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弹性的爱是这样的:即使我喜欢看得见的风景,却可以和你一同享受风景看不见的私密。”从“我”到“我们”,是很长的一条路,要耐心等候、要更细心体察。爱是双向沟通,如何在我们中有我,更是一大课题,祝福你们,都能爱的快活

“我要高!富!帅!否则不交。”朋友 CU 斩钉截铁地说。

CU 本身条件很不错,因此交过的男友也大都能符合这些条件。但神奇的是,即便再怎么帅到爆炸、钱多到从嘴巴满出来,CU 总交往不到三个月就分手。而且通常还是她提出的。

“他不够爱我,”CU 有点生气地说,“昨天半夜叫他来夜店载我回家,竟然说不行!还有,有时候他不想听我抱怨,或是付钱也一脸不情愿的样子。上一个男朋友也是这样,为什么都遇不到真心爱我的人啊。”

因为和 CU 还算熟识,所以这已经是听过第 N 次抱怨了。这次我们懒得说话与回应,反倒是坐在对面的男性友人翻了个白眼说:“那你有爱他吗?”

气氛马上凝结成北极熊。

“我………嗯。”CU 以一种心电感应式的方法让我们知道答案。

“一个人”的状态若像是杯浓烈的纯伏特加,“两人在一起”就像是伏特加再倒入某种水果饮料的调酒。前者是对畅快苦涩的欲求,后者则加入一些愉悦的香味与柔顺的口感;我都很爱,只是畅饮的酒不同的时候,也就要用不同的心态去体会。

“想找人陪”与“决定在一起”有很大的差别,那带有从“我”到“我们”的复杂情感。是兴奋、雀跃、是紧张、担心,或许还加点焦虑与恐惧。

若只是单方面的因为“我”对爱情的渴望,很难顺利走到“我们”。


(图片来源:来源

是的,“我”的需求、“我”的渴望能被满足是重要的,但如果想进入爱情就必须认清一件事实──另一个人的需求与渴望也很重要。

这是两难。就像关于伴侣议题,很常听到的一个疑问是:“你究竟想要做自己,还是保有这段感情?”这绝不是一道是非题,而是要知道在爱情中保有自己到哪一个限度时,是可以承受或负担不起的?

“我”的存在已经不再是襁褓时期的婴孩,“我”已长大成人,也就是说,这个“我”如果想进一步和他人相处,甚至相处很久,那他就必须学习走在另一个人身边,有能力牵起另一人的手,或是拥抱另一个身躯。


(图片来源:来源

“我们”有一种双方面的共识。是你愿意拿出自己内心最深层的某个部分,和对方分享、交换,再收进自己的心底。它们会共同产生一种化学作用,让你整个人、整颗心都有所触动。这也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实、以及有所寄托。

这中间的过程,包含了“相互”理解与承诺。我们不大可能遇到能和自己无缝接轨的人。有的话还真的见鬼了。因为在生长过程中,肯定会慢慢养成你的喜恶,你对任何“人”也就都有了偏好或排斥。尤其在“我们”之中,这种情绪更会被放大检视。

所以和对方“说”与“不说”这些喜恶,就成为相处上的最主要问题。若选择不说,则你会慢慢积怨,等到有一天爆发出来时,男友只能呆傻或同样暴怒地看着你;如果选择说出口沟通,那就是两个人磨合的开始,也许也是相互体谅、调解、配合,或是决定分开的起点。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结果,都能让你重新思索“我”与“我们”的两难,而更自在的与自己、与他人相处下去。(同场加映:“你爱我吗”问题背后:亲爱的,我们还要走下去吗?

毕竟,两者本质上就已经不同,若仍想用“我”的心态来安置“我们”,那么注定是要更多争吵才有办法认清状态的不同。而这个认清,就让人有些不适与扭捏,所以很多分手也许就会在这调和的过程中出现。(推荐阅读:如果男人总是忘了带钱包:爱情中的积怨伤害


(图片来源:来源

“弹性”两个字是我在“我”与“我们”之间摆荡多次,又遇见许多进入爱情后的朋友们的想法。多了一个人,你的思考、情绪与行为就不能只单纯的为了“我”,而更多了一份责任与牵连。虽然少了一点自在与空间,但也多了一些温暖的归属与关爱。

这是一种选择,不是容易的选择。可以想像这些责任与只有“我”的自在有多么不同,也才那么多人不愿进入爱情,而只想在“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暧昧中打转;但若你愿意的话,相对于“我”的感受,进入“我们”又是另一种愉悦的状态,而我相信那是值得的,一直都是。

许皓宜老师在《如果,爱能不寂寞》中说道:“有弹性的爱是这样的:即使我喜欢看得见的风景,却可以和你一同享受风景看不见的私密;即使我要将喜爱的风景藏在心底,却愿意给予你所想看到的风景。”

风景是“我”,而晓得如何在“我”之中能保有共同感受风景的美好,才能连结“我们”;而弹性指的是,你可以在“我们”之中保有一部分的“我”,却又不失“我们”的同在;也许如此,才能让一个人,不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