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绪我们总是难以掌握,不断在相同的感情胡同里迷途。解决情绪回圈的方式,就是跳脱出陈旧的思维,与“过去的鬼”对话。

在感情、工作或家庭里,你有没有“不想做,但还是勉强做”的经验?有没有谁一直压榨你,你却又因为害怕不敢吭声?这就是 Susan Forward(2004)所说的“情绪勒索”( Emotional blackmail ),指的是有些时候我们为了维系与重要的人的关系,为了不想要自己被贬低、为了降低焦虑,会重复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很多心灵成长书籍会教你“画清界线”,但划清界线看起来容易,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做起来却相对困难。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

  • 妈妈说:“没关系,你可以不要回来啊!”
  • 婆婆说:“你真的很自私,怎么都只想到你自己?”(长颈鹿表示遗憾。)
  • 老板说:“我因为看好你才把这份工作交给你的,你不想做没关系呀,后面还排一堆人等着要做。”于是你就接着做了。(其他的同事表示欣慰)

那些对你重要的人,往往只要一句话,就能够左右你的情绪。我想把周慕姿(2017)这本书推荐给“总是无法拒绝”的照顾者们——那些总是嚷嚷需要你照顾和关心的人,往往很吊诡的,你越是照顾他们,他们越“不会好”。

“如果你不照他说的做会怎么样?真的会这样吗?有哪些是你想像的后果,又有哪些是真实会发生后果?”慕姿说,一句话打醒梦中人。

推荐阅读:有些远路是必须的!接受挫折的负能量心理学

被勒索的人,往往担心如果不照做的后果,但有趣的是,他们担心的后果经常不会发生,却因为一次又一次的牺牲,把自己困在那个恐惧的迷雾当中。

“面对父母,为什么只要靠近他们一点,就伤痕累累;疏远一点时,却又歉疚纠结?”小彬老师(2016)在《钢索上的家庭》一书中说。

在我们的文化里面,情绪勒索似乎是一种天赋技能(这样可以算是华人之光吗? ),生下来好像就会了,它的好处是让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坏处是,我们在遗失了与家人、朋友、情人之间的界线的同时,也迷失了自己。

为什么你总是无法拒绝别人?

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拒绝别人呢?因为我们重视这段关系大于自己,因为我们把焦点放在对方的需要和情绪上面,而忽略了自己的情绪。当你使用“不拒绝”这个技能的时候,为了减低伤害(感觉很像是线上游戏的比喻),连带启动“合理化”的 buff,告诉自己:

  • 媳妇本来就应该听婆婆的话
  • 我才刚进公司,新人多做一点是应该的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如果从杨国枢(2005)本土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你选择“华人”这个种族创立角色之后,我们这个种族的天赋就是:在意别人,尤其是那些和你很亲近的人。

你可以问自己:人生都在满足别人吗?发生什么事情,让你愿意拿自己的人生去满足别人?

幕后导演:不安全感

其实,不论是被情绪勒索的人,或是勒索别人的人,最底层的一个担心都是“不安全感”。(勒索者的部份,可以参看书中p.71;被勒索者的部份,可以参阅p.61)。

  • 被勒索者:害怕关系会结束、害怕被讨厌、总是觉得自己要做点什么,才不会被淘汰或丢掉,所以会以他人的需要为第一,然后把自己压得扁扁的。这种“把自尊建立在他人身上”的人,心理学家 Knee 等人(2008)称之为“关系依存自尊”( relational contingent self-esteem ) 者,会为爱、为工作、为重要他人,变得患得患失。
  • 勒索者:当自己要的东西没有办法到手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和担心,让他怀疑:“难道是我不好吗?是不是对方不在乎我”,不过他很快就会把这个想法投射在被勒索者身上:“是你不好吧、我才不在乎你咧!你不想关心就不要关心啊!”

说穿了,就是两个不安的人,用不恰当的方式互相取暖,却又各自让彼此受伤。

推荐阅读:三种影响爱情的依恋型态!用心理学找回感情安全感

不过,既然是情绪勒索,他就是一种交易,一定要两个人都按下“确认”交易才可能成功——换句话说,这个看起来很难解的结,只要有一个人不愿意参与,并且“坚持”,那么这场交易就不会成功。(引自书中p.33)。

说反话的技能

我们的文化里面还有一个自带技能,就是说反话。书里面曾提到一个例子:“把孩子养这么大,真是孝顺,供他吃穿念名校,让他不用担心生活,结果这样回报我们。”

当然,还有其他例子,如:

  • “你最好啊、你最棒啊,你只要顾到自己不用顾到别人啊,对啦,自私的是我啊。”
  • “跟你说,我真的一点都不在乎成绩,我在乎的是你的态度⋯⋯”(成绩表示:你还不是很在乎我?)

然后我们也学会了读取反话以及翻译的能力,对方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形成一种威胁,我们因为害怕,而不得不按照他们的话去做。

不过,其实我们可以看穿对方的伎俩。先告诉你第一个秘密,当一个人总是对你说反话的时候,代表他们并没有好面对自己的恐惧,反而把这个恐惧投射到你身上,利用这个恐惧来控制别人(你真的有够自私、都是你的错),然后你因为罪恶感而接住了这个恐惧、你开始害怕和担心,他就变得轻松了。

一种把烫手山芋丢给你,你还吃的很开心的概念。当你接住芋头之后,他食髓知味,他的焦虑也消失了(同样的你“害怕拒绝别人”的焦虑也消失了),两个人手牵手到台前谢幕,等待下一次的剧场再次上演。

推荐阅读:心理谘询背后的心理学:每个人都曾受过伤

俗话说熟能生巧,当你老是“嘴巴上说不要,身体却还挺诚实的”,身体就会记住这种感觉,然后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当两个人越常“练习”情绪勒索,也会更熟练。不过,这样的悲哀也代表一件事——当你开始练习“不被勒索”,一开始会很不习惯,但是久了之后,你的身体和感觉也会开始产生变化。

看见“以前的鬼”

“如果可以好好爱,不会有人轻易选择恨”——小彬老师在书序中说。

那些习惯使用情绪勒索的人,其实就是丢出一种“饵”,让那些习惯被勒索的人上钩(“饵”的范例:你怎么那么不孝?好吧,你这么不知好歹就算了!我就知道你根本不爱我⋯⋯)。

当然,知道这些并不会让你立刻就变成可以拒绝别人的人,有些时候你不够勇敢,并不是因为不爱自己,而是对方所说出来的一些话,勾住了你。那些勒索你的人,总是知道你的弱点,并且在这个很痛的地方踩。

推荐阅读:你有被讨厌的勇气吗?阿德勒心理学带给我们的六个人生小革命

这里要告诉你第二个秘密,当一个人总是把“是你害我的”、“都是你的错”、“如果不是你,我就不会”等等这些话挂在嘴边,是并不是因为你不好,而是因为他自己过去有一些没有处理完成的议题,这些就是“以前的鬼”。

他把那个恐惧的感觉丢给你。一句话说,如果你答应了他的请求,你就是在帮那些,以前不当对待他的人“还债”(债权人表示:开心)。

例如,他小时候可能受到父母语言或肢体虐待,然后他复制这样的行为在你身上,你就等于在替他父母还债。他的父母可能曾经用过:“你再这样下去,我们就不要你了、不爱你了”来威胁他,于是他就学起来这句话,用在你身上——并且很多时候,他自己都没有发现。

第三个秘密,有时候那些你很重视的人骂你的话,并不是你真正的样子。只是因为你的想法不符合他们、你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你的“忤逆”让他们感到焦虑和难受,于是他把这个焦虑,用“很技巧”的方式投射到你的身上(且他们可能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 老师:“你就是这样,才会那么没用!”
    • 破解:想想看,究竟是说这句话的人比较担心自己变得没用,还是你比较没用?
  • 爸妈:“那就都不要回来啊,反正我也不要你了!”
    • 破解:他很怕被丢下来,然后把这种害怕的感觉传染给你,让你产生不安
  • 伴侣:“如果你再加班,我们就分手!”
    • 破解:那些威胁说分手的人,往往自己才是最怕分手的人

然后你就不知不觉地被影响,你照着他们的话做,并不是因为爱本身,而是因为害怕。你以为只要顺着他的意,就可以维系这段关系,殊不知长久下来,当对方踩到你的底线,一爆炸可能反而会两败俱伤。

慕姿说,面对重要的人,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念一些咒语,设立“情绪结界”,例如下面这个咒语:

“你或许可以用很糟糕的态度对我,但我不需要忍受,也不需要被影响。因为你的情绪是你的责任;而我的情绪,当然也是我自己的责任。”

区分情绪的责任,并不代表你可以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相反地,这是把责任还给彼此的方法。

推荐阅读:心理学读爱:关系中的缺憾,都要看向内心的孩子

因为你在乎这段关系、因为你害怕会失去,所以你抱持着一生悬命的心态,总是当那个解救的人,但你只是为了避免冲突而顺应他的要求,却不知道有些时候“没有冲突”并不等于“好的关系”。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当你为一个人做事情只是因为害怕而不是因为爱的时候,这个“害怕”换来的也不会是爱,只会换来暂时的焦虑减轻,以及往后更多的害怕。

情绪勒索者与依恋风格

有的人会想,那是不是焦虑依恋的人比较容易当情绪勒索者呢?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勒索别人、也可能是被勒索的人,所以,只要你在这段关系当中缺乏安全感,我觉得都有可能变成上述两种之一。(翻译:焦虑依恋、逃避依恋、矛盾依恋的人都有可能变成勒索者或被勒索者)

  • 总是把工作摆在第一的逃避依恋的勒索者可能会说:“原本我以为你是一个很懂事的女人才跟你结婚的,没想到你会因为这点小事而生气。我是在工作,又不是在跟其他女人乱搞,我真是看错你了!”
  • 总是把对方放在心里的焦虑依恋勒索者可能会说:“好啊,没关系,你可以不用回来吃饭。我自己一个人吃也很快乐,去找别的男人喝酒醉倒在路边你也不会担心。”
  • 而矛盾依恋的勒索者可能只会讲一半,或是故做很坚强的不会让你察觉异样:“好啊,没关系,你忙。”然后真的去找别的男人醉倒在路边,真的去证实你不会来解救他,心里默默地把你打一个叉,觉得你果然是不在乎他的人。

事实上,勒索者与被勒索者也无法如此轻易划分。再告诉你一个惊悚的情形:如果你长期被勒索,很可能不知不觉当中也去勒索别人(某个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过往曾被“重男轻女价值观”压迫的女孩,长大成家后也会去同样的价值观去压迫他的小孩)。当然,你在被勒索的时候很痛苦,但是你看到了勒索的人很快乐,就会误以为,勒索别人是可以让自己过得快乐的方法。

试着,对自己好一点

“请试着问问自己:我总是担心自己对不起别人,但是,我对得起自己吗?那时,或许你才会看得到,深埋在你内心深处的委屈与伤痛。”慕姿说。

当你终于可以看见自己的感觉是什么、并且愿意真的去“感受”这个感觉,而不是逃避它,或许你终于就可以看到,一直以来你是如何努力的善待别人,却亏待了自己。

“我相信,我不需要总是得做到什么,或证明什么,才代表自己是有价值的。就算我有一些缺点,甚至我有时候会失败⋯⋯但我都相信,这些事情,是因为我‘没做好’,而不是‘我不好’。只要我好好努力,我相信我可以做得好,而我也不会因为这个失败,就怀疑自己存在于世界的意义。这就是:对自己,完全的接纳。”慕姿说。

推荐阅读:爱与被爱的心理学回路:跳脱“我不够好”的自我否定

当你不再老是扛着他们,或者是你终于可以“选择”要不要扛,长期坐在你肩膀上的人,才有自己下来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