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书店》创办人蔡瑞珊阅读散册,记录下一本本好书,陪你品味人生!读张铁志《燃烧的年代》,让我们追寻自己内心的理想,相信自己渺小的力量只要持之以恒,为对的事坚持,就会有影响世界的力量!

用纯真改变世界

“我期许我的写作能够洞察我们的世界,诠释时代变动的意义,捕捉历史的理性与感性,并最终鼓舞人们起而行动,因此,必须要继续与这个时代肉搏下去!”─《燃烧的年代》。

我眼中的铁哥是纯真的,他或许没发现,跟他合作以来正唤醒了我内心最原始和天真的那一面,所以现在的我可以如此自然而然。

我时常看着他的脸书文字发笑,觉得这位大叔,年纪已届不惑之龄却依旧像个小孩般的情绪没有转折,在复杂的社群世界里,他把自己赤裸裸的放在易被猜透和评论的位置上,透明而没有面纱,但我相信他其实也不想掩饰。(一定觉得太麻烦)

偏向直线性的回答语言是纯真的,他写下的每颗字都反映着,血液里有股灵魂正熊熊燃烧。这把火,其实从 2004 年的《声音与愤怒》开始,就跟随他从年少至今都从未失去过,而纯真和热情也让纯粹的音乐青年开始关心政治与社运,让摇滚乐手更相信音乐的力量,也让我这个没听过摇滚乐的人,开始听摇滚和思考政治。

同场加映:从佩蒂史密斯到小野洋子,摇滚乐的灵魂爱侣

初期我跟铁哥曾在书店合作的共识里迷失方向,就在我们都犹豫要放弃时,我从书架上拿了这本《声音与愤怒》,然后开始阅读。

书里的纯真摇滚故事一幕一幕的写下美国六零年代的摇滚音乐与世代革命,我从 Patti Smith(佩蒂史密斯)里读到《只是孩子》单纯追求梦想的纯粹与美丽、我从 John Lennon(约翰蓝侬)与小野洋子的爱情故事里读到他到死前都坚守要用音乐改变世界的初衷,我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想像铁哥站在 PattiSmith 演唱会台下,随着台上摇滚音乐而身体摇摆、内心激动狂热不已,他热切的用文字记下当时呐喊在心中的悸动,书里也纪录了这位摇滚人熊熊在燃烧的文字能量。

我放下书本对铁哥说:“我喜欢 WoodStock 里的没有期待、只有真实,‘阅乐书店’就像是我心目中的 WoodStock,恒久而美丽,我们一起努力吧!”那时我心里是这么想的:“从今以后,我甘心认命的做每件能够雕塑出他品牌光芒的事,因为现在的我内心充满力量,我希望世界因为他,因为我现在的眼光,让每个人都能闪闪发亮。”

如果说《声音与愤怒》彻底改变了接续阅乐的方向和我对书店的使命,那么他的这本《燃烧的年代》正是让我理解,为何他会在 2004 年放弃美国哥伦比亚博士学位,选择回台、赴港、书写摇滚音乐史和至今一生的写照。

有天,记得我像是发现新大陆般的告诉他:“任何人都应该学习摇滚精神!不追求表面,重回到内涵和本质。”

什么是摇滚精神?

翻开《燃烧的年代》一书,书本的第一章文字标题是:“以写作与时代肉搏”。我很想立刻跟他说,这就是摇滚精神阿,因为他始终相信最轻如文字也正是最有力量能撼动人心的方式,每每在所有选择之下,这个看似最渺小、却也是能无尽传递到世界核心的,是文字灵魂的深度。这本书里的他记录的是一路以来他带点与主流反抗的思想脉络和抗议路程,文字是他的世界,如同用生命燃烧的摇滚音乐终会改变世界,我相信他的文字也会。

延伸阅读:【张铁志专文】小确幸年代,是最有创造力的年代

他从大学时代的校园刊物《萌芽》开始,即在文字这块田地里萌了芽,接续他应邀请在《新新闻》上首开年轻人看世界的专栏,出版着作《声音与愤怒》,并在《中国时报》时评版、《联合报》文化副刊写文。他跨越美国和台湾,时时关心华人、世界、我们和他们。尔后他一路回台跨越独立的时空到达彼岸,在《音乐时空》写文、接着《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都能看见他反思的痕迹。

我认为他最重要的一战当从香港《号外》开始,这本两岸三地驰名的传奇杂志,开启了他的跨界眼界也开启了我的视野。他在《号外》里作了许多创新实验,像是书评专栏和对于年轻人独立思潮的启发。其中 2014 年 7 月号“书店理想国”,他以两岸三地的高度写下了心目中的独立书店精神,与一群“沈默坚守者”的故事,我从文字里被他深深触动而感动,我深信在文字领域,他始终会坚守到最后一刻,直到世人都听见真实的声音!

文章脉络从台湾、香港、中国的每段重要历史文化事件一一诉说着追求平等的决心,他总是在时代里敲敲打打,永远对未来怀抱的无限希望。我们能否用期待的 WoodStock 纯真去改变世界?改变这个中港台政治的僵局所牵连的民主和人权?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当纯粹的思考逻辑被恶意拆解,层层被覆盖着的谎言,让纯洁已然不见,原始的模样考验解读人的抽丝剥茧,而音乐却始终能诚实的反映他原有的纯真和美丽!

从铁哥的书里我读到:Live Aid 是易解读易传播的摇滚乐,但如果你听了原真性的 WoodStock,会深深被他的音乐所震撼所感动所启发所改变!

改变的路要从哪里开始?

记得某天我们走在通往“阅乐书店”的路上,铁哥转头对着我说:“珊,妳要去看一本书,叫做《阶级世代》。”

为什么?

“我那个年代,阶级还没那么明显,可以靠着读书与后天的努力进而拥有一些可能,但现在,当我望着身旁的少年们,个个都是富二代,彷佛现今还能靠努力获得成功的机率已是微乎其微了。”

我点头。

“妳一定要看!然后用书店改变这个世界!”

与铁哥一起经营书店以来,我们尝试用讲座、影音、社群经营、卖书小纸条、四本以上要跟客人鞠躬说谢谢、五本以上有书衣包装等各种方式,在书的推广上持续努力,我也开始学习写书评,用短文长文来分享书的好。

铁哥说:“书评不只谈书本身,还有书跟现实的连结,以及作者的知识脉络。”是卖书最好也最直接的方式,读者会被有感染力的文章感动,进而愿意买书阅读与分享。在他眼里的写作与媒体编辑是一个黄昏中燃灯的工作,燃灯者的勤奋和努力让黑夜永不降临。

推荐阅读:台湾四百间独立书店的故事:人的灵魂越美,书店就越美

或许世界有时对他充满误解,让他在文化和政治的边界无尽徘徊,时而呐喊或时而挣扎,让他在追求正义的路上载浮载沈,时而或引来些微讪笑。但他追求书店的独立精神就如同原真音乐总是带有颠覆主流的革命精神般,路是颠簸崎岖的,他说:“这是摇滚带给我的生命态度,要向一首摇滚曲般写下去,像一首摇滚曲般活出自己。”

而我,在读完书之后,我,现在坐在沙发上望向窗外,看着眼前的这扇窗、望着窗外的树影和阳光;一样的窗、一样的树、同一个光,我想说的是:相同的景物,但我已经是不同的人。这本书像是开启我人生的另一扇窗,从此我的世界多了另一个眼光,我也想跟着他一起在反抗的进程上奋力向前奔跑,我深信我们会一起用书店、用思想、用热情,去让这世界熊熊燃烧!

【同场加映】创作的力量-当《再见瓦城》遇上《燃烧的年代》赵德胤X张铁志

一位来自缅甸的华裔电影导演,透过电影揭示自身移动各地的观察与感受;一位是在港中台等地致力探索媒体实验的作家,透过书写撑开公共对话的空间。

他们,一个扛着镜头一个摇着笔杆,试图与社会对话的过程中,亦同时爬梳个人经验历程与自己对话。
今晚,将以“再见瓦城”及“燃烧的年代”作为引子,来思考如何从每一个“我”出发,连结每一群“我们”,然后与世界对话。

探讨子题
-创作之于个人?
-创作之于社会?
-彼此创作的呼应?
-从个人创作看文化出路

时间:12/18 19:00-21:00
地点:青鸟书店
(台北市中山区八德路一段1号 文创园区玻璃屋2F)
参与:入场费用150元(现场支付),附瓶在地台湾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