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奥斯卡热门影片《丹麦女孩》讲述了跨性别画家莉莉·埃尔伯勇敢面对自己性别认同的故事。影片近期在台湾热映,引起很大反响。让我们一起探讨丹麦女孩中的两个关键人物埃尔纳/莉莉和格尔达的性取向,来试图对社会为我们建构的性别,性取向提出质疑。

年假过后在影院观赏了今年奥斯卡的热门影片《丹麦女孩》。两个小时的影片讲述了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故事。丹麦女孩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虽然并没有完全按照历史的样貌呈现,却给了观众更多浪漫的想象和一个完美的结局。不过不知道观众们看了电影之后会不会觉得更加混淆和迷惑,特别是当我们总想给罗曼蒂克的故事,理清楚谁爱谁,谁不爱谁的关系网络之时。

电影终究是电影,是一种艺术的叙事,《丹麦女孩》再怎么写实,也不是一部有教育功能的纪录片,所以也许可以回归到性别、性取向这两个关键概念的本身去回应一些在电影中可能会迷惑的问题。

解决了我是谁,但是我到底爱谁?

片中的男主角,或者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女主角的埃纳尔/莉莉是一位生理男性,但是心理上认为自己是女性的画家。没有经历变性手术之前的埃纳尔与妻子格尔达结婚六年,而且看起来很幸福,两个人拥有共同的事业和爱好——绘画。还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宠物狗。

男主角心中的女性情绪的苏醒不完全是在那一次协助妻子作画充当模特的过程中。埃纳尔爱着作为他妻子的格尔达,但是却无法控制住自己内心那个女人灵魂的活跃,最终选择让莉莉取代了埃纳尔。然而这只是性别身份与认同的转换,莉莉依旧与格尔达一起生活,格尔达的角色更像是莉莉的灵魂伴侣,但与此同时,莉莉还是没有办法接受和男性的亲密行为,虽然他会好奇使用自己被伪装成女性的身体会有怎样与“异性”的浪漫体验。

不管是在聚会认识的亨里克,还是童年吻过自己的汉斯,莉莉只想以女人的身份去靠近他们,也许是有愧于自己还拥有着男性的性器官。看到这样的情节,也许有些对于性别的科学有所了解的观众会可以判断出埃纳尔是一名跨性别者。但其实跨性别只是一种性别,而不是一种性取向。

那么埃纳尔/莉莉的性取向究竟是什么呢?单从电影来看,我想可以把他/她归入疑性恋(questioning)的范畴。为什么不是双性恋呢?我们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埃纳尔/莉莉对于自己内心的女性的这个性别认同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在确立了这种性别认同之后。他/她对于格尔达的情欲有所减弱,与此同时在他身边周游的男性却也并没有引起他/她情欲的波动。虽然在影片中莉莉表达过自己对于理想的家庭的想象,但是那应当是建立在她对于自己女性身份的深刻的认同之上。

同场加映:任天堂电玩游戏的性别政治:世上存在“改性向之药”吗?

我爱的是谁有那么重要吗?

影片的女配角格尔达(按照奥斯卡奖提名来看,扮演者获得了女配角的提名)是埃纳尔的妻子,两个人应当说是一对性格互补的神仙伴侣。在发现了埃纳尔身体内的那个女性莉莉之后,虽然格尔达也经历了彷徨,但是最终还是选择坚定地站在埃纳尔的一边。

格尔达的性别非常清楚,是一名女性,无论是从生理出发,还是从心理上的认同来讲。但是她的性取向呢?在这里我想再提出一个大胆的判断,那就是格尔达应该是一名泛性恋者(pansexual)。泛性恋和双性恋一样都是非单性恋的性取向,也就是说他们不会只对一种性别产生情欲或者爱恋。

泛性恋者可能会喜欢男性、女性、跨性别,也可能喜欢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等,也就是说泛性恋者可能会喜欢不同性别,不同性取向的人。泛性恋者在亲密关系中会非常看重个体,把爱恋的对象只是单纯地当做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或者其他。

他们的爱恋不受到性别和性取向的约束。很多人可能乍一听泛性恋会觉得他们是一种比双性恋还要滥情的性取向,泛性恋者可以喜欢上任何人。但这样的想法是“让性别成为爱的先决条件”的一种错误判断。

泛性恋者不会因为一个人是什么性别而去爱这个人,也不会因为一个人不是什么性别而拒绝对这个人心动。在影片中格尔达一直陪伴在莉莉的身边,并没有想要通过极端的方式召唤回来自己曾经深爱的丈夫。她陪伴着莉莉,鼓励她树立起正视自己性别认同的信心,纵然心中是有苦痛但是每一个观众都能够清楚地感知到她对于爱的伟大付出,不管对象是埃纳尔,还是莉莉。

推荐给你:专访曾恺芯:“如果你注视我的身体,能不能也聆听我的灵魂?”

影片中还有同性恋者亨里克,和双性恋者汉斯,他们也对莉莉找到自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电影终了,我觉得应该给电影一个定性的时候,我想它应当是一部讲述性别多元的爱的教育片。

影片让我们看到跨性别者作为性少数想要实现自我认同的艰难,也让我们看到当我们把卸下对性别的桎梏,爱将是一件多么简单纯粹的事情,它将是所有人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