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自己出风头、你怕招人耳目、你怕太优秀让人说嘴,女孩,你为什么有那么多不敢?如果做社会的乖女孩,意味牺牲自我、忍让成全、不居功还得把成就拱手让人,那么,从现在起,我们可以不甩这些规范,一起看女孩被社会制约的六大原因。

女性太在乎别人怎么想的六大原因

最初创办“敢于成大器”课程时,我就知道势必得纳入这个主题,因为我看到赞美与批评如何阻碍了我的朋友、同事、我辅导的学员与我自己。我让女性学员看课程大纲时,她们常指着“不受赞美与批评牵制”这点说:“喔,对,我需要那个!我知道自己脸皮要厚一点,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

不久,我注意到一件事。当我们进入课程、开始讨论自己如何依附赞美或害怕批评时,学员总会声音颤抖,许多的恐惧与强烈情绪跑了出来。她们说起自己对批评的畏惧,以及对他人肯定的需求时,感觉就像谈论生死一般严重。

这件事引起我的好奇。为什么别人的看法让我们如此害怕、如此有负担?为什么赞美像是我们的救命浮木?为什么这个问题如此击中我们的内心深处?

我认为有好几个原因,这些原因又会让彼此变严重。接着就来了解一下。

1.注重人际关系。

不管先天或后天,许多女性皆为关系导向。我们关心并照料别人,考虑别人的观点,尽力保持家庭、社区和工作团队的和谐与连结;我们想和善待人,也希望知道别人感受到我们的和善。

我称之为“光明面”,是我们关系导向的正面特质。光明面很重要,它为世界带来许多正向作用。我读到不少故事,是关于女性团体如何帮助国家从战火中复原,许多社区的祖母如何养育孩子,多数为女性的教师们如何一再扩大力量去弥补学校系统的不足。这些故事都让我觉得,世界能够凝聚,多半是因为女性坚定、狂热地维系人际关系,即使经常不为人知。

然而,女性的关系导向也有“阴暗面”,例如我们过度恐惧没有归属感而背离自己的真实内在、害怕破坏现状或得罪别人而压下自己最激进的想法,以及把“讨人喜欢”摆在“发表己见”之前时,都是阴暗面的显现。每当我们恐惧批评、拒绝、孤单或受人憎恶,让它们阻碍我们追求不凡、阻碍我们成长为内在良师或分享自己的想法,阴影面就随之现身。关系导向特质让我们容易因批评受创,并特意寻求别人称赞与肯定。

2.对别人的反应非常敏感。

我称之为“吵杂的房间”,并且觉得我的一生似乎一直在走进各种充满在场人士的心情、态度与人际互动等资讯的吵杂房间。当然,大多数杂音是无声的,透过人们的肢体语言、脸部表情和细微暗示来传达,但所有资讯都在我脑中形成了杂音。

我还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杂音是好事,也是坏事。我能很快辨别操场上哪些孩子比较有影响力、社交团体如何组成、我该说什么才能融入他们,但我同时也看出,这让我无法在秋千上跳跃,无法立刻加入踢球的游戏,无法做我自己。

推荐阅读:为了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你没有时间无聊

我总是观察所有的社交线索,好知道怎么改变自己、融入大家;我关注外部状况,宛如变色龙一般。有时候,我很羡慕那些似乎扑过来就行动、大声嚷嚷、自由自在做自己、无视周遭动态的孩子,他们塑造情势,而非适应情势。

进入职场后,我觉得许多会议室也非常“吵杂”。我能观察出谁很投入、谁不投入,谁似乎觉得正在进行的事对自己有威胁,谁有较多权力、谁较无权力。我注意到所有微妙的线索,包括身体语言、声音语调等,它们有时很有用,但有时也让我分心。

许多研究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善于解读别人的脸部表情与肢体语言,这意味着女性确实可以比男性获得较多与别人的想法及感受相关的讯息。但研究也显示,这种讯息不见得有帮助。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有高度情绪识别能力的人经常从同事身上读到隐藏的负面语汇。这种“情绪窃听”能力在某些职场情境很有用,在另一些情境中反而有害,因为会让人分心、难过,且降低整体的生产力。

该研究的结论是:“人若无法解读周遭的社交线索,会遇上麻烦;但若他们有能力在特定情境中‘解读太多’,也会出问题……读出无意或不受控制的负面讯息可能对个人没有用处,因为会轻易膨胀为不成比例的有害资讯……”

例如,一位情绪智商很高的人正为投资者提案,她可能在最初几分钟就看出在场十个人的心情。这项资讯可以是优势,如果她侦测到某个关键人物对她的提案不感兴趣,需要被说服,她就可以试着用新的说法来让那个人产生共鸣,或者追踪对方是否有需要她解释的问题或顾虑。不过,这样的高敏感度也可能弊多于利。如果她因现场听众的细微不耐而感到不安,提案的表现就可能打折。她会很想收服角落里那位不情愿的听者,但那个人的意见其实无关紧要;她可能觉得自己提案不顺利,因此试图改变方向,但事实上她表现得不错,那些非言语的蛛丝马迹跟她无关。

相反地,情绪智商低的人在提案时,可能无法看出现场有谁很投入、谁觉得无聊,或是谁觉得受到冒犯,而这反倒让他自在专注于他要说的事情上,效果也很好—提案结束时,或许原本不投入的听者后来投入了,或许他们的反应根本无关紧要,也或许,场中发生的事本来就与他无关,而与会议的前一个主题有关。

洞悉别人的非言语线索,以及视必要调整的能力可以是优势,但杂音也可能让我们难以听见并保有自己真实的声音。

推荐阅读:练习过不讨好的生活,欧普拉:“再也不为他人做不出于真心的事!”

3.企图藉由讨人喜欢与取得社会影响力生存下来的历史渊源。

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讨人喜欢和获得他人肯定都是女性赖以为生的工具。女性无法藉由肢体、法律或财务手段保护自己的安全,无法靠拳打脚踢来防卫自己,生命安全受威胁时无法依靠法律保障,无法以自己的名字持有财产,所以必要时也无法用自己的钱脱离原来的环境或寻求独立自主。

数千年来,女性只能遵照权力人士同意或希望的事,来确保自己能够生存。让更强壮或更有权力的人喜欢自己,或至少接纳自己,是女人的生存策略。

这正是许多女性觉得不受肯定等于没有安全感的原因之一,因为这是攸关性命的事。这一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了女性心理,直至今日,也仍有女性身处压迫政权或暴力家庭中。当女性试图不再仰赖赞美,那可不是小事,因为她正在训练自己的心智,以解脱数世代以来的生存制约。

4.害怕遭受个人攻击。

我记得看过好多次女性因坦率表达己见而遭到恶毒的个人攻击,例如希拉蕊支持健康保险、桑德伯格鼓励女性挺身而进,甚至是记者克莉丝汀·阿嫚普对叙利亚儿童的死亡表达一丝愤怒之意时。

最糟的是,还有女性以这种方式攻击其他女性,让“女人就是不能做这种或那种事”更具说服力。这是女性如此惧怕批评的原因之一:在跟有权力的女性相关的事情上,批评经常很粗俗、羞辱人,而且不当地针对个人。

当这些充满敌意的攻击在媒体上播放时,我总是想:这是否告诫了女性表达己见时会遭遇什么事?这是否在女性心中烙印了直言不讳会有什么后果?看到发生在其他女性身上的事,是否强化了女性对追求不凡招致批评的恐惧?

延伸阅读::你想成为别人的“需要”,还是只满足自己的“想要”

5.社会文化重视女性外表。

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学到自己的外表极度重要,电影、电视剧、玩具、电玩及无处不在的广告一再讲述同样的故事:女性的命运完全看她多有魅力—尤其是在男性眼中。这背后有个更大的讯息:别人如何看待我们是很重要的。换句话说,外表的样子比内在的经历重要。难怪女性会十分重视别人的称赞与批评。

6.“好女孩”制约。

最后(或许也是最明显的)一点是,女性受到“好女孩”制约—要和善、体恤别人、讨人喜欢、谦虚、关怀别人,绝不要捣乱、生气、激进或傲慢。在这样的制约下,一旦缺少别人的赞美,或收到负面反应,尤其会让我们觉得犯了大错而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