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人被升格成为“母亲”,往往意味着某种剥夺,被要求要为了孩子,牺牲自我。然而,自我照顾不是自私,不论在任何情况,请你记得:在照顾他人需求的同时,要先照顾自己的真实需求,就像飞机上的安全宣导影片一样。

文|何妤玟

在和外界宣布终止婚姻关系后,我曾经在一次媒体访谈中聊到,在那段办理离婚的时间里,我的女儿其实是有感觉到妈妈不开心的。

如果你问我,要怎么跟孩子解释爸妈分开的事实,我那时是用女儿听得懂的方式解释给她听。

像是有一次,我用了她在幼儿园交朋友的例子问她,我问:“你在小班时,是不是有个喜欢的男生?”

女儿点点头。

我说:“那你在小班喜欢的人,到了大班你还喜欢他吗?”

女儿说:“不喜欢了,我大班喜欢的是另一个人。”

我说:“对啊,你看你喜欢的人会变,小班喜欢这一个男生,大班可能喜欢的是另一个男生。”

我再跟女儿举例:“你跟妹妹的相处也是一样,只要你们吵架抢玩具的时候,你就说你不爱她了,但她愿意跟你分享饼干的时候,你又说你爱她了,大人也是,我们的感觉都是会改变的。”


图片|Photo by Caroline Hernandez on Unsplash

生命的律动就像海浪,起和落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很多大人会认为,不该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负面状态”,所以会在孩子面前粉饰太平。可能前一秒还跟老公在家吵架,哭得唏哩哗啦,下一秒要去接小孩就装得笑脸迎人,一切都没事的样子。

但大人忘记了,孩子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的世界很纯粹,感受力很丰富,接收外界的能力也比大人强很多,很多时候孩子根本不用父母开口说,他就已经知道你的情绪了。

记得小时候我爸妈离婚时,有很长一段时间,当妈妈下班回家开门的那一刻,我只要一看到她的脸,就能知道她当天心情好不好,她根本不用开口告诉我。

传统社会里,我们会因为认为自己是父母,所以不需要向孩子说明我们承受的生活压力或情绪感受,但其实孩子都感受得到。

所以在我们家,我会选择让孩子知道我的喜怒哀乐,方式就是将心比心。比如我有情绪的时候,如果女儿问我怎么了,我会平静地跟她说:

“对,我现在是在生气/难过/沮丧,因为⋯⋯(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心情不好,但不是你造成的,跟你没关系。宝贝,谢谢你听妈妈说话,我爱你。”

我也会藉机反问她:“你是不是也有过在学校被老师骂,心情很不好,不想和同学玩的时候呢?妈妈现在就是这样的感觉。”

在这样的分享中,我的女儿能慢慢知道喜怒哀乐都是人会有的正常情绪。她也会慢慢学习到,面对生命的律动时不用逃避。

生命的律动就像大海里的海浪,有高有低,有强有弱。如果我能在她们面前很自在的展现这些情绪,她们就能看到这个律动。这种真实的表达,能让孩子知道生命的起和落都是很正常的,她们也就不会觉得眼泪或愤怒是负面的东西了。

延伸阅读:育儿插画集|一岁的宝宝,已经知道妈妈在伤心,会替你擦眼泪

在我们小时候,大家对于好爸爸好妈妈都有一种传统的想法,就算受了委屈也不能说,只能在小孩面前表现坚强的一面。

但这会不会让孩子误以为,哭泣或表达自己的伤心脆弱是不对的行为,进而去否定这个部分的自己呢?因为他们在爸妈身上看到的,就是这样压抑的样子。

我想表达的是,在接触瑜伽和心理学之后,我非常同意每个人都必须对于自我内在有一个“觉察”和“坦承”的过程。

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所谓的正面、负面都是人类自己给予情绪的分类,但情绪本身是中性的。

当一个小婴儿呱呱坠地时是生命的诞生,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但他们出生的第一件事却是哭泣,可见哭泣或愤怒并不总是负面的,它也是生命力的某一种展现。

所以低潮时,我不要你假装很快乐,你也不用为了要快乐而强颜欢笑,这个对自己的觉察和坦承,就是成为完整自己的第一步(但还是要提醒,如果你长期都处于低落负面的状态,必须寻求专业医生或心理师帮助,而不是一直将情绪加诸在他人和自己身上)。

可能就因为我和女儿们彼此能够坦诚又互相信任的相处,所以她们也能在我面前很自在的做自己。

但不得不说,有时候她们也太自在了。离婚后,两个女儿仍然很常在我面前说她们世界上最爱的人就是爸爸,虽然这种话听在妈妈耳里多少都有点忌妒,但与其和前夫争风吃醋,我不如用心理师专业的解读让自己释怀:

“当一个孩子可以轻易的在你面前表达他喜欢或不喜欢的人事物时,或许,你才是那个他最喜欢的人。”

是的,做一个让孩子信任放心的妈妈,让孩子能轻松自在地在我面前展露自我、流露情感,任何大大小小,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孩子都能与我倾诉,关于这点,我很自豪。

你会喜欢:世上没有理想母亲!用最真实的自己与孩子连结,亲子关系也能亲密自在


图片|禾禾文化 提供

快乐的爸妈,受益的是整个家庭

在众多的粉丝讯息里,我很常收到一个问题:“在孩子跟自己之间,要如何做出取舍呢?”

通常,这个问题的发问者有九十八%都是妈妈。

大家搭飞机时,有没有注意过飞机上的安全宣导影片?

影片中有一个观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而且不管哪家航空公司都一样。那个观念就是,如果搭飞机有意外发生时,请“大人先配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协助身旁的孩子配戴”。

第一次看到影片中的宣传这个观念时我很疑惑,不是应该老人和小孩优先吗?这好像跟生活中让弱者优先的概念很不一样。

但更进一步了解后才知道,原来当飞机一旦发生失压意外,不管是谁都有可能在一瞬间缺氧、失去意识,所以大人一定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去帮助小孩,否则两个人都会有很大的机率陷入生命危机。

我想,可以用这个例子来回答问题:“在孩子跟自己之间,要如何做出取舍?”

童年创伤:“你要跟爸爸还是跟妈妈?”心理师看童年创伤:三句父母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

为何妈妈一定要牺牲?我跟孩子是共好的概念

很多人成为父母亲后,都会被传统社会长期以来的价值观影响:要将个人的欲望拿掉,或是婚后要以家庭和孩子为优先。

我有一个好朋友曾经私下跟我说,她在婚前最大的乐趣就是吃美食。在她还没结婚时,每个月她都会上网找一家自己喜欢的餐厅,不约姊妹或男朋友,就是找一天,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去享用一顿佳肴。

这个独自品尝美食的过程就像一场充电之旅,让她能一扫工作或生活上的阴霾,重新充满力气。

“但是结婚后,去哪都被要求要带着孩子,老公婚前也知道我有这个嗜好,但婚后,他甚至问我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吃这一顿饭,带着孩子不行吗?”

已婚有孩子的妈妈们,就算有人能协助照料小孩,但依旧会被询问:“如果你有这个时间自己去吃美食,为什么不能在家好好陪小孩?”或是“有那个钱去吃饭,为什么不拿去买小孩的东西?”

“当我被这样要求的时候,其实我也会想我是不是一个不够好的妈妈,才会有自己的欲望?”朋友很沮丧的说:“有时候,生活中这些日积月累的束缚会让我感到不能呼吸⋯⋯,我虽然很爱我的孩子,但我也很想对身边的人说,我不只是妈妈,我也是我自己⋯⋯。”

所以,在孩子跟自己之间该如何取舍?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当爸妈能先把自己顾好时,才能有更好的状态去照顾孩子吧?两者之间,应该是共好的概念。


图片|Photo by Charlein Gracia on Unsplash

爸妈的快乐与幸福感,是会影响孩子的

当爸妈心情稳定又愉快的时候,整个家庭才会受益。

但是,社会常常对我们有一种不合理的期待,希望父母必须认真、用心,好好陪伴孩子,最好还能情绪稳定,工作努力,无时无刻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但却没有给予爸妈足够的空间休息、充电或进步。

孩子是擅长感受和模仿的生物,大人面对和处理生活的方式都会深刻影响孩子未来的样貌,这也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身教”。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养成固定运动的好习惯,那么爸妈就必须先自己养成固定运动的好习惯。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在生活中多阅读课外读物,那么大人是不是应该先放下自己手中的手机,拿起书本呢?

相同的,如果希望孩子充满快乐与幸福感,那我们就该让自己成为快乐又幸福的爸妈。

照顾自己:致孤单成长的孩子们:儿时未曾从父母身上得到的爱,你可以自己来

很多妈妈,包括我自己,我们常常会把不合里的欲望跟合理的需求搞混。

当孩子有人照料、餐费足以负担时,我认为一个月去一次自己喜欢的餐厅享受一顿美食是合理的需求。

两者之间如何分别?我们可以问问自己:

  • “这件事情是不是你一直以来的兴趣或嗜好?”
  • “这件事情带来的喜乐可以持续多久?”
  • “做这件事情前后,你的心情是否稳定?”

如果吃一顿美食、看一场电影、上一堂瑜伽课,或是和姊妹的一顿下午茶⋯⋯一件简单的事情,可以为你的内心带来一段长时间的满足感,而不是冲动刷卡时的短暂刺激。

从事这个兴趣时,你感受到的是一份平静又喜乐的丰盈满足,而不是大起大落的跌宕,那么就可以继续保有或从事这项兴趣。

自我照顾不是自私,在我们照顾他人的需求时,也请记得自己需要被照顾的部分。

当这个合理的需求能够喂养我的身心,帮助我充电,让我补足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感,我们回到家里时,又能将这份幸福与快乐传递给孩子,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