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完所有的剧,却仍感到无趣?你可能掉入了“慢性乏味”的陷阱。灵魂像匹野马,要引导它跳脱束缚,往自己喜欢的地方前去⋯⋯

文|野草

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关注自我和内心,觉察即自由。

“Do not seek to follow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wise; seek what they sought.”

——Matsuo Basho

大家好,我是野草,KY 最风骚的女作者。

慢性乏味(chronic boredom)指长期的、莫名的不安。诱发乏味的位置是内在的,是一种心理问题,外部条件的改变并不能对它产生什么效果。

很多人对慢性乏味缺少觉察,因为:

  1. 现代人对自己所处的、主体的情绪状态普遍缺乏觉察与认知
  2. (缺乏)味(味道)远比其他情绪难以感知,它是一种性质的缺席(a lack of quality),而不是性质的存在。
  3. 我们可以通过四个标志看看自己的生活,是否被慢性乏味左右。

“我平时明明也一直在刷手机、看综艺,为什么还是有你们说的这些无感、无爱、无意义的感觉呢?”

“我觉得我的慢性乏味已经比较严重了,该怎么办呀?我将来的人生道路还可以改变吗?”

你心中的问号我们都收到啦!文末我们会给出一些辅助建议哦!


图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这么多娱乐节目,为什么我们却总觉得无感、无爱、无意义?

慢性乏味的根源是:无法直接和强烈地体验自己的感觉(Bernstein,1975)。换而言之,不是瓜不甜,不是瓜不苦,而是我们尝不到生活这个瓜的酸甜苦辣。Bernstein 认为:“感受断裂层”的形成 与儿童早期培育有关

为了给孩子的“社会成功”做准备,许多父母和学校在孩子 3-4 岁的时候就开始以训练(training)的模式培训孩子。训练的目的是让受训者(孩子)完成培训者(家长、老师等)所期盼的行为、态度或技能。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许多现在的孩子,我们的人生在我们出生前就已经被“编码”。该上哪个学校,该与什么样的人结婚,该拥有什么性格,该认同怎样的社会身份,该坦承怎样的家庭责任⋯⋯彷佛一辈子一眼就可以看穿。

但“训练”一词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根本不考屡受训者的感受。要按预期做好某种表现,这时常伴随着受训者强烈的紧张情绪。

但是,孩子还没有学会使用其他机制、技巧来应对这些接连不断的、强烈的紧张情绪。所以,要顺利完成任务,孩子就需要依靠压抑机制来抵制自己的感受。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为了完成外在的要求和期盼,长期抑制自己的情绪,这会导致一个人对自己的感受越来越不敏感,甚至无感。就是这样,“我”与自己的情感之间的“断裂层”逐渐形成。

“断裂层”阻碍了我们对自身情感的最直接的、最清晰的体验。

长期受训的孩子,他们依然很可能会成为社会文化认同之下非常“成功”的一员。可惜,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慢性乏味的代价。

你会喜欢:“不离婚是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比起完整,无爱婚姻才会伤透小孩的心

如何面对慢性乏味?如何改变我们的人生道路?

慢性乏味不仅影响我们对生活的体验,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人生选择,而无数次的选择则构成了我们的人生道路。换而言之,学会面对慢性乏味,我们对自己人生的把控力也会提升。

所以,到底怎么办呢?

回顾上文,慢性乏味的根源是:无法直接和强烈地体验自己的感觉。所以我们的目标是:

学着重建自己和自己的感受之间的连接,并对这种连接感到更加敏锐。

对于感受,我们有两种在根本上截然不同的控制。我们假设把感受比喻成一匹野马(Bernstein,1975):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我们通过丰富的经验熟悉野兽的本质,及时学习如何控制与引导它的能量和力量。和学习任何新事物一样,这其中包含了一个艰钜的过程。初学者的恐惧,颠簸和瘀伤,偶尔跌倒。

或者,我们可以选择第二种方法:将马匹永远锁在谷仓中。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选择了第二种方法的人,避免被抛下马背的危险,避免了当马失控时的危险。

但是,当马与骑手融为一体地奔跑时,那种振奋人心的生命体验,只有选择了第一种方式的人才真的知道。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使我们的生活质量焕然一新的潜力,就藏在我们“体验生活的能力”之中。而感受生活的能力,就像任何其他的能力一样,它是由一个个“学习过程”实现的。

下面的 4 道选择题,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 4 种常见的“学习场景”。来试着和我们一起解锁你的生活感受能力吧~

情境题 1

珍妮花在看完本文后,想起了自己长大过程中的一个个被训练的瞬间。想起这些过往:

“就知道打游戏!周末不准出门,给我在家补课。”
“小小年纪还想谈恋爱?像什么话!”

A:珍妮花决定离家出走,四海为家。她想:“这个时代谁没了还谁,还活不下去了?”
B:珍妮花尝试回忆自己当时对这些事情的感受,试图理解这些感受如何塑造自己的人生。

答案:B

解释:

有些读者在接触心理学后会对自己的原生家庭产生极大的不满,并对自己的成长过程充满谴责。但就慢性乏味而言,决大部分父母(包括亲属和老师等)并不是邪恶地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

只是很多父母未能认识到,孩子需要时间进行情绪发展,以适应其身体以及智力发展。就像孩子需要通过时间学习爬行、站立、走路、发展智力——还子也需要通过时间学席使用他们的感受(Bernstein, 1975)。

请给自己的成长经历一些怜悯心,并给长辈一些理解。我们是原生家庭和时代的产物,长辈也是。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比如 A),其实依然是我们不接受自己的感受的体现。

延伸阅读:婚姻不幸福,与原生家庭相关?关系心理学:你的焦虑依附,来自从小的不安全感

情境题 2

今晚不用加班,珍妮花突然觉得闲得发慌。此时,希望重建自己与感受之间的关系的珍妮花:

“又累又无聊,感觉自己都不是自己了⋯⋯”

A:打开了电视,刷剧 4 小时
B:坐在沙发上,安静度过 15 分钟。

答案:B

解释:很乏味?别着急着填充它,就让它空着吧!给自己一些时间、一些空间。

如果我们已经和慢性乏味相处已久,那么我们知道忙碌不过是一种狡猾的逃避方式(Razzetti, 2018)。不论我们是忙于工作,还是忙于刷娱乐讯息,那种无感和空洞感并不会消减。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或许没有被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情感发展,但是,现在我们完全可以给自己这种时间和空间。

当我们发现自己因为无法忍受“空”而想投身于某事或某人的时候,暂停!给“我”体会自己的感受的时间和空间。这可能是 10 秒钟的深呼吸,可能是 1 天的爬山之行,可能是 2 个月的停职,可能是 1 年的 gap year。尝试着去听、去感受,你的乏味感想告诉你什么?


图片|Photo by Johan Mouchet on Unsplash

情境题 3

“啊,好无聊啊,为什么换了一万次工作,份份工作都这么无聊?”

此时,哪个是更好的选择:

A:“也许频繁地换工作并不会解决我的烦恼,这一次,我需要换一种方式,与这种无聊感相处。”
B:“换换换!天下那么多工作,肯定是因为我还没换到我最合适的工作,所以才会感觉无聊。”

答案:A

解释: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很长时间以来都不敢面对慢性乏味,我们并不孤单,恐惧也并不可耻。乏味与死亡有关,因为极度的乏味就像某种形式的死亡。乏味与有限和虚无有关。这是生命中的死亡(death within life),生命中的“非生命”(non-life)(Svendsen, 2005)。



一个能够直面死亡的人和一个回避一切关于死亡的思考的人,他们会对人生做出很不一样的选择,他们的精神状态也极其不同——能不能面对乏味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从不能面对乏味,到可以和乏味相处,我们会经历一系列的自我成长和改变,而这个过程也可能会伴随着恐惧。

面对恐惧与改变,我们可以这样考虑:想像自己躺在床上,房间的角落里传来奇怪的阴影和噪音。你认为哪一个选项更糟糕?盖在被子里,整夜感到恐惧?或者,跳下床打开灯,看看它是什么?

当我们拥抱脆弱,学着体验生活给我们的一点一滴的感受,这个过程充满未知。提起勇气,面对乏味,我们也许未必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但我们终于弄清楚了:当初让自己恐惧与逃避的感受是什么,它们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又是什么。

同场加映:“我知道,我最喜欢的是哪里”透过自慰,达到更好的性爱体验

情境题 4

“你最近是不是太忙了?女孩子嘛,工作不用那么拼,以后我养你啊。”

男友的一句话让对事业有追求的珍妮花 DNA 一动。其实有好多小瞬间,珍妮花都觉得自己和男友很不匹配,是价值观不匹配?还是是情感需求?还是自己要求太多?她听不清楚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或感受。

此时,对珍妮花来说,哪个选择能让她更了解自己在这些小瞬间的感受:

A:对男友说:“这样的话让我听着不太舒服,但我不太确定自己的感受具体是什么。让我花一些时间去体会一下,我再跟你沟通好吗?”
B:笑嘻嘻敷衍过去,毕竟揪着这么点小事不放,感觉好像太上纲上线了,反正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忍一忍算了。

答案:A

解释:

沉默是灵魂的智囊。而乏味,就像沉默一样,不仅仅是没有噪音——它正在邀请你专注在它身上(Razzetti, 2018)。

受慢性乏味所扰的人,习惯使用理性与意志的力量压抑感受(如 B),“把这匹野马牢牢关起来!”我们对自己的各种感受其实非常陌生。当感受来临,我们感到抗拒,未必能及时体会、标识、理解并接受它,不要着急。

我们可以尝试抛弃一切自我审查(self-censorship),自我否定(self-denial),毫无犹豫地在只有自己能看到的日记本上,书写一切感受。我们会在书写的过程中与自己的感受产生熟悉感。当感受过去,我们打开自己的日记本,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情感规律和模式。逐渐的,陌生感也许会淡去,我们和感受之间的连接也能慢慢重建。


图片|Photo by Marcos Paulo Prado on Unsplash

建立自己和自己的感受之间的连接,这是一个慢慢蜕变的过程。想像自己是刚刚开始学着站立的婴儿,我们总会站不稳,我们很有可能摔倒,我们很有可能要不断地尝试。这没什么。给自己耐心,培育自己。

没有一首歌没有停顿,没有一幅画没有留白,没有一种生活没有乏味。

其实学会品味乏味,也是学会品味生活。

参考资料:
Devlin, H. C., Zaki, J., Ong, D. C., & Gruber, J. (2014). Not as good as you think? Trait positive emo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elf-reported empathy but decreased empathic
Svendsen, L. (2005). A philosophy of boredom. Reaktion Books.
Bernstein, H. E. (1975). Boredom and the ready-made life. Social research, 512-537.
Razzetti, G. (2018). Why Boredom Is So Powerful in Your Life | By Gustavo Razzetti. Fearless Culture.Shackelford, T. K. , Pound, N. , Goetz, A. T. , & Lamunyon, C. W. .(2005). Female Infidelity and Sperm Competition. The Handbook ofEvolutionary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