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褚士莹因为受到糖尿病父亲的影响,开始舍弃“吃到饱”的饮食习惯,而奉行“节制才美味”的人生哲学。生而为人,不需要用食物把自己填满到撑,而是用享受的态度,让自己增添一些人生的甜。

自从“吃到饱”从我的饮食习惯上消失以后,我也逐渐发现“节制才美味”的道理。我的父亲生前因为糖尿病,每周洗肾三次。通常病人都是过了中午开始报到,在洗肾病房的等候室,有一种跟医院不搭的欢愉气氛,几乎所有等待洗肾的病人,都在快乐地吃着各种甜食。

“这种时候,就是要吃平常想吃、但不能吃的甜食,趁洗肾前吃,反正等一下洗肾就交换掉了。”其中一个老鸟,若无其事一面吃着红豆麻糬,一面笑着说。

我一开始觉得很惊恐,这样真的可以吗?赶快大惊小怪地去找医生,好像小学风纪股长发现有人上课偷吃便当一样。

经验老到的医生听完,只是笑了笑说:“生病已经够痛苦了,如果吃东西能够带来快乐的话,有什么关系呢?”

医生看到我还是很怀疑的样子,接着说:“我总是跟病人说,没有什么需要忌口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吃,这世界上没有什么病人不能吃的东西,只要记得,想吃的东西,吃一点点就好。”

父亲卧病以后,曾经有一段时间短暂失明。在这期间,有次我去看他时,身边正好有一颗我随手在商店买的巨蛋波罗面包。

“我要把这颗面包藏到棉被底下,偷偷啃光。”什么都看不见,因糖尿病每周洗肾三次的父亲抱着面包,爱不释手,还不断嗅着芋泥散发出来的甜香。

我一直笑,等着他把面包交还给我,但是父亲迟迟不肯松手。我伸手去拿,他的两手紧紧按进面包里,突然我笑不出来了,他是说真的。

我那一刻才意识到,他逐渐凋萎的人生唯一能够紧紧抓住的,就只有这个难吃的面包。

从那之后,我谨记洗肾室医生的那番话,不再拒绝洗肾的父亲想吃的东西,而是确保他喜欢的东西都能吃到,但只吃一点,满足了就好。

不知不觉,我也开始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饮食习惯。

延伸阅读:如何在吃到饱餐厅少吃一点的战术

我有个英国朋友,告诉我他发现自己成为成熟大人的那一刻。

“有一天,我发现我的酒柜里,竟然有好几罐没开封的葡萄酒,却不会想立刻打开来喝,而是盘算着要在哪个特别的日子里喝,才会最满足。”

几年前网路上曾经疯传一则恐怖的故事,大致上是说有一个女人在自己房间养了一条很大的宠物蟒蛇,这条蛇突然有一天开始不吃不喝,持续了一、两个星期。饲主很担心,带去看兽医,兽医问女人这蟒蛇是不是跟她一起睡在同一张床上?她说是,但奇怪的是,最近蟒蛇睡时并不是蜷成一团,而是伸得直直地躺在她身边。于是兽医告诉饲主,这蛇不能留,因为它正在清空肠胃,同时测量女人的长度,准备要把主人整个吞掉。

后来动物学家出面,反驳了这种说法。蛇就像自然界大部分狩猎的动物,看到什么想吃的猎物就会当场立刻吃掉,绝对不会预先做长期的准备。因为大自然里的猎物,不会静静在那里等着被蛇吃,如果蛇要准备那么久才能吃的话,早就饿死了,只有人类才会有这么深的心机。

有所节制,为美好的饮食经验事先准备,是“人”才有的能力。吃却不用吃到饱、吃到撑,确实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因为有所节制,所以特别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