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为任何人心动〉一文,由库洛魔法使的例子,让孩子认识异性恋外的关系想像,作者 Fanning 写给家长,用理解代替逃避,别当个鸵鸟爸妈。

身旁一位女友以健康理由禁止女儿三岁之前吃甜食与零食等含有糖份的食物,她甚至把身教的标准提到最高,以自己拒吃做出榜样来教导孩子,也曾经规定先生在孩子面前不能吃零食。

不过女友的德籍先生有不同看法,也偶尔私底下诱惑女儿偷尝。某天早餐时间爸爸开了玩笑,竟然当着妈妈的面要女儿尝一口巧克力抹酱面包;妈妈生气了觉得在教养的身教言教上被枕边人给背叛。(同场加映:【父亲节特辑】从德国爸爸身上看到的四点长处

来自不同家庭的教养观念本有不同,更何况是跨了国境说着不同语言的另一个国家的家庭教育。任何一对夫妻都是当了爸妈之后才懂得个中道理诀窍,不过无论观念为何,两人间达到共识,在孩子面前行为与标准一致才更为重要;女友生气的出发点我十分认同。

不过,在这个事件中我倒是看到了另一个议题:很多时候身为家长的我们极尽所能地将所有自认为不好的、有害的事物从孩子们的生活范围中屏除;认为只要不让孩子接触就可以把危害分子降至最低。

推荐阅读:为什么孩子不知道苹果有没有果核?

类似的议题也在国语日报上“你可以为任何人心动”这篇文章中瞧出端倪。

新闻发生时我细细地读了国语日报上这篇发文;身为母亲,我的确认为作者在文章末段的总结论述稍嫌偏激,尽管已经强调是某些父母,不过正值青少年建立价值观的年龄阶段同时,以这样激进的口吻扩大亲子间嫌隙的可能性的确不妥。可惜了当初作者撰写这篇文章的美意,模糊了焦点:将同性恋议题以正当、平常的手法带入年轻一代学子的生活中,以平常心讨论,让孩子们了解。

推荐给你:教孩子从小尊重同志爱

对这篇文章提出抗议的另一方,即是以鸵鸟心态来面对所有教养问题;所以我们把有害的糖份零食从生活中剔除、将敏感的性教育知识一拖再拖、同性恋话题能免则免,太过复杂令人感到不安的,于是乎通通不存在。我们以一种“有种冷叫做阿嬷觉得你冷”的强硬态度遮住孩子的双眼捂上他们的耳朵,还沾沾自喜或许这样的生活已经往正确的方向前去。

吃糖与同性恋议题的本质无法一并讨论,不过不可否认,两件事都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这种只手遮天的教育该如何适时地辅佐我们的孩子来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

一味地禁止吃糖,或许只会徒增孩子对于糖份的欲望渴求,一旦逮到机会反而不懂得适可而止地浅尝享受。更何况,总不能将孩子囚禁在家,避免与外人接触;站在吃点糖可以让人感到开心的立场上,我其实倾向于与孩子一起品尝各类美食、享受欢乐的时刻,然后再让他们了解糖份会对身体造成的影响。真正应该身教的,是每次适量地取食,而非一整包通通完食才作罢;当然正确的刷牙与适当的运动也很重要。

那么对于无法自我选择的同性恋倾向与性向议题,以全面性避免话题露出、禁止讨论的手法来灌输孩子们正常的爱只有一种的教育观念其实十分残酷。在无法得到关于同性恋正确资讯的生活环境中,如果哪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同性恋倾向时,甚至不需要接受世人的眼光与评断,已先从过往接收的教育给自己判了罪行;其实何罪之有?

推荐阅读:阅读《说好一起老》:爱就是爱,总有老病死离的情节

许多时候当父母的我们太急着维护自己为父为母的身份,却都忘了,其实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不过是孩子们的前辈,拥有的不过是多一点点的年岁,充其量只能说是拥有比较多的经验值;我们往往以过往狭隘的年资与自我价值观在孩子们正启蒙的认知上铺天盖地地设下限制,而抹煞了让孩子自我探索这个真实世界的机会。

遮上眼捂着耳朵,议题与问题并不会消失不见;希望所有鸵鸟父母都可以把头从土推中拔出来,让孩子不需要偷偷吃糖,不需要偷偷爱着谈恋爱、在性别认知中找不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