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彼带你读心理学,许多现有的伤痛,来自对家的缺憾,你觉得自己没有爱人的能力、或是缺乏安全感?正视童年的匮乏,了解内心的需要,放过去来不及弥补的回忆一马,才能活回安心的自己

“她说自己又陷入感情的泥淖无法抽身,爱上不珍惜自己的人,对方转头那瞬间,她的灵魂再度碎成两半……”
“他总是这样,对爱人咆哮了以后,陷入悔恨的低潮。他知道自己不该这样,一次次把爱自己的人推远……”

他们都重复做着无效的行为,却渴求在同义反覆的回圈里找到爱情。自伤伤人的行动循环,一再导致痛苦,轻蔑自己、自我厌恶。

渴望从无效行动中得到爱,却求之不得,这一切重复的动力都来自于被我们遗忘、过度美化的童年。这就是隐藏在幸福童年的秘密。

“我的父母很爱我,他们很照顾我。”
“他们这样骂我、责打我都是为我好。”

合理化父母的行为让年幼的我们心里好过一些,却无法满足我们童年时期对被爱、被理解的渴望。

没有人得着过全然的爱与满足。

父母再怎么爱我们,都无法随时随地的满足我们的需求。何况,我们的父母也带着自己童年时期的匮乏来到我们面前,要我们去满足他过去未能得着的爱与理解。

身边有很多朋友,从小就担起小大人的角色,在还需要父母安慰理解的年纪,就被迫成为父母亲的情绪垃圾桶。孩童时期的我们会专注聆听,因为替父母分忧解劳的时候,我们好像也得到了爱的感觉。但被迫收起的,则是自己的情绪,或分享需求。

推荐阅读:爸妈离婚、性爱成瘾、遗失安全感:面对孤独的成长心理学

还有更多,和更多的例子可以举。

成年后的我们总是无意识的让童年的渴望领导自己的行动,也引导我们的情感、家庭关系。渴求他人能够满足我们是被爱着、被呵护着的想法。

我们无意识的,假想了这些他人,是我们童年父母的再生,能够给予我们爱和满足。而他们不是,也没有能力给予,因而我们一再失望难过,却永不放弃追寻。

每个看似幸福的童年,背后都隐藏了“失落”的情绪。

“我不是父母的唯一”、“父母有时不能以我需要的方式来爱我”这些话,是你从未对他人提过的。

你也未曾看见过,更未曾哀悼过自己有一个不完美的童年、有一对不完美的父母。

正视童年的匮乏,了解内心的需要,哀悼已经过去的童年不能重来、哀悼童年时无法以你需要的方式对待你的双亲。惟有如此,你的追寻,就不会是不知为何而寻;你的行动,也不会总和你心中渴想的背道而驰。不断重覆,求爱而不得的根源,只有探究童年才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