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比小姐写独身女子的百态心事,不是习惯孤独,而是在每次的寂寥里学会成长,长出更坚强的自己。

自我强大太重要了,而且这种强大得以众数呈现。要在心智体能情商上,把自己打造成一支水来土掩的精锐部队。

越大越容易听到铺天盖地的歪理,譬如,高学历的女生比较能承受孤独,又或者,念博士的女人要有心理准备孤独终老。身边多少高材生到了硕士毕业就遇到了人生的最大选择题,有规划的人在念博士前想尽办法找个男人找个家,才敢接过那张博士课程录取通知书,要不然大着肚子去上研究所,像在大海中迫不及待找一个铁锚稳定下来,自己和父母心里也踏实一些。

推荐阅读:【赌城单身女子周记】我的人生规划,关你什么事

高学历的人不代表天生有孤独的抗体,脑袋越清醒越有求不得的痛苦,也因此更能抽丝剥茧地理解现代都巿中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孤独——不只是独上高楼、质数形式的孤独,在女人堆里太男人,在男人堆里太女人;在学者里面太老粗,在老粗里面太学者;在文青里面太愤青,在愤青里面太文青;在中国人里太西化,在外国人里太中国⋯⋯都巿人际网络圈中的孤独,其实在形塑一种紊乱的身份认同。

推荐阅读:二十岁末的流浪:在城市间成为更加孤独却完整的人

学者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没有帮孤独计算出一条破解的公式或定律,但总算说清楚了忍受原来是没有极限这一本质:“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独是很酷的一件事情。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我不认为孤独是一种残疾,但孤独的来源可能也不由自主。工业革命以来的流水线分工、专业化、精英化,导致人际交往趋向同质化,善恶难辨的全球化亦并未如预期中促使阶级、种族的大融合,反精英、排外情绪却直卷全球,欧洲更是首当其冲,脱欧派和右翼势力快速冒起,在这种反智的浪潮中,人的孤独变得更为可贵。达文西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可能是新一代的精英所要努力的方向,也就是成为多才多艺而不随波逐流的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而不群。

推荐阅读:你需要的不是一场远行,是一次扎实的孤独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对自己的头脑心灵招兵买马。”刘瑜说得真好。没才华而自大的人是讨厌的,但自我强大太重要了,而且这种强大得以众数呈现。重点不是成为精英,而是在心智体能情商上,把自己打造成一支水来土掩的精锐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