正好也反应了社会中的多元价值观及生活中不同辈份的文化冲击。

推荐阅读:科技让我们更孤独?研究显示...

另外,随着就业及消费市场的人口迁徙及饱和,有一波新型态的科技革命正也悄悄的改变了家庭分工的角色与定位,还有农业产销型态的重新洗牌,强调缩短产地到餐桌距离的饮食文化,带领了人们对健康的省思,除了讲究高效率的中央厨房和加工食品的美味外,我们是否该再度珍惜古早味的手作和慢食等较符合人性的原生价值?

慢食运动(Slow Food)是由义大利人卡尔洛.佩特里尼提出,目的是对抗日益盛行的快餐。运动提倡维持单个生态区的饮食文化,使用与之相关的蔬果、促进当地饲养业及农业。

慢食于台湾地区而言有一部分代表着父母辈对于传统伦理之于饮食文化的食物的选购来源及家庭自煮的部分。而生于台湾经济起飞的年代(通常指 7 年级生以后的青年)却多偏好较西式的速食。

推荐阅读:专访翟九翟保融:为传统好味道,注入灵魂和温度餐饮事业第二代接班人的面食艺术。

就如同我和妈妈之间,总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对于食物的喜好,我喜欢外食,若真的要自煮,我总是爱求方便,那种超市卖的,强调只要加热就可食用的袋装速成包最得我欢欣,因为省去了捡菜、挑菜的麻烦工续,还可以一次吃完,不会有剩菜分类冰冻的麻烦事;但妈妈认为去传统市场买菜才能挑到真正新鲜的食材,而且在买东西时还可以顺便搏感情,享受一下捡到便宜货的快感。虽然做菜时间因捡菜、挑菜而拉长了,但如果全家人可以因为更长时间的做菜方式吃得更健康,她认为这样是值得的。

不过,也因如此,我们家冰箱总是满到快溢出来,因为总有吃不完的存货,还有热心小贩多推销的其他副产品,加上一堆塑胶袋。也许,这也是很多台湾家庭成长的缩影,妈妈们的身影总和厨房脱离不了关系,而因为心系家人,她们或多或少都有些许囤积癖,但对于食材的挑剔成度,可说是快、狠、准,热衷有机又在地化的农牧产品。

慢食与自煮难适用于双薪家庭: 结构性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已非主流;祖父母成为家庭辅助单位

“妳都不知道结婚后买什么东西都双倍,有小孩更惨,以前会杀红眼的美妆产品现在都自动忽略,只能带妈妈包出门。”同事T小姐在茶水间不忘吐槽一下自己人妻生活的大转变,并提醒未婚人士们好好珍惜“一人份”的生活。

“结婚前罩子放亮些,另外找个可以一起做菜的另一伴才是王道。”另外一位资深同事M小姐也附和,想必她对自身的另一伴及婚姻有了深刻的体悟。

“我们家都是男主厨当家,我家女王也很喜欢吃我煮的菜,但每天上班那么晚,回家也不知几点了,所以大部分也都是外食居多。”也许受不了身边女同事的吐槽,另一位同事A君忍不住强调他也是很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的现代男性,只是主厨只限订于周末不用工作的日子。

推荐阅读:一人的 me time,两人的甜蜜!把品吃感动还给所有人的餐厅 SEASON

以上的对话虽然玩笑性质居多,但也已反应出很多身陷职场与家庭的职业男女,又或者是对父职及母职有着高度期许的在职父母,除了对自身婚姻关系的调适,比方说家务分工及家用开销的分担规化都需一一磨合,更遑论对于下一代的健康饮食,就算知道自行开伙的好处,但若想要遵循上一代的自煮模式,却怕时间不够用,影响了工作绩效。

所以现在其实有很多以小家庭为经济单位的个体户,又纷纷回归三代同堂的传统家庭单位,就算不住在一起,但在工作日中对于家有幼儿的父母,最好也最便捷的托育对象便是自己的父母亲,因为有谁比有带大自己的父母更适合育儿兼家庭开伙的人选呢?(事实上政府对带孙的祖父母也有津贴补助)

但这样的家庭结构也只适用身体康健的祖父母,对于那些没有原生家庭支援的夫妻或单亲家庭,慢食与自煮更是一种不可达成的奢望。美国智库“新美国基金会”的执行长,也是美国前国务卿希拉蕊.柯林顿的重要幕僚安.玛莉.史劳特在出版的超越性别议题的着作 《未境之业: 为何我们无法兼顾所有》中提到了这个世代对 “以家庭为中心”的思想有了对社会结构性职场与家庭难两全的革命性启发,她强调旧时以办公室为主体或单一公司行号的工作型态会转向更弹性、个人化的开放式工作模式,当然,这也包含了某种家庭支援系统有了另一种外包模式,一种新型态的科技变革。

推荐阅读:中国性别观察:女人“兼顾”的是谁的一切?

小农经济+共享食物 App,新的食物链科技革命带动餐桌上的新关系

随着智慧型手机普及、地图导航和支付软体的进化、年轻人对于工作的观念改变,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让人们在现实压力下寻找额外收入等背景之下,“随选经济”(on-demand economy)热潮也开始迈向人类最原始的需求: 食物与餐饮的数位化行销与配送。

最明显的小农经济就是宅配及脸书粉丝团的经营。不同于传统农业需经过大盘商等层层卡关,农产品价格可直接回馈给小农,对消费者而言更是实惠。更多小农们结合食材原味与文创商机,如稻米包装成婚宴伴手礼,相较于传统的囍饼,既迎合了年轻人对伴手礼创新的喜好,年长者也乐于尝试更健康取向的米食文化。

另外,因应在地食材的推广,传统的农夫市集也从不少强调量贩与电子配送的服务中又反璞归真了。也许近年历经了不少食安风暴,消费者宁愿多花时间和金钱在强调手作与纯酿的天然原味上,可移动式的摊位结合传统市场的在地农产品选择,加上农民自产自销,结合在地农会的活动补助,比起一般市场,促销方案更多元,也更符合消费者喜好。

“弹性兼职、小众顾客取向”也是随选经济的另一项特质,人们不再拘泥于在家煮或外食这两种选项,还有一种全新的共享食物新经济正在上班族及来不及给小孩准备便当的父母流传开来。那就是有时间的在家工作者,可开发新的菜色并提供便当外包来增加额外收入。这种外包和一般团膳的中央厨房不太一样,它的规模较小也有区域性的限制,另外便当菜色因人数较少而较有弹性也更讲究健康。很多已退休但身体康健又有时间的年长者,也因为加入自煮供餐,发展了事业第二春,生活也因和年轻一辈有连结而更有意义。

推荐阅读:厌倦行销的广告人,与小农共写土地故事:谢碧鹤

不过这种搭伙的模式在台湾还未有法律保障,而在大陆北京,这种SOHO自煮服务社区型小众顾客模式已成为一种风潮,并结合手机App,做成线上搭伙服务。另外,也有不少家庭之间吹起了像是留学生之间的食物交换风潮(英文叫 pot luck),即每人提供一道菜的共食活动,强调剩食不浪费,还可以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而我,也许受到不少身边朋友与长辈的耳濡目染,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对手作与料理有了兴趣,也开始自己做便当。对于妈妈喜欢采买的特性,我送了她一个超大容量的伸缩购物袋,防水耐磨且有滚轮,这样她可提可背还可拖行,重点是不用每次买东西就使用一堆塑胶袋。相较于妈妈总是爱和小贩杀价,我更在意市场中摊位的清洁卫生。虽然在逛完一圈后,手中没什么战力品,但心中总像充了电般元气满满。

餐桌上的家庭味,也许不一定代表着旧时男女对烹饪的性别刻板分工,因为全新的食物供需有科技支援,做菜与买菜更有弹性了。另外,对于食物的选择,我们除了要有基本的营养知识外,慢食(包含对原食材及土地的关心)及自煮(对料理讲求自然不加工、还有全家人一起吃饭的伦理与亲情互动)更代表了家庭在一场科技变革后反璞归真的全新体悟,不论你现在处于单身、情侣、或已婚的状态,原生家庭永远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对家庭的重视,也代表了对工作重视,更是对生活的一种热情,对自己,对家庭,都是一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