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试过心理谘商吗?不知道心理谘商在干嘛?以为聊天就能化解心理伤痛吗?心理师亲自为你解答,带你找到适合自己的疗伤解方!

最近看到一个心理师前辈,上节目被网友攻击“心理师只是在聊天,还要收那么贵?”

前辈有点受伤,而我在想,如果是我面对这些留言,我会怎么答?

我的答案是:“做心理谘商时,哪有时间聊天?”

​为何心理谘商不只是聊天?

什么是聊天?“​聊天”有两个特色:随意漫谈、你来我往。

就像健身房的烤箱里,总有几位阿伯,每天都来聊天。他们会记得彼此的名字,什么时候来洗澡,也会关心对方小孩结婚没,或是感叹年轻一辈不爱生小孩。

这些话题都是“随意漫谈”,没有一定要解决什么问题。

延伸阅读:我该去做心理谘商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当你是为了自己变好,真正的修复就会展开

​当老男人们感叹完“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生小孩”,加上一句看似很有道理的金句“这个就看每个人怎么想”,大家就心满意足地散会了。

​阿伯聊天是“你来我往”的,先是称一声老板、恭喜发财、夸个几句,然后对方一定回:“没有没有,你们家才厉害。”

​双方相互赞美后,才坐下来聊起生活的无奈,通常,难过的事不会讲太久,讲一讲就会问起:“那你家还好吗?”

如果健身房可以喝酒,他们应该会干一杯。


图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心理谘商到底在做什么?

​有些心理谘商,注重短期的“问题解决”,像是找出心情不好的原因,因应忧郁、焦虑的方式,如果低潮复发了可以怎么办。

有些则注重长期的“人格探索”,有点像照一面镜子,深度了解自身烦恼的“根”,​比如有些忧郁焦虑不只是“病症”,而是自己的习惯、价值观受到限制,使得忧郁、焦虑容易上身。

以上,还没有说到“家族系统”的处理。有些心理治疗,牵涉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人的互动,为何让彼此不好受。

要做到这些,哪有时间聊天?

猜你喜欢:求救不可耻而且非常有用:心理谘商之旅,创伤不会消失,但你会为自己勇敢一次

心理谘商不是“你来我往”,在你约好的 50 分钟中,心理师是专注地认识你、也专心地处理你的问题。

​虽然看起来是“你一言我一语”,但这段时间,其实是“你”的时间。

心理谘商也不是“随意漫谈”,虽然有些治疗取向不设定主题、鼓励来访者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背后还是有一个治疗目的,透过自由联想,发现隐藏版的你,所以也不是真的在漫谈。


图片|Photo by Christina @ wocintechchat.com on Unsplash

心理谘商,之所以会被当成聊天,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1. 来访者搞不懂心理谘商在干嘛。
  2. 来访者的问题没有被定义清楚。
  3. 心理师的风格,与来访者的需要连不上线。

老实说,上述三个原因,比较大的责任还是在心理师身上。

关于第一点“来访者搞不懂心理谘商在干嘛”。现在有许多心理师开设 Podcast 节目,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心理治疗。

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有些来我们诊所初谈的来访者,也会提到自己听过哪位心理师的 Podcast。

猜你喜欢:逃避创伤、焦虑人格如何自我疗愈?心理师:正向看待自己,你的存在就是生命最美的见证

而第二、三点,则牵涉到心理师“说明”的能力。

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如果你需要立即解决问题,但你的心理师依然坚持人格探索,确实应该思考,这是不是最适合你的心理师。


图片|Photo by Falaq Lazuardi on Unsplash

不过前几年,自己在找谘商师的时候发现,一次就找到“对的人”,真的跟中乐透一样困难。

我跟很多第一次谘商的人一样,打开“心理师介绍”的网页,照片一张一张地看过去。

当我开始接初谈后,除了力求在第一次的初谈提供“心理治疗在干嘛?”、“来访者遇到什么问题?”、“如何找到适合心理师?”,这些问题的解答,也鼓励有意愿的来访者,先尝试个两三次,亲身体验看看。

毕竟人心很复杂,我们重视对方的专业,又希望有安全感,我们会有现场互动的火花,也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

“对”的心理师,是“够好”的心理师。

够好的意思是,可以让来访者搞懂,心理谘商在做什么,安心地讲自己的事,同时也觉得自己的心情、问题,可以得到帮助,这都需要花时间体验。

反过来说,对此还有疑虑、还没有准备好的来访者,我也会建议,不用急着现在来,有时候,急就章反而坏了好事。

心理谘商不是聊烦恼吗?为什么那么多方法?

用个比喻来说,当你受风寒感冒了,你会找哪一种医生,吃哪一种药?

有些人不找医生,等感冒自己好;有些人吃一般成药,缓解不舒服,能够正常上班就好;有些人吃强效药,力求很快就好。 ​

有人发现,药吃了、感冒压了,没多又来一次,这时候,要调的就是“体质”。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调体质,有些人体质还不错,学会调节方法、养成健康习惯,需要时可以自我调整,不一定要探索“人格与关系模式”这种“心理体质”。

但如果你的状况是,同样的事“总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每次受了风寒,必定大感冒,那么,面对这次的感冒,是要再一次成药,还是要调体质,就看个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