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爱情有千百种样貌,怎么说也说不尽。我们总说在恋爱关系中要成为自己,保有自己的灵魂,但有时候在关系中的心理状态,是每一次互动留下的堆积。究竟在精神科医师眼中,爱是什么模样呢?这次让我们从病理的角度来看爱情的模样。

爱是一种疾病吗?

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我嘱咐你们,
若遇见我的良人,
要告诉他,
我因思爱成病。
——《雅歌》

与疾病的研究类似,一些专家也分析了激情之爱所存在的危机。以下几大因素最可能让你在情感冒险中遭遇危险:

危机因素

自尊较低

低自尊会通过不同的机制显露出来:它使我们将自己与对方进行比较,然后把我们自认为缺乏的优点加在对方身上,以此认为对方对我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同时,它也使我们一心想要吸引出类拔萃、可信可靠的人来补足自身的缺点。

实验证明,当故意让年轻女性的自尊降低时(告知她们在某场测试中失败了),这些女性接下来会更容易接受前来献殷勤的魅力男子。这种机制对某些情场高手来说几乎如同天生的直觉一样。一开始,他们会故意让他们的“猎物”觉得有自卑感,然后在“猎物”感到难过时迫不及待地前来安慰她们。请记住,正如《魂断日内瓦》中男主角的手段一样,“提前轻视”是情场高手的第一步策略,但请注意,这种轻视绝不能以直接的方式表达。

推荐阅读:单身日记:《BJ 有喜》我喜欢你,就是你原原本本的样子

依赖他人、缺乏安全感

当你觉得自己无法坚强到能够独自面对世界,你就更倾向于被强烈而持久的依恋吸引,并且希望从中获得安慰和保护。

焦虑

诸多研究都表明,无论是短暂的焦虑还是个性中固有的焦虑,一个焦虑的人更容易进入激情之爱。例如,在动荡的战争和革命时期,这样的激情之爱常常出现。

在青春期的“搭讪”中,少男们常常会使用这一方式(也许是无心之举):他们会带女孩去看恐怖片,以便电影结束后更容易获得她的吻。

此外,这一方式也很好地阐释了威廉·詹姆士的理论:“我们的情绪源自身体的反应。”在一项着名的心理学实验中,一群参与实验的学生被要求到一处惊险的山林吊桥中央去见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子。实验之前,学生们被告知是为了去填写问卷,瞭解风景对创造力的影响。测试过后,研究人员向学生们一一提问,而这位女子对前往吊桥的学生的吸引力,远大于对只待在办公室的学生。经恐惧刺激后的生理冲动竟可以转化成如此强烈的正面情绪。

推荐阅读:给不敢爱的你一堂心理课:患得患失的吊桥效应

在威廉·詹姆士之前,许多情场高手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方式。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在《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e)中就建议男士们趁斗士比武时去竞技场的阶梯座位上寻找心仪的姑娘:“他柔声细语地与她漫谈,他抚摸她的纤手,他询问她的赛卡,掏出钱来为她看中的东西下注,他征询她赢取的赌注。哦,在他还没有弄明白一切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一支利箭就咻地飞来,将他的心射个正着。哦,在这块战场上,没有人能够成为局外的观众。”

从这些危机因素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比其他年龄层的人更倾向于产生激情之爱:在这个不稳定的年纪,较为脆弱的自尊和面对世界时的焦虑是共同点,而且在丰富的荷尔蒙刺激下,他们的身体也更容易被激动。

综观《追忆逝水年华》一书,年轻的主角在成长过程中先后爱上过年轻的吉伯特、盖尔芒特公爵夫人和阿尔贝蒂娜。这三段爱慕之情体现了以下所述的所有特征:

  • 他怀疑自己的能力,自认过于懒惰,认为他做任何事都将一事无成(这也是普鲁斯特的亲友们长期担心的)。
  • 自幼时起,他就对母亲特别依赖,正如书中写的,他一直在绝望地等母亲来吻他,否则没法睡着。他几乎不出家门,就算出门也只去近处,并且不能忍受搬到任何新的地方或去别处暂住(就连卡布林奢华的大酒店都不行)。
  • 我们可以说气喘是焦虑情绪的身心反应,但他的焦虑也透过其他方面表现出来,包括害怕使人不悦、始终揣摩不了他人的感受、惧怕被人抛弃或背叛,和对情敌的嫉妒(情敌也包含女子)。

并发症

与一般的疾病类似,激情之爱有时会导致或轻或重的并发症:

  • 对社会和家庭义务漠不关心。激情之爱可能会使人忽视自己的学业、朋友,甚至是配偶,或是工作。就像伍迪·艾伦的台词:“我是那样地深陷爱河,以至于在计程车上都忘了看跳表。”
  • 当对方没有以我们期待的方式回应我们的欲求时,我们便会被诸如恐惧、嫉妒等负面情绪笼罩。这种缺失的痛苦,类似于吸毒者有瘾却无法吸食时。
  • 自尊受损,感到自卑、有压力,甚至产生抑郁情绪,免疫力也随之下降。
  • 自杀。大部分我们援引的爱情小说均以伴侣中一方或双方的死亡结尾,有的是自杀,有的是相思成病。现实生活并没有那么戏剧化,但我们还是需要瞭解,如今青年人的自杀起因中,情伤的比例非常高。令人痛心的是,因情伤而自杀的青年人几乎与交通事故中死亡的数量相同。
  • 让人意想不到的最后一种并发症:贪污。根据经济分析专家的调查,全世界各地官员的贪污案件中,有一个鲜少被提及但常见的犯罪动机,就是这些官员想要以奢侈的生活方式留住他们的情人。每年,全世界的贪污总额约为八百亿美元。

用医学疾病的眼光去看待爱,忽略了太多美好的事物,也可能会让人忘记科学家们曾认真列出爱的好处:爱可以让人经历激动、甚至出神狂喜的时刻,会让人觉得被人理解、接纳,有安全感。有时,爱还能够帮助人超越自己的极限,从而保护自己的配偶或接纳对方的弱点。

最后,爱也有利于人体的免疫系统。丹麦的一项研究表示,恋爱中的人们得传染病的机率更小;体检结果显示他们的免疫系统反应优于其他人。

爱是文化的产物吗?

试问,如今西方国家中我们所认知的爱是否就像德尼·德·鲁热蒙(DenisdeRougemont)所说的那样,是中世纪的吟游诗人和纯洁派(Cathares)教徒的发明?或者是人类历史从古至今,所有男人和女人都能感受的情绪?

如果我们同意第一种观点,那么我们便只能去寻找今天人们的爱与罗马人、萨摩亚人那时的爱有什么分别了。反之,第二种观点相当于肯定了所有时期、所有人类文明都有着永恒且相似的爱的行为。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还会告诉我们,在人类的所有文明中,都可以找到爱的诗篇或赞歌,而它们的主题都惊人地相似:寻找爱人的渴望、为美貌或其他品格倾倒的兴奋感、情人分离的痛苦,或被抛弃的苦楚。

推荐阅读:【哲学家谈爱】什么样的爱才完整?

若激情之爱是依恋和情欲的结合,那么它只能是普世的。这两大要素都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即便是声称萨摩亚人不知我们西方专一、带有嫉妒性质的爱为何物,玛格丽特·米德依然写过我们也提及的男性嫉妒,同时描绘被抛弃或面对情敌时反应暴力的青春期少女。若还有人怀疑某些情绪的普遍性,那就请他们读一读玛格丽特·米德纪录的一番场景。这段话讲述了与我们相隔甚远的文化背景中,人们从幼年成长到青少年的过程:“女孩们不再冷漠。她们嬉笑、脸红、争吵、逃跑。男孩们则变得笨拙、局促、寡言,白天和满月的夜晚都躲着女孩们。”

即使爱的基础是天生且普遍的,人类社会的每个文明也都会给予它不同的价值。有些将它视为扰乱秩序的危险因素,有些则认为是值得付出任何代价、最为美妙的体验,可以透过因爱结合的婚姻更真切了解——这也是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的理想之一。同时,不同文化在爱的表达上有着一定的规范:在玛格丽特·米德描绘的萨摩亚青少年中,恋爱中的男方通常不会自己去向未婚妻求爱,而是让双方共同的一位男性朋友代劳(有时朋友会趁机背叛男方);十六世纪年轻的高卢男子则会更直接地向所爱的美人坦白心迹,不过他们求爱的方式很特别:在恋人的裙子上撒尿。

推荐阅读:【为你读诗】我只不过为了储存足够的爱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除了近几个世纪的西方文化以外,激情之爱几乎在所有文化中都被视为特别可疑的情感,因为它很可能会导致地位相差悬殊的婚姻、婚外生子、不忠,以及潜在的激烈冲突。对男性而言,因激情之爱怀有依恋是一种缺乏男子气概的现象(从古罗马至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都是如此);对女性而言,这象征着道德的败坏。在基督教文化中,肉体情欲被认为会导致人远离神的爱,即使是在婚姻关系中也是如此。正如圣哲罗姆(SaintJérôme)所说:“男子若是对妻子有过于热烈的肉体欲望,便是犯了奸淫。”但反过来说,我们也瞭解到,这些神学家、先人和现代的性学家都认同:男人应当照顾妻子的感受,使她与自己同时达到愉悦的状态(为了保证后代繁衍的品质,这句话在情在理)。他们同时也对因爱结合的自由婚姻表示认同。自由婚姻自十八世纪起逐渐被接受,直到二十世纪时完全普及,甚至被写在倾听告解的神父的手册里。

推荐阅读:【性爱体位】女医师性爱妙招:经典传教士

古罗马人与中国人

奥维德的《爱的艺术》可谓是一本花花公子手册,因为诗人通篇都在描写如何吸引异性、获取爱情以带来最大愉悦,但从未提及承诺或忠贞。这部着作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完全是为男女写就的恋爱指导,但在第三卷《爱药》中则描写至今仍折磨着我们的感受——坠入爱河的男男女女成了最脆弱的人。于是,奥维德列出了一张“药方”:“不断回想情人的缺点⋯⋯装出冷淡的样子⋯⋯如果做不到,就在厌烦中让爱终结⋯⋯回想所有痛苦的时光,才能尽快忘了她⋯⋯避开任何会重燃爱火的东西⋯⋯把她与其他更美的女人相比⋯⋯”如果接下来便是分手,那么,“避开一切引起回忆的东西⋯⋯不要再去读你们以前的情书,因为即使是最坚定的人也会不能自持。把那些全都扔进火堆吧!”

推荐阅读:相爱容易分手难!练习面对分手的艺术

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便不会再认为激情之爱是人类最近才有、或是与犹太教和基督教有关的产物。就在那与我们相距甚远的古罗马文化,在西元前一世纪,年轻的男子对他热爱的美人怀有如此强烈的情欲和依恋。当然,他的文化背景影响了他对自己所处状态的评价。他认为自己是浪漫的。他为他激烈的爱而兴奋,同时,作为罗马人,他也怀疑这份爱。

而在这位罗马人写就诗篇的十个世纪之前,在离我们更遥远的中国,一位年轻女孩写下了这样的诗歌: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对于西方社会旧时的爱和性,我们的瞭解也甚为片面,并且由于我们的文化偏见而有一定偏差。《性与西方社会》(LeSexeetl'Occident)一书告诉我们,在法国的旺代省(Vendée)或香槟地区村庄古老的地方习俗:准新郎可以在婚礼之前随意进行情色活动(但这一习俗自十六世纪起就被制止了)。除此之外,历史学家发现,旧时的私生子和未婚先孕的比例非常高——这不禁使我们怀疑古时的道德究竟是否有人们想像的那么高尚。

走过漫长而复杂的爱的历史,如今我们身处的社会无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推崇激情之爱,认为它是正面、值得一试、几乎完全符合道德的体验。当人们遇到夫妻关系危机或事业不振时,它甚至成为了人们继续寻求爱慕和宽容的方式。

推荐阅读:那些我希望离婚前就知道的20个婚姻秘密:关系是互相的

我们曾考虑以一系列建议来总结这一章,但是,单纯地提供一般的爱的忠告反而会显得自以为是、过于简单,因为爱的主题存在于无数情境中:热恋开始时、已婚夫妇之间、爱侣争吵中、分手时、同居生活里,还有性的交流。若要全部提及,恐怕一本书的篇幅都不足以写完。你也可以参考其他着作,更深地瞭解这一主题。

我们的解释是否已经面面俱到?爱在你眼中是否已经无比透彻?想必还远远不足,因为:

在爱中,一切皆是奥秘:
它的利箭、它的箭袋、它的火把、它的诞生,
一日之际能读完的书籍
是无法解释这门学问的。
——拉方丹(LaFont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