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跨出舒适圈?让我们从面对自己害怕的事开始吧!新的一年,让自己诚实看向恐惧,你最不敢踏足的洞穴,将有最令人意外的宝藏。与“不舒服”相处,活一趟精彩的人生!

前一阵子写了几篇鼓励大家跨出舒适圈的文章,上礼拜收到了一篇读者来信,询问到底要怎么样做才算是踏出舒适圈。刚好这两周除了工作之外,独自参加了许多活动,或许可以跟你们分享看看-对我来说,到底要怎么样,才算是踏出舒适圈。

其实踏出舒适圈不一定是要去做一些多么疯狂的事情;有一些小至生活当中的一些小动作,都可以逼迫自己做出一些小改变,进而彩色自己看似无聊的人生。

举例来说,如果你生活在大城市,像是台北或者是纽约,你会发现人们无时无刻都在避免与陌生人发生“眼神接触”。上个月公司聚餐,我的一位团队的其中一个老板,就提到了这个问题。他来自美国南方,那是一个在路上两个人只要有眼神交会就必须要交谈的地方。就像在台湾的乡下,每天早上走在路上我们也会与邻居打声招呼说声“透早!”一样,这些交谈的发生极为自然,不仅不会给你压力,反而营造出了和乐融融的好心情。

但在纽约,甚至是我们的办公室里,他提到,不管是在等电梯或者是在餐厅排队等点餐,几乎所有人只要一离开办公桌,就马上成为“低头族”-头也不抬地使用手机。这让我老板觉得自己很突兀,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与人打招呼甚至简单地说声“嗨”。

在一阵的讨论过后,其实我们都有察觉到这个现象,有些人甚至就拥有这些习惯。他们其实使用手机的目的,不是因为他们真正需要使用手机,大部分的人或许只是要避免与陌生人产生无谓的眼神交会,进而发生言语交谈。

在那天的讨论过后,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对自己感到很失望。还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到处往外跑认识新朋友,甚至喜欢在国外跟陌生人交谈。我无时无刻让自己拥有观光客的心态,因为我永远都不知道这些交谈可以带给我怎么样的写作灵感或者是生活故事。但自从工作了以后,理应在生活中更努力寻找乐趣的我,却也染上了这些城市陋习-你我井水不犯河水,我只需要把头低下,刷刷手机,我就可以避免别人打扰我。而日子久了,自己也彷佛变得更内向,甚至不想要在工作的时间外与任何陌生人产生接触。

推荐阅读:恐惧换来的是自由!跨出舒适圈的六个练习

不知道是否因为这个心态,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极度无聊的人;写作灵感也不再源源不绝,与朋友交谈也渐渐地离不开工作。

从那天晚上开始,我就发誓,我每一周,甚至每一天,一定要做一件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

我把耳机和手机收进口袋,每天出门上班时就不再使用手机听音乐;也不再利用等车或者等电梯的时候看手机。这一个小小的动作,虽然很不起眼,但我发现自己每天又多了许多时间抬头看看周遭。有时候在办公室走廊上遇见同事眼神交会后的那一声招呼,也会让我感到能量满满。

或许就是这些逼迫自己脱离舒适圈的信念,我不再刻意拒绝朋友或者同事的邀请。无意间,我参加了公司拉丁美洲人的社团组织,并且当起了干部开始举办拉美人的活动;自己也接受了犹太朋友的邀请,去参加他们每周五固定举办的 Shabbat 晚餐。虽然每次活动一开始,我会因为自己在团体当中的独特而感到“不舒服”,可是每次这些“不舒服”在活动的最后都转变成了一段段珍贵的友谊。

时间久了,你会渐渐地爱上这些“不舒服”,因为你知道,这些“不舒服”最终都会带给你一辈子的回忆。

现在就算没有朋友的邀请,我也学会了自己去找舒适圈外的活动。譬如说去看电影首映,去纽约市区的设计小店或者餐厅访问,甚至去看艺术展。这些每个周末的小活动不仅让我认识了许多才华洋溢的人士,也渐渐地介绍了自己的写作专栏,开始受到了一些以前想像不到的邀约。虽然每一次参加活动前都会感到些许的焦虑,我或许可以龟缩在家或者每天去跟熟识的朋友厮混,但只要克服了这些焦虑,你会看到许多不同的惊喜,而这些惊喜往往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推荐阅读:揭开巨大面具下的渺小自卑:心理师的自我疗愈课程

所以,对我来说,踏出舒适圈的做法或者终极目标,就是学习让自己在“不舒服”的环境当中“舒服”地自处。你要习惯这些“不舒服”,这些“不舒服”才会带给你想像不到的经验。

再年轻一点时,我做任何事情都会先问自己做过了没,如果没有做过,我会害怕,会退缩;现在的我,做任何事情前我还是会先问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没有,我反而会很兴奋,因为我知道我人生的“待做事项”又可以划掉一个。

人生真的好短,每个人的“待做事项”却又无比的多,或许,我们都要习惯让自己处在不舒服的状态,才会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