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作一点”、“打起精神”、“大家做朋友嘛”我们总喜欢这样鼓励着生活圈中比较不好亲近的人,彷佛只有开朗活泼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因此错误地将阴郁解读为忧郁、将喜欢独处解读为孤单寂寞。透过《孤独的价值》一书,我们看见独处也能快乐的心理轨迹,人生就像荡秋千,不曾落下怎么可能飞得高?

不要失去独处的时刻

不只学校,感觉家庭也是如此,为了让孩子不会感到孤独,父母显然过于干涉孩子的生活。这样的父母对于“作风开明的家庭”这字眼存有幻想,相信任何事都能开诚布公,才是绝佳的亲子关系,强迫孩子接受这样的价值观。

世上有各种类型的人,即便是亲子,个性也不见得一样,因为成长环境不同,时代也不一样。有些孩子的“开朗”只是顺应父母的强制要求,因为要是显得“阴郁”就会被斥责。

虽然我常表态自己喜欢个性阴郁的人,但不可否认,个性开朗的人的确比较吃香。我不明白,人为什么不能阴郁呢?我有两个小孩(都是老婆大人在照料),要是他们为某件事开心喧闹时,我会斥责他们“安静点”,虽然不知道这样的管教方式是否奏效,但两个小孩都挺乖的。

当然,也可能是在我面前佯装乖巧。但我认为这样的管教方式,对于他们日后如何面对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帮助的,至少懂得应付各式各样的人,也能守住自己的原则。

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懂得如何在人前,展现自己开朗或阴郁的一面。

不只人的个性,我对于日本的住家采光过于明亮,也有所不解。房间弄得亮晃晃的,有何意趣可言?白天阳光从南边的落地窗照射进来,晚上装在天花板上的照明器具照得房间四处角落都很亮,反观气氛非常好的餐厅和饭店客房等,这些高级场所的采光并没那么明亮。看书时,只要打开身旁的灯就行了。只能说不少日本人被洗脑,无条件地接受“明亮”就是好的说法,认为只要采光明亮,心情也会跟着开朗。

延伸阅读:向光生长,书写青春!专访李屏瑶:你不必成为谁的理想

孩童房本来就是为了让孩子独处而设计的空间,随着年龄渐长,孩子更需要独处时刻。我认为孩子升上国中后,周末假日偶尔可以让他们负责看家,大人出门放松一下,但绝大多数日本家庭都是全家出游,深信孩子同行比较好。

也有不少家长将自己的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和自己有着共同喜好,在我看来实在很不可思议。若父母如此要求孩子,何不先身体力行,迎合自己父母的兴趣,这样不是能彰显自己很孝顺吗?明明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孩子。

当然也要依孩子的个性,调整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但我常常在想,孩子升上高年级之后,是否让他适度尝尝孤独的滋味,有助其人格养成呢?

无论是再怎么亲密的关系,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无论是再怎么相爱的彼此,也必须保有私领域,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

推荐阅读:亲密是教养的起点:“亲密”并不可怕

虽然有些人总爱说些既然是一家人,就不应该有所隐瞒的漂亮话,其实不把这些话当真,才是智者,因为我觉得这些话一点都不“漂亮”。思考什么事应该让对方知道,什么情报能共享,才是真正的体贴。

关于孤独的荡秋千原理

阐述至此,我想多少能让大家明白孤独并非全然不好,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状态。请回想前面提到的愉快与寂寞的波动,结论是人必须要有这样的波动,一下子快乐,一下子寂寞,这才是健全状态。而且没有好坏之分,要是一方没了,另一方也不存在,成了平坦的世界,这种情况就像心脏停止跳动,说是死亡也未尝不可。没错,要是死了,就不会觉得快乐,也不会感到寂寞。每个人终如此,所以趁自己还活着时,多方感受吧。

这种感觉就像荡秋千,往前荡时觉得很快乐,往后摆时又觉得很寂寞,就是这种“摆荡”的感觉。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无法只扩大愉快的感觉,也无法只扩大寂寞的感觉,这是波形的基本原理。然而,人们只能主观地捕捉自己的心理状态,所以可能搞错秋千的中心点,一味认为自己很寂寞。相反的,也有怎么样都觉得很快乐的人,明明都是朝同一个方向摆荡,却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于是,有些人为了今后过得更快乐,用力摆荡秋千,想要荡得更高,却反而觉得更寂寞。从旁观察的我发现这些畏惧寂寞,为了远离孤独而刻意追求热闹的人,其实并没有荡秋千,而是处在拚命想往前荡的挣扎状态,根本就是停摆。或许他们不会感受到莫大寂寞,却永远也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快乐境界。

反观热爱孤独,享受寂寞的人,因为心中无所求,无穷的快乐自然造访。即使他们心想:“我面对这种热闹的场面,有点棘手。”朋友还是自动围聚过来。就算没有具体的热闹场面,但好比他们独自登山时,也能因为见到高山植物而感动不已,为了眼前的美丽景致而开心落泪,这份感动就是莫大的快乐。光是能够吟味这样的感动,便能明白人生价值。纵使如此,他们还是不断追求一个人的孤独世界,秋千也荡得愈来愈高。

你会喜欢:练习和自己对话,Me time 的三个小练习

说得更坦白些,恐惧孤独的人,不晓得孤独有多么快乐。在我看来,这些人不只失去一半的人生,也处在波幅始终很小,无法达到真正快乐的状态。

瞭解孤独,才能瞭解爱情

虽然随着年岁渐长,能够逐渐瞭解孤独的美好,但有些人就算上了年纪,依旧抗拒不了热闹的诱惑,强迫自己拓展人际关系。

这种人除非喝得酩酊大醉,不然感受不到快乐吧。因为只要喝醉,便能毫无顾忌地享受被亲昵之人包围的感觉。当然用钱也能捏造出类似气氛,而且钱撒得越多,越能吸引人向自己靠拢,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结果还是感到孤独。其实不需要畏惧孤独来临,坦然接受才是最好的方式。

推荐给你:独处美学:学会自己一个人,才能享受复数的生活

那么,年轻人为何抗拒不了热闹的诱惑呢?或许因为要是认同孤独很美好,可能会被同侪孤立吧。有时,年轻族群的小团体纯粹只是因为“年轻”这理由而聚在一起,就像一群小狗嬉闹。

再者,年轻人渴求别人的理解与认同,哪怕只有一个人也好,希望有个人能贴近自己。

这的确是个理由,只要找到一位同伴,两人一起孤独也不错。

就算与世间为敌,只要一起守护属于两人的世界,这样就够了。

这是以意识到“两个人”的感觉来取代“自我”,但之所以会这么想,出发点还是自己一个人。虽然对方目前陪在身旁,但终究不可能变成同一个人,也不可能真的瞭解对方的心思,所以只能相信对方说的话,也就容易产生误解。这就是为何明明相爱甚深的两人,明明坚决表示要永远在一起,却是最有可能分手的爱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