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渴慕于电影中铲奸除恶的英雄,但每一天面对人生挑战、勇敢尝试冒险,将所有的体验酝酿成迷人的故事时,我们自己也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英雄

从故事结构来看,召唤也是开启故事的源头力量。故事,是改变之旅,一场英雄的旅程。

乔治.卢卡斯执导《 星际大战》的启蒙,竟是神话学大师坎伯(Joseph Campbell)的《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这本书破解世界各地的神话密码,发现都是同一个故事,只是以不同面貌在传诵,主角都是英雄,以及让英雄走上寻找改变现状力量的旅程。

同场加映:英雄电影不再只是男人天下!X战警里耀眼的六位女英雄

英雄为何离开家乡,要去追寻什么?坎伯认为,英雄所处的环境是个荒原,那是人们过着不真实生活的世界,做着社会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却没有依循自己内心的想法行事;英雄之旅的目标,是找到让荒原变沃土的力量。

坎伯对英雄的定义很有趣:

善于因应变化而非既成事物的人,被他杀死的恐龙绝对是保持现状的怪兽,它是紧抓过去不放的囤积者。

英雄的任务,就是为垂死的文化注入新生命。

但坎伯的英雄不是蝙蝠侠、钢铁人那种超级英雄,“hero”在希腊文的涵义为“保护并为他人奉献”,人人都能是为他人奉献付出的英雄。没有天生的英雄,而是勇于追寻自我,出发之后,在旅程中改变最多的人,才是真英雄。

好莱坞知名编剧大师佛格勒(Christopher Volger)在《作家之路—从英雄旅程学习说一个好故事》(The Writer’s Journey)强调,坎伯的伟大成就,在于说出故事结构中埋藏的生命原则,英雄旅程也成为我们的人生指南,每个人都会经历属于自己的英雄旅程,因为不经历冒险,生命就没有改变的火花。

从传统电影剧本的三幕剧来看故事结构,故事的开始、转折与结束,就包括历险的召唤、启程出发、遭遇挑战,以及克服困难之后的改变。

第一幕,主角遇到内心的召唤,却迟疑不安,因为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路途艰难,内心抗拒召唤;但陆续发生出乎意料的挑战与问题,只有脱离现有状态、接受冒险,才有改变现状的可能。第二幕,主角接受召唤,带着不安的心情走上旅程,一路上遇到更大的挑战与挫折,但他遇到更多盟友,也学到更多能力。第三幕,几经历险,最后逆转成功,完成目标与使命,也改变了他的视野与价值观。

你会喜欢:【万圣节特辑】不当公主,小女孩变身女英雄!

回头看我的故事, 彷佛也是一场英雄的旅程。经历召唤, 却又抗拒召唤, 最后遇到冲突的撞击,才让我明白自己的坚持,决心离开职场,找寻改变的机会。一路上,结识了不同领域的朋友,给予挑战的机会;也曾遇到理念不合的人与挫折,反而鞭策我做更大的改变。就像电影《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大难不死,人生改变了,化成旅程中惊涛骇浪的故事。

自己常反省思索, 这趟历程有什么意义? 想传达什么故事? 改变了什么, 自己又得到什么改变?我的故事绝非特例,每个人原本都是不凡的,只是环境种种限制,让许多人变成平均数,成为平凡人。我只想努力活出真实的自己,不被组织、环境与现实局限。我不想待在荒原,去羡慕正在追寻沃土的人们,再无奈地说自己没有出发的勇气。

推荐给你:十位台湾女孩的伦敦冒险

“我们通常对未来总是一无所知,直到事发后才说那是命运,然而在那当下,我却扭转着命运那样地搏斗着,不愿相信刚开始的人生会是这么惨白。”作家王定国在《敌人的樱花》写着。

命运带来事故, 对抗命运才有故事。当生命打开一个缝隙, 才能为自己创造机会,从日常生活纷杂混乱的状态,找出一条清晰轴线,赋予崭新的意义;听到召唤,挥洒属于自己的故事。即使未来注定仍在黑暗深海,但故事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浮木。

现在说故事成为趋势,说故事行销才能促进沟通,市面上有许多教人说故事的书、教人说故事的课程。要说故事不难,把故事说好也有方法,但都属于下游的技巧,却忽略上游的故事源头。

推荐阅读:侯孝贤谈《聂隐娘》:创作不要被得奖迷惑,用力说自己的故事

故事不只是要说出来,更得先“做”出来。一个英雄的旅程,要有当事人(主角)面对难题挑战,决定接受召唤,才能开启这场旅程;透过行动去克服难关,最后解决问题,改变现状,才有故事。

换句话说,得先亲身经历各种形式的故事旅程,累积各种“看法”,产生有观点的“想法”,找到改变现状、破关打怪的“做法”,最后产生跟他人沟通交流的“说法”,诉说这段旅程的历险故事。

像个故事制造机,先有输入(input),经过运作处理,才有产出(output);如此,就能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再来才是怎么说故事,怎么把故事说好。

我在记者生涯中, 也曾焦虑担心, 只能说别人的故事吗? 离开职场之后, 就更紧张了,可能连说他人故事的机会也没了。我是谁?想成为谁?自己的故事是什么?刚写完《旅人的食材历》时,被编辑提醒,角度还像一个旁观的记者,华丽的文字技巧遮掩着厚度不够的生命。我有种被一眼看穿的悚然感,开始深刻自省,才惊觉真是如此。该如何突破?我的风格是什么?

那一年,《旅人的食材历》 入围中时“开卷好书奖”, 却没拿到奖项。几年后,我受邀担任“开卷”评审,审阅了二十多本书,与几位评审决选出六本获奖作品,我与其他评审想法很相似,选择标准就是作者需要亲身参与、长期投入,呈现强烈的个人观点,整个灵魂彷佛沉浸在这本书里头,而非企划式的采访报导或旁观记录。

延伸阅读:不确定是一件好事!哈佛校长福斯特的毕业演说:“用你的人生,说一场新鲜的故事”

我边评选边暗自警惕,自己做得到吗?

隔年,我出版《风土餐桌小旅行》,花了将近四年,深入十二个小地方村落,透过饮食行旅呈现这些地方背后的族群文化、历史与风土特色。其中很多地方,我都曾亲自规划参与小旅行。只要花时间探索,越小越深,越能看出背后巨大的文化长河。

记得邀请饮食文学名家蔡珠儿写序,没想到她一口答应。收到编辑寄来珠儿写的推荐序时,我焦急地站在马路旁看手机上的文章,想知道珠儿的意见。她开头写着:“洪震宇这本书,肯定是酿出来的。历经四年发酵熟成,一掀开,香味就从字里行间飘溢出来。”此时,我已无法抑制情绪,再看到“我也做过记者,我明白,这需要多少脚力和毅力,不知他跑了多少趟,做了多少工夫,心底又烧着多么强烈的热情⋯⋯。”伫立在街头激动不已。

我其实不认识珠儿,只是她作品的景仰者,但珠儿的推荐文字,深刻了解这本书的想法与心力;被人理解,是最大的感动。

新书出版后,幸运的得到“开卷好书奖”,又接续入围金鼎奖与台北国际书展大奖,获得许多肯定与好评。

以前担心自己没有故事,其实故事不知不觉中,早已在我身上。身处的林中路就是舞台,只要拥有投入的热情,坚持想法,找到方法克服各种难关,自然就有故事。

同场加映:好的写作者,要以缓慢的步伐走很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