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明是台湾当代重要的文学作家,他书写土地的故事、人间最真实的众生相。一起听听他如何向生活谦卑学习、从乡土找到最美好的情感记忆。

口述=黄春明

作家。1993 年回到家乡宜兰,从事乡土语言教材编写、田野采访记录。致力儿童绘本、戏剧创作。创办宜兰文学杂志《九弯十八拐》。

文字整理=徐紫柔 
摄影=陈又维


图说:黄春明用比手画脚有趣的方式,对小朋友讲一段关于贫穷的故事。

平常的日子都在写小说,如果把笔放下来,在那里愣着,也是在想故事。工厂机器停止转动,就是在休息,人不是,晚上没睡觉,我脑子还是在一直作发想。说故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说故事很多年了,假日会来“百果树.红砖屋”这边说故事给大人小孩听,这些故事有些是听来的,或是来自自己的创作。

电视再怎么发达,都不会取代说故事这件事。我从小就听阿公阿嬷说故事、听戏剧,宜兰的早期故事到现在我仍然记得。说故事其实和想像力的培养及专注力的养成很有关系。现今社会,老师比较不会说故事,甚至没有故事,家长忙碌,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讲故事给孩子们听,小孩跟老年人也没有生活在一起,我们缺乏了生活上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又是非常的制式,我们说的生活教育其实就包含了故事。

找回自己:倾听“心”声音,发现你的独特魅力

语言就是用故事、戏剧来传递,这个学习方式是有机的,硬背的事物很难牢记在心,死板的背诵也许可以让一个人成为博士,但这只是无机且不实用的知识,什么是有机的知识?就是跟生活可以实用的搭在一起。

我在这里说故事,小孩注意听的过程,会反映在动作上,内心的“动作”虽然看不见,但“动作”反应更厉害。故事本身就会跟听众产生这样的作用,大人听了故事也乐不可支。故事不是特效药,让你吃了马上就有什么效果,是慢性的,需要慢慢累积。

过去农业社会中,儒家的普世价值告诉我们做人要忠孝结义,就是在谈要如何做人,这个道理和价值成为一个人身上的行为,比如我们要如何对待朋友、对待家人,这就是文化。即使一个人没有念书,他可以由听故事、看戏剧,了解儒家的思想和行为,反之,考举的状元,论语都可以倒背如流,但是不忠、不义、不孝都是他们,为什么?

因为他没有从生活上学习,他是无机的学习,只是背了一堆东西。而农民是有机的在生活上学习,即使他没有土地、没有财产又不识字,生活跟他的行为是契合的,如此就持有一个普世的价值。(厌倦行销的广告人,与小农共写土地故事:谢碧鹤

为什么人会离乡?为什么会对土地、家庭、感情的认同变得淡薄疏离?因为缺乏生活记忆的东西,如果我持续在一个空间,让爸妈周末可以带小孩来听听故事,孩子长大之后经过这个空间,就会想起这是他小时候听过故事的地方,这样就会对他成长的土地,有一个认同和连结,让一个人生活经验的体悟延伸到很多区块。如此,在他个人的生活经验上,就能牵引出很多微弱情感的丝在里面,在往后的日子,可以牵动更多的故事,散播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