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的新媒体专访计画,细看亚洲新媒体的前进方向,这是身为阅听人、身为新媒体工作者都不该错过的一堂课。继端传媒的执行总监张洁平之后(请见专访上下篇),第二回为你带来陆子钧X郑国威的对谈,究竟新媒体是处于寒冬还是盛夏?

这天,我走进女人迷乐园,被气定神闲坐在沙发上喝咖啡的陆子钧吓了一跳。我说:“你怎么那么早?”他说:“别紧张啦,我记错时间了!”我赶紧整理了一下,坐下来和他聊天,“那我们等国威来吧。”我说。“国威喔,应该会迟到。”他答。子钧说,微迟到是泛科学的传统,只有他一人例外,只是这天他预测失准,国威比表定时间早了 6 分钟出现。这两个一文一理、一慢一快的组合,还真是有趣。

去年 7 月,陆子钧离开泛科学的消息,让许多人感到惊讶,毕竟,多久了,陆子钧和郑国威,总和泛科学这三个字紧紧相连。不似一些道别的丑陋,我在他们俩身上看见更多的是彼此学习和祝福,现在他们虽各自站在不同位置上,那份想为台湾媒体圈做点什么的心意却没有改变。

同场加映: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说真话的媒体:女性媒体新想像 VICE

留下来的国威,继续在泛科体系努力,他将原本的 PunNode、PunApp、MakerDIWO 重新整合为《PanX 泛科技》,再成立《泛传媒》,将《PanSci 泛科学》、《PanX 泛科技》、《Punchline 娱乐重击》三个网站收纳其下,完成一次大规模内部重整。他说,从前公司小,没办法在同个网站里一次呈现所有点子,只能分成不同公司、找不同天使投资人,现在公司成长了,将各网站摆回同个架构,能集中火力,也较不会有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子钧离开后,到 udn 媒体创新研发中心担任研究员,“其实我原本想休息一季的时间,没想到 7 月离职,8 月就被抓来了,机会是不预期的。”在联合报这个传统媒体下,udn 创新研发中心却没有 KPI(注1)压力,让子钧能专注做媒体研究。作为菜鸟,他被同事温柔胁迫参与公司内部创业计画,花了两周时间观察,他发现社群媒体是个破口,许多人想经营却缺乏 know-how 和时间,就这样,他的身份又多了一个:致力于数字诠释、数据优化的新创公司 OmnInsight CEO。

推荐阅读:老字号也玩新社群手法!纽约时报用 Instagram 为新闻加温

科学新闻的初衷:把事情好好讲清楚

2010 年,《PanSci 泛科学》网站搭配有点阳春的 logo 和架构正式上线,它原先只是台湾数位文化协会(ADCT)承接的一个政府案子,没想到做完后案主不喜欢,就不要了。“泛科学就是个桃太郎的故事,人家不要了,但国威想说都已经做了,而且又是有趣的事,就把小孩接过来养了。”子钧分享了泛科学的前世今生。

而泛科学被领养之后,所发生的一切都被子钧形容为“顺势而为”,若不是脸书急速发展,若不是在且战且走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线上媒体的不足,泛传媒不会长成现在这般茁壮。

《PanSci 科学新闻网》粉丝专页至今已累积超过 30 万粉丝,我想知道,他们心中理想的科学新闻是什么样子?“现在台湾很多议题飞过来飞过去,没有真正的解释,没有解释就会误解,误解就会冲突。”国威说,如果不能真真切切解决问题,那媒体存在又有何意义?“许多媒体故意把事情讲得不清楚或扭曲,如果我要做那些事,我去他们那里做就好了啊,但我一开始就没有要那样,所以才苦哈哈地做泛科。”对他而言,好新闻是用问题导向把议题讲清楚。

“我们想谈的是大家不了解、没想透的事情。像是,如果今天发现一个适居行星,那代表什么意思?是我们可以移民过去了吗?还是上面会有外星人?其实答案往往都不是那样,只是深度和复杂的议题,一般综合型媒体不愿意投入成本去做,那就让我们这种垂直媒体(注2)来做。”

不对的受众、不对的题目,造成媒体乱象

“泛科学汇集了一群人,虽然不算多,但应该是台湾有史以来最多人关心科学新闻的时期。这件事给我一个启发,就是如果很认真去处理冷门、过去媒体不愿意碰的主题,不会没人看,问题只有你该如何找到愿意看的人。”子钧说,找到正确的受众喂养内容,是过去传统媒体无法想像的,他们的方式,是对所有通路洒下内容,再透过调查了解自己触及了哪些阅听众。

“要做读者调查,才知道读者是谁,这种传统媒体的观念,对我们新媒体而言是完全反过来的,应该是先设定好要给谁看,再去生产相对应的内容。”子钧将此种分众、小众化的媒体经营方式,视为现今媒体乱象的解方之一。他认为,找对受众,能避免为了追求曝光和点击率而扭曲报导内容,也不会浪费时间金钱在错的对象身上,“不对的受众、不对的题目,就是造成媒体乱象的主因。”要吸引读者眼球,其实不一定得用裸体和尸体,国威在一旁频频点头。

国威回想起传播学者魏玓曾说过的话,“你认为阅听人喜欢看某些刺激的内容,但阅听人路过火灾停下来看,你说他们喜欢火灾吗?也不是,他们只是资讯饥渴,想停下来看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过去这种资讯焦虑和缺口,只能依靠传统媒体来填补,他们几乎掌握了所有资讯通路,但现在 PTT、爆料公社上头的资讯爆炸,许多时候媒体只能捡二手的。拥有最多讯息的已然不是传统媒体,难道他们会不知道吗?国威说,其实他们一定知道,只是他们也有包袱。

推荐阅读:人人是媒体的时代,你的媒体原则是什么?

传统媒体要转型,像练左手来砍右手

“很多人会说,传统媒体都不懂啦,但事实上他们之中也有很多像子钧这种了解趋势的人。”只是对于曾经占有多数资源的传统媒体而言,要转型实在不容易,国威用手来譬喻他们的包袱,“这是一种商业模式的捍格,对他们来说像是左手砍右手,原本赚钱的是右手,现在却要锻炼左手,而且锻炼左手的目的,是为了砍掉右手。”国威才说完,子钧就笑着说这譬喻绝妙。

传统媒体现在面对的,就是这种“我一定要把左手练起来,可是右手又会因此被砍掉”的尴尬两难。

而站在趋势浪头上的新媒体呢?国威说,新媒体也没比较好过,两者比较像都有各自的业要担,“新媒体是出生就只有一只手,自然不会面临左手砍右手的烦恼,但只用一只手养家活口是很难的事。”子钧接着补充,新媒体没有包袱,但相对也没有资源,“大家会对没资源的新媒体要求比较低,但会骂传统媒体怎么不转型,他们一转型,又会被骂怎么转成这样。”他笑着说。

子钧提到,这次八仙尘爆周年,联合报系举办的八仙论坛就是一次转型尝试,目前为止大家的反映都还不错,传统媒体也想试着让自己的左手回应受众期待。台湾正处于新旧媒体交界时期,许多阅听人对传统媒体的信任被连根拔起,但对新媒体的运作模式又不甚熟悉,国威看见这个现象,只是他并不紧张,“现在就是在一个 twilight zone(混乱、模糊的地带),随着时间演变就会过去。”在 twilight zone 里,无论一只手或两只手,都有该面对的挑战。

社群不等于脸书!媒体是 above、in 还是 under 社群?

近年来媒体剧烈变化的过程中,社群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其中,脸书的出现影响了读者使用习惯,许多人透过它进入媒体网站汲取资讯,而不再像过去从网站首页进入。只是过度依赖社群平台(甚至是单一社群平台)是否会有副作用?媒体跟社群平台该如何正确互动?

子钧说,社群可以是很多不同形式的存在,过去比较多线下社群,现在则是线上社群,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结。现在许多媒体误以为社群等于脸书,认为只要把脸书数字冲起来就是经营好社群,这不切实际,媒体应该对社群有更多理解和想像。

“流量、点阅、粉丝数本来就不是营收保证。过去大众媒体藉由高‘收视率’吸引广告营收的商业模式早已式微,数位社群讲求的是‘正确的受众’,而非‘量大’。我曾碰过广告代理商提到,他不会把客户的案子投去‘流量很大,但其实是垃圾流量’的网站;也就是说,即使网站流量再大,也未必拿得到广告营收。”子均日前发表的一篇评论中,对社群平台的观察很透彻。

推荐阅读:专访端传媒执行主编张洁平:“我不想再给世界制造垃圾”

“媒体要想清楚,我们是 above ,还是 in,还是 under 社群?”国威提出自己对媒体及社群互动的想法,above 是控制、驾驭社群网站,带领社群风向;in 是跟随社群浪潮,共同提倡议题;under 则是回应社群需求。“位置是不断改变的,不会永远待在同个位置,但一定要下去玩,才会有良性互动。最惨的是 around、nearby,只做旁观者。”线上社群崛起,媒体不能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