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你》说了许多事,五〇年代的抑郁狂躁、婚家婴孩与爱情的两难选择、同性的爱欲萌芽绽放,而它也只说了一件事,那就是爱情。

五零年代的纽约街头傍晚,行人熙来攘往,到处都弥漫着欢笑和下班后的轻松气息。随着一名男子的脚步我们走进一间高档餐厅,男子的目光缓缓扫视,一名神色严肃的金发贵妇(凯特布兰琪饰)进入视线。男子快步上前,高声叫喊:“特芮丝!”此时坐在贵妇对面的黑发少女(鲁妮玛拉饰)迟疑的回过头,少女的脸庞有着男孩般的稚气和青年独有的困惑神情。

男子邀请她去参加派对,少女拿不定主意,贵妇鼓励她:“去吧,反正我还有事要处理。”少女的表情这时候除了困惑以外又多了一点着急:“你确定吗?”藏在字与字间迟疑的节奏中,更多的是没有说出口的盼望。贵妇起身,离去前手轻抚了一下少女的右肩,少女低下视线,神情痛苦,却怎么样也说不出话。

贵妇渐渐走远,少女表情复杂,陷入沉思之中。男子此时说:“那就等会见了。”手不偏不倚以类似的角度轻拍了一下少女另一边的肩膀…

《因为爱你》(Carol)以这样一个设计精巧的开场掳获观众的视线,也明确建立了整部电影的风格,像情人的微笑一般细致、像情人的暧昧一般讲就细节。尽管主题是描写美国尚属封闭压迫的五零年代中,一段女人之间的禁忌恋曲,它的风格却十分含蓄,并不像一般传统争议题材的处理手法般,刻意营造戏剧和冲突感。《因为爱你》的叙事结构、写实的影像美学、都和它内向害羞的主角一样,是颗发出温暖光线的珍珠,表现出的不是激烈的攻击和抵抗,而是情窦初开的困惑和探索。

同场加映:大陆火红网路剧《错了性别,不错爱》够贴近女同生活吗?

诚然剧情本身无法摆脱女女恋情题材本身的独特性,然而《因为爱你》巧妙的避免剥削“同性爱情”的议题。比起以往传统涉及同性题材的故事(例如女魔头或热天午后),《因为爱你》相较之下显的温吞,这也让它提供了一个特殊少见的讨论视角。

鲁尼玛拉完美的演出,精准诠释了感情的初发、萌芽、疑惑、茁壮;更让观众,不分男女、性取向,都能回忆起那些生命中怦然心动的美好时光。

导演 Todd Haynes(远离天堂、摇滚启示录)精确的掌控节奏、构图、运镜,细腻的刻划捕捉属于这段恋情的每一个时刻。观众看到的,是两个美丽的灵魂如何彼此吸引、试探、坦承、坠入爱河。

哪有什么同性之爱、异性之爱的分别呢?她们就是爱着啊,真挚的诚恳的爱着,就像所有的恋人一样;她们遭遇到了现实的困难,就像所有不幸的恋人一样。(同场加映:《因为爱你》大时代下女同恋情的抑郁狂热:我爱你,我为你发疯

有几个例子可以清楚说明 Todd Haynes 在《因为爱你》中面面俱到的电影元素安排。

《因为爱你》十分善用景框和人物在画面中的配置来制造出一种平衡感,像是车内、咖啡厅的独立座等。随着剧情推进,观众对于这个平衡感的建立就转而成为对于女主角们两人世界的认同。

另一个运用巧妙的元素是声音。电影一开始,百货公司人员在发送圣诞帽时那不断重复的平板无生气的语调,就暗示了声音是区隔女主角们和世界的重要母题。

百货公司开幕,购买圣诞礼品的人潮涌入,此时小孩吵闹、顾客和店员讨价还价、和广播的声音清晰可辨,就在这当而特芮丝的视线越过人群,望见了卡萝。一般来说这时候后制都会将环境杂音降低,避免干扰主要剧情。然而《因为爱你》在处理这段时还是选择维持环境音强烈的存在感。同样的手法也出现在最后一幕特芮丝前往餐厅寻找卡萝的时候。

特芮丝走进餐厅,和一群正要离开的男人擦身而过,他们大声交谈,而特芮丝紧张的视线在餐厅中横扫,人们来来去去,画面充斥餐厅特有的那种交谈混成一片的杂音,当特芮丝终于和卡萝的视线对上,此时主题音乐霸道的切入,盖过所有一切杂音,特芮丝大步走向卡萝,卡萝无惧的回报以热切的眼神。

推荐阅读:科学谈爱:四分钟理论用眼神融化距离

许多人不断从特芮丝的去路上通过;男人,西装笔挺的男人们,一个个面容模糊,特芮丝的世界只剩下一个人,占据了所有意义,所有影像,和所有声音。如果能注意到导演在整部电影之中怎么运用这些元素,就能更深刻被这一幕给震撼。

再回到开头的那个场景,这段戏在电影将近尾声的时候意味深长的又重复了一次。第一次时观众是藉由男性友人的角度被带入事件,结尾时是由特芮丝的观点,这样的观点切换,分布在故事主体的前(未知)、后(已知),巧妙的带出新的意义。

一开始仅仅被用作带出角色的那一声平凡无奇的:“特芮丝。”在这里成了完全的不速之客,满怀恶意的入侵者。

换一个角度来看,开头中特芮丝难解的表情突然全部变得再明显不过,那是一个在爱、渴望、和社会期待中挣扎的表情,如果不是彻底了解这些角色和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我们怎么能体会他们心中真正的痛苦呢?转念一想,对于那些也在生活中遭遇痛苦的人们,我们难道不也是一群企图指手画脚的不速之客?

推荐给你:女同志的恋爱书写:爱是一起老,牵手睡觉

《因为爱你》从普遍性的爱情基础上,小心翼翼的,叠积木一般的向观众建构起对这段感情的认识,音乐、画面美得让人醉心。更令人激赏的并非导演对于美的追求,而是追求美背后的企图。在写实主义普遍被习惯成为议题电影的载体的现代,Todd Haynes 选择召唤艺术最原始的、最感官的悸动,在观众的耳边呢喃,这样美的东西,这样美的爱情,难道不值得我们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