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力

光说“怎么办?”并不能改变自己

想创造成果,必须自己思考、自己行动。思考时必须“发问”,能不能想出好的结果(答案),关键在于“能不能问好问题”。无法发挥绩效的人,最缺乏对自己发问的能力,也就是“自问的能力”。无法自问,就无法自答(思考)。无法自答,就只能不断烦恼“怎么办?”

成长的祕诀是把烦恼转为“问题”,例如把“我不擅长交际,怎么办?”改为“该怎么做,才能更擅长与人交际?”

请把自己的烦恼改为“问题”。

 思考力

加深思考的“输入两成,输出八成”法则

想提升思考能力,要按照“输入两成,输出八成”法则写笔记。

在研讨会听到好的内容,看书看到重要的语句,请写在笔记本。然后以四倍多的篇幅“提问”和“思考”。这样一来,笔记本内容就会符合“输入两成,输出八成”法则。

 决策力

人不会把做得到的事当成梦想

思考人生该做什么的时候,许多人都以“能不能做得到”为判断的标准。从“能不能做得到”的角度分析,一旦觉得“应该做不到”,就容易丧失斗志,不会实际行动。

不可能做到的机率越高,憧憬也会越强烈(想实现的动力也越强)。如果不可能实现的机率太低,或者只把做得到的事当成梦想,动力就会减弱。把“能不能做得到”当成判断标准,就无法有远大的梦想。

如果把判断标准从“能不能做得到”改为“要不要做”,决策内容就会改变。

 行动力

问自己“接下来呢?”能帮助你厘清应有的行动

光想“明天能做什么”或者“一年后能做什么”,会让你延迟行动,重要的是想清楚“现在”充满动力的自己应该做什么。

举例来说,你觉得“每天跑两公里可以减肥”,可是现在你正在上班,无法出门跑步,而且本来没有运动的习惯,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跑完两公里。

这时候应该问自己“现在能做什么”。

假设你发现“应该先准备好用具,提高斗志”,这时候你就可以在笔记本写下“下班后去买运动鞋”。反过来说,“现在能做的事情应该不多”,所以只要从少数的方法中找出自己能做的事情,好好去做就行了。

 感染力

人很容易觉得“超过三次=全部”

金恩博士为了传达一个想法,总会说很多故事。他说的故事,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不过“至少有三个”是自己知道或认同的故事,所以听了之后会觉得他的想法有道理,而且认同“他的梦想是有价值的”。

人有了三次同样的经验(感受)之后,很容易觉得“一切”都这样。失败三次之后觉得“我做什么都不顺利”,成功三次之后觉得“我运气好,有实力”。找工作的时候和同一家公司三个人碰面,如果三个人都很严肃,就认定“那家公司气氛严肃”。

换句话说,只要有“超过三个”故事,就容易让人产生同感。

 学习力

只要能做到“不特别注意也能做得到”,就是职业级

从“注意就做得到的状态”,慢慢养成习惯之后,就能达到“不特别注意也能做得到”的境界。

顶尖的职棒选手在接受大量训练之后,已经达到“不特别注意也能打得很好”的境界。

“这样子握棒,站着,体重放在作为主轴的脚上,基本上水平挥棒,如果是变化球就改为这么挥棒……”职棒选手已经不必每一球确认打法,只要看到投手投来的球,就能“反射性的”以最好的方式挥棒。

能做到“不特别注意也能做得到”的程度,代表你又往上提升了一个等级。接下来只要再学习更难的事,以“注意就做得到的状态”为目标,再慢慢习惯,做到“不特别注意也能做得到”的程度。这样一来,人就能不断成长、慢慢变化。

更多改变自己的力量《庸才猛抄笔记,人才勤写心得》

让自己更好的方法
〉〉天份是什么,能吃吗?
〉〉David Ogilvy: 你“写”得越好,在奥美就爬得越高
〉〉《如果上班族读了杜拉克,行动就会不一样》你管理好你的时间了吗?

本文作者:生田知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