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导师赖佩霞在《回家》这本书中提到,不把“心”带回家的人,人生不可能成功。因为家是生命的源头,也孕育了一部份的自己。学着面对家里的每一个难、每一道结,学习在家里找回遗忘许久的自己,你将会让自己更完整。

 

文/陈鸿彬心理师

如受诅咒般的清明节

“如果每年的农历年是已婚女性的恶梦,那么每年清明节的早上,就是我一年之中最不想醒来的日子。”据他自己说:近十年来,每一年的清明节前后一至两个月,都是他一年之中状态最低迷的段落。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我扫墓到一半,接到我妈的急电;我爸明明就在我身边,但我妈是打给我,不是打给我爸。我立刻冲回家,破门、夺刀,收拾一连串兵荒马乱、荒谬至极的自杀闹剧。”

他啜饮了一口茶,缓一缓自己的情绪。

“还有一年,我必须出动波丽士大人到家里,用警察吓阻正把孩子打到半死的大人。”他指的是他的弟弟。几年前,老婆跑了,独留他与女儿共同生活,从此一直赖在家里让老父母养,既不出门工作,又成天酗酒,喝醉后三不五时就打小孩。

“去年,我论文急如火烧,差点毕不了业,但还是要来回斡旋于原生家庭里的突发状况。有时候,整个晚上论文没写到半个字,被迫搁置一旁,却需要写好几封信,分别给不同家人;针对不同人,有的要安抚,有的要喝斥禁制,有的要支开,只求不要给我坏事就好。”他的孤单与无力,全写在脸上。

“辛苦了!看来,你在家里几乎取代了你爸妈的功能。我猜想,这过程应该带有不少情绪,对吧?”

遇到一个处境与我如此相似的个案,我自是明白那过程有多辛苦,情绪也忍不住翻搅了起来。

“谢谢老师看见我的辛苦。”

他深呼吸了一口气,接着说:“唉!其实我爸妈没有对我不好。真的,没有不好!对我不好,让我辛苦的,是他们身上沉重的文化包袱,是大家族里独子、嫡长孙的位置,所以他们希望我可以出人头地,不会像他们一样被瞧不起。”

推荐你看:【情绪贩卖部】卸下“坚强”面具的勇气

强悍,是为了保护父母

他说:爸妈的善良与热情,被家族宗亲视为懦弱。每年清明节扫墓后的宗亲会,上百人的族亲,有好几户有钱人家,以及不只一个平时为躲债而“跑路”,只在一年的这一天出现。

但,不管是有钱的,躲债的,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对他爸妈颐指气使。甚至,连爸妈跟他们打招呼,他们都可以无视,却与家族里其他的有钱人热切互动。只有遇到他时,会客气点叫一声“洪老师”

“至于有钱人家,三番两次假装好意送我爸妈健康食品,他们感谢、收下。经过我手时,我却发现:所谓礼物,是他们出清仓库里过期的健康食品。”

他难忍气愤地说:“假仁假义施舍,但却是欺负我爸妈不识字,也吃定他们就算发现,这口气也会‘吞下去’。直到有一次,我真的气坏了!故意在公开场合,拿着其中几瓶,大声说,‘这一瓶不是过期了吗?那一瓶也是……每一瓶都是!是谁故意送过期的健康食品给你们?’”

“知识,会长出令人不可小觑的力量”,那一刻,他终于懂了。也深刻明白,何以爸妈要给他受这么多教育。

“今年的清明节宗亲会,我吃饭吃到差点翻桌走人。但我知道,我爸妈会因此感到难堪,不希望我这样,我只好强忍下来。”他说。

“怨怼他们的同时,我们也常带着对他们很深的心疼与不舍。就是这样的纠结,每每在想要残忍地划下界限时,也屡屡缩了手。往往只能用更加逃避的方式,甚至很抗拒接来自原生家庭父母与手足的电话,却又因此感到自责与罪恶。”

听我说完后,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红了眼眶,“老师,谢谢你!没想到有人可以这么深刻理解我的感觉与处境……”

事实上,我们常常一边抱怨着父母,一边保护着父母,但心里面真正希望被贴近与被理解的,是我们对父母纠结的爱,而非那些抱怨。因为,如果不是出自于这份爱,也许早就逃离家园,撒手不管,又何须如此辛苦?坚强捍卫,不轻言离开的背后,支撑着的,正是这份出自天性,从未怀疑且坚定的爱啊!

同场加映:30岁后的成长课题:我们能选择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心理师暖心分析

面对父母,所产生的矛盾情绪,容易让身为子女的我们进退维谷。

曾有位来求助的个案,与我分享一段话,道尽子女的煎熬处境:“大家都说:家,是避风港。他们还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但为什么,每当我靠近一点时,伤痕累累;疏远一点时,又歉疚纠结?”

但即使如此,我们最终鲜少选择离开,而是继续留在关系里,往原生家庭靠近。谘商历程中,很多案主在意识到自己抱怨的背后,其实是不愿意且抛不下原生家庭之后,心境反倒产生微妙的变化,开始转而思考:既然我与原生家庭的界限划不开,那么,该怎么调整好,让自己更有能量,更具影响力?

推荐你看:别让台湾成为猎巫国!释昭慧、苏珊、颜正芳:家庭价值,不只是精卵结合

于是,很多人选择面对,不再逃避。并透过任何可能的机会,告诉原生家庭成员:如果你们要仰望我、依赖我,协助处理家中事务,那就得积极合作,而非互扯后腿,内耗家庭动能,使得全家人持续陷溺在困境里。

奇妙的是:逃避时,我们往往只看到传统华人文化家庭下的角色压力与限制,大到让我们能逃多远,就想逃多远;决定面对时,却开始看见压力背后相对应的权力,想着如何借力使力,好让我们自己重拾控制感。

疗心练习与叮咛

情绪觉察练习与行动方案选择

“消极逃避”与“积极面对”这两种问题处理策略大相迳庭,分别衍生的情绪也截然不同。

试着把过去面对原生家庭时,令你感到困扰的情境,以及你所惯用的因应策略写下来,感受一下自己在那些情境下的情绪。接着,根据情境,拟定出“积极面对”的因应策略,并于执行后记录自己的情绪感受。

“情绪觉察与行动方案选择”练习:

令你困扰的情境:

  1. 过去的因应策略:
  2. 旧有(逃避)策略所引发的情绪感受:
  3. “积极面对”的因应策略:
  4. (执行完毕后)的情绪感受:
  5. “情绪觉察与行动方案选择”练习示例:

(范例)

  1. 原生家庭遇有事情发生,父母、家人会狂 call 我手机。
  2. 过去的因应策略:看到他们的来电(或讯息),拒接、拒看、拒回。
  3. 旧有(逃避)策略所引发的情绪感受:烦躁、生气、自责。
  4. “积极面对”的因应策略:接听电话,接收他们的期待后,要求召开家庭会议,并于会议中面对面公开讨论“分工”、“约法三章事项”……等。
  5. 执行完毕后的情绪感受:笃定、从失控状态中找回控制感、减缓不安与自责、感觉到自己很有力量、有全家人一起努力的感觉……等。

推荐你看:把“家”的定义还给相爱的人:我的家庭不幸福但很真实

将原生家庭中多个令你感到困扰的情境,按照上述的方法反覆进行书写、整理,常能逐渐感受到文字的提升力量,并且搭配行动方案,选择练习与实际操作,你将会发现:相对于原先满溢的无助与罪咎感,面对困境,其实我们都拥有选择权、都具有力量,而非只能默默承受或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