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性别观察】笔记,带着激励自己、影响环境的起心动念,将由短篇与大家分享以性别出发的时事观察。壹周刊爆料杨大正与郑宜农离婚后的家庭关系,让我们从事件思考多元成家的可能,如果有一天,你可以选择你的家庭模样,你还会复制原生家庭的关系吗?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美好的原生家庭,让家庭多一个选项,改变家庭中权力结构衍生的不平等。

2017 一年之初,壹周刊报导杨大正与郑宜农离婚后的家庭关系,标题以《离婚前带女友回家 灭火器主唱被爆三人行》大谈两人离婚前后的私生活,报导臆测当事者感情生活:“郑宜农出柜时间点来得突然,部分原因就是不想再自欺欺人,让这种诡异的‘三人行’状态持续下去”。

郑宜农出面回应:“关于大正与山东,一直很希望他们两个能获得名正言顺的幸福。”长长的千字文,道出与媒体相左的恋爱观,媒体以三人行大作文章、影射郑宜农的关系复杂,郑宜农却说:“对我来说,大正与阿慧是朋友更是家人,我爱他们,也知道他们爱我。今天如果有任何人伤害我的家人,我会义无反顾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他们、跟他们站在同一边。”


(图片来源:郑宜农

她说也许有些家庭,坐在同个饭桌各自用手机漠不关心,可是他们的家很幸福,离婚后的郑宜农,乐见杨大正找到能补足他生命的一块,从郑宜农的回覆,我们反思家庭的意义,身为人类,什么样的关系才叫正常,然而所谓正常的关系,或许未必幸福。

家庭关系里的独立课题

“如报导所述,我现在的生活,是跟我的前夫杨大正、以及他的伴侣阿慧(或者,大家所认识的那个台面上的山东)分租一间很大很明亮的房子,这间房子有很多房间,其中一间可以工作、也放了很多书,还有一个开放式的厨房,跟一个布满窗户的客厅,有公共地域,也有各自可以安静处在自身状态的空间。”

家之所以是人们总想回去的地方,正是因为它的弹性与自由。我们对家庭关系的想像往往来自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得到的经验会复制到自己的婚姻家庭中。

推荐阅读:把“家”的定义还给相爱的人:我的家庭不幸福但很真实

英国 Stand Alone 组织曾研究脱离原生家庭者的动机,80% 的人因为以下原因不愿与父母重新建立连结:情感上的虐待、人格与价值观的相互冲击、以及彼此对关系期待的落差。家庭里可能同时存在亲属关系与亲密关系,无论是长辈对子女或是同辈相待、配偶相对,如何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

华人社会的养儿防老观点出父母对孩子投注的付出也像是一种投资,更像是价值交换,无论是继承机制或是养儿防老观,父母与子女间经常形成一种经济共同体,这样的有价交换也让双方都对彼此有更多“回收”的期待。因此在思考上弱势者惯性顺从权威者的想法,我们会继承“当家人的乖孩子”思想,也以此观念去绑架未来家庭的新成员。

另外家庭中“家和万事兴”的口号也缩限了个人选择,因此我们经常在家庭中上演相爱相恨的小剧场,这样的“委屈”移植到婚姻家庭里,演化成我们过度依赖“家庭表面的和平”却忽视自我意识。

郑宜农谈着他热爱的家,是能在相聚时珍惜相处,在转身后各自幸福。在当代华人社会里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想像,家人间都要学会将个别的课题分离,可以往同个方向前进,但不致一起翻船。避免“从属关系”的产生,不企图透过控制或讨好来干涉他人的决定,甚至肩负不属于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不是有血缘才是家,超越姻亲与血亲的羁绊

“也许有些家庭大家会把心事闷在家里,吃饭的时候盯着电视手机报纸,吃饱了便去各自的空间做各自的事。也许有些家庭常常彼此争吵,肩上总是扛着对方的心酸血泪自我与自私,那么,我们或许比这些家庭来得幸福吧。我一直认为,‘家庭’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最终依然可以给彼此爱与包容的地方。”

郑宜农说,真正的家不必然有血缘关系,他们过的比许多“正常家庭”幸福多了。她点出“家庭的冷漠现象”值得讨论,这两年,日本兴起“无缘社会” 一说,日本文化渐渐抛弃“家庭羁绊”传统,更多的现代家庭模样体现在孤独死的独居老人、不婚的单身女性。

我们是活在个人主义兴盛的一代,家庭的价值也受到时代动摇,人们得以在虚拟空间自在独处,因不堪“父母控制”的子女走出家庭,他们不愿只是父母的“垂直身份”,继承父母的血缘与种族关系、模仿其气质与价值观。当固有的家庭规则不能包容“有独立思想”的成员,家庭间的关系就会显得委屈而紧张,“多元成家”一边挑战传统家庭一面试图走出人类关系新的可能。

同场加映:对话原生家庭:一面抱怨父母,一面保护父母的孩子

不是有血缘才是家庭,体现出“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愿意生活的方式”,比起华人传统家庭结构下的吞让与牺牲,郑宜农说自己幸福的心安理得。

抛弃只有姻亲或血亲的家庭想像,杨大正也出面回应:“八年感情,我们参与了彼此人生中最动荡的岁月,一起成长,并且全力支持着对方,我们的关系就像家人一样。我们都知道这种类似革命情感的羁绊不会消失。”

没有人能质疑,这样的他们够不够资格拥有一个家庭。

没有法律的义务,但他们履行着照护彼此生活的责任;没有道德的胁迫,但他们成为共同扶持彼此的人生战友。

不管是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多元成家无论几人成行,把人聚在一起的是“群体的共同归属感”。我们有能力去相信这样真挚情感的存在,就像我们也有能力不计回收的去爱一个人。

多元成家:因爱而成的家

写在尾声,最后分享“多元成家”不该是反性别解放一派口中的“瓦解人伦与家庭价值”,而是家庭模样的新一路径。在婚姻平权法案进入立法院后,我们该进一步思考,婚姻的价值为何?家庭的价值为何?

除了“性混乱”的反对论述,我们应该针对当代家庭疏离现象提出新的路径与解法。多元成家为无法从原生家庭得到满足的人服务,像是当代社会因受到家暴无家可归的少女、被子女抛弃的独居老人、在原生家庭得不到关爱的人、因地缘相聚在一起的人......。

家庭的真谛应该是法律保障“想要相处在一起的”多方关系,让无法从原生家庭得到从属感的人、让希望与喜欢的人共同生活的人,透过互助模式长久地生活。

一夫一妻的婚姻关系不是社会原创,更像是为制约亲密关系而生,多元成家与伴侣法试图突破的便是这样婚姻从属的门槛,让多人家属不以性为要件,在亲密关系里头无权要求监控别人的性。(更多多元成家讨论,请参考:【逐字稿】多元成家法案与亲密关系/陈美华(中山大学社会学副教授)

松绑开家的教条,让我们还给家原生的美好意义,如果时代剥夺了人们生而在是应该拥有的亲密与信任,让我们以行动还给时代该赋予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