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我们容易觉得男女“天生”大不同?但如同女性主义先驱西蒙波娃曾说的那句:“一个人不是生为女人,而是变成女人”,性别是被建构出来的,而非先天形成的,二分法是用粗糙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法国女性主义先驱西蒙波娃曾经有这么一句名言:“一个人不是生为女人,而是变成女人”。

“性别”不是用来描述生理差异,而是为了建构社会所发明的语词。你是否曾经听过“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本书?或是男人应该怎么样,女人应该怎么样的耳提面命?这个社会是如此努力在区隔男人与女人,可见这个区隔的基础其实不太稳固,需要透过他者的不断提醒来维持。

《性别的世界观》本书作者蕾恩柯娜认为,性别的二分法其实是很粗糙的,如果人的个性与身体特征有千百种,性别怎么能够只以男人与女人来区分?书中也指出,“性是一种生理事实,性别则是一种社会事实”。性别作为一种社会结构,目的在于处理我们的身体与人类延续的关系,而这种处理过程对我们的个人生活与集体命运造成了一连串的影响。

有人说,男人与女人先天上本来就有差异,例如男人擅长理工,女人擅长语言等。但在 2005 年,学者珍妮特・海德 (Hyde)发表了一个惊人的调查。在七百万个男女样本中,研究者针对认知、沟通、社交、个性、心理、运动和其他各种能力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 78% 的性别差异都几乎趋近于零,而剩下的 22% 具有性别差异的特征,则有许多是受环境所影响。此一理论推翻了男女天生不同的论调,证明性别是被社会所塑造出来的。

同场加映:【插画专栏】我们的身体里,有男人与女人的灵魂

被塑造的性别社会关系并不是永远不变,人类藉由身体的需求与能力在历史中不断实践旧有的性别互动模式,同时也建构新的性别关系。作者认为我们该注重的问题并不是“性别能不能被改变?”而是“性别该朝哪个方向改变?”


(图片来源:来源

在全球性别权力的历史脉络中,我们不难发现,性别不平等不只是个体针对个体的压迫,而且还会透过国家体制与生产活动来实现。例如在大多数国家,被强暴的妇女其性行为史和提出告诉的动机都会受到司法体系严格的拷问。又或是大多被男性掌控的官僚机关,会做出对男性比较有利的决定。

而全球工业化的过程中,妇女被排挤到生产线上较为“弹性”且廉价的劳动力来源。跨国企业与全球市场把当地原本需要男女共同合作的生产行为(例如农耕),变成了性别化的分工(例如男性成为高阶主管,女性只能从事低薪工作与家务),并且继续大量生产性别化产品(例如化妆品、跑车),加深社会上性别化的累绩过程(gender accumulation process)。

整本书的核心概念在于,唯有在参与、权力与尊重的平等之下,才能在全球性别秩序中实践民主的真谛。改善性别不平等最好的方式是消弭性别间的文化差异。在本书的末章,作者指出可以改变性别政治的四大场域分别是:跨国企业、国际政府、国际媒体与全球市场。

跨国企业应致力于发展性别平等的组织文化;国际政府可以制定消除性别歧视的公约;国际媒体,尤其是网路,提供了挑战性别刻板印象的机会;而全球市场则应停止对于在地经济的干涉与过度性别化的分工。性别政治与生活中其他领域的民主抗争一样重要,从个人观念到公共政策的改变,每个人都有权利形塑我们这一代想要的性别社会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