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世界在讨论什么?前两周,我们聆听胖女孩给世界的告白:我的天菜老公跟我在一起不委屈,上一周,我们看赫芬顿邮报上48个女人的成长告白,这周我们谈谈职场与年轻人对成功的共同焦虑,Medium 上的近期热门讨论议题:“你只有二十三岁,停止追赶你的人生”。

这个世界充斥着成功与早慧的预言。

马克祖克伯在20岁时从哈佛辍学,创立 Facebook;Apple 上市时贾伯斯 25 岁;韩裔日本人孙正义在 24 岁创立 softbank 软银,马云访台时说:“我说台湾没希望了,假如七八十岁的人还在创新”,所有的压力与希望都在年轻人身上,多幸福,多沈重。

你再低头看看自己,反省自己学得太慢、成长太龟速,再不加把努力,就要浪费大把的黄金岁月,与成功失之交臂。这是个多麽渴望成功与与众不同的时代;这是个年轻不是藉口的时代;这是个多麽害怕无法发光的时代。

推荐给你:我们的年轻人为什么迷惘?

Medium 上近来一篇文章引起广大讨论,在美国工作的作者 Susie Pan 写下反思:“你只有二十三岁,停止追赶人生”,提供另一种逻辑思考,听听她怎么说。

“今天,我问了 CEO:‘我还能怎么做会做得更好?’他看着我说,这是我这个月以来第四次问他这个问题。他肯定我永远愿意改变自己,与让自己更好的决心,他同时告诉我,我需要给成长一些时间。过去,当我请他给我建议时,他常跟我说‘我已经做得够好了,如果我持续坚持做下去,我会很好的。’

那时候,我觉得这是全世界最糟的 feedback。我才不想要只是“很不错”,我想要卓越、我想要杰出、我想要与众不同、我想要跟其他人都不一样。对我来说“很不错”一点也不好,因为“很不错”听起来超级平庸。

我其中一个人生目标,是希望自己会是公司里最笨的人,笨表示我能够再成长,我可以向周遭既聪明又疯狂的人学习,如此一来我会成长得最快。而这么做,我就不能避免与身边的人比较。

公司的 CEO 在 28 岁时,将公司以几亿美元售出;公司的产品经理在 25 岁时,就怀着好点子创立了数家公司。当我待在他们身边时,我忍不住问自己:我又做了什么,我跟他们之间只有几年的差距,等到那个年纪时,我又能完成什么事?

听听其他二十几岁年轻人的成就,从马克祖克伯、比尔盖兹再到贾伯斯,他们的成功故事在我们耳边响起警铃,催促我们更努力更拼命,这已经是我们的黄金年代,我们成了最富野心、什么都想要的千禧世代。all-too-ambitious-millennial-wantrepreneurs

许多寓言告诉我们,没有比现在更重要的时间。当你还年轻,你离开学校,你一无所失。别等到有了房子、有了贷款、有了责任再来拼命。对于“现在”的焦虑,让我对于成长不再愿意等待,我想要立即就为自己创造价值。

我想要更快达到目标,我想要明天就可以变得更好,我想要学习所有事情所以我可以立即创造价值。我们都只有 24 小时,而我强迫症似的逼自己要把每分每秒都用到极大化。我一边吃早餐,一边看着期刊报导;我一边通勤,一边听广播;我一边等公车,一边读着 Pocket 里的文章。如果我不这么做,我觉得我在这一刻,就已经落后。

许多人告诉我,如果我想在科技圈工作,我最好去矽谷。那边有更多机会、更多资源、更多天才、更多成长。听起来很合理。我们都流行这么说,想演戏就去洛杉矶,想做新创或科技产业就去旧金山。我告诉自己,若是我不去,我是不是就落后了?我差点就要立即款款行囊,即刻出发。

后来,我开始想得更多。为什么我这么急切想搬去旧金山?那真的是我要的吗?我意识到职场雄心很重要,我的家人朋友、个人生活和兴趣发展,同样也很重要。当我从旧金山回来,我甚至开始对于“我想要有生活呼吸的空间”感到非常愧疚。这是我的黄金岁月,我不是正应该最大化我所有的产出,让自己有机会更贴近“成功”一点吗?

同场加映:人生最大的目标不是成功,而是有人分享你的快乐

再一次,我对于自己想拥有“生活”感到愧疚。但这是错的。

效率导向的文化以及年轻人对成功的急迫渴求,让我有了这样的结论。我在科技领域工作,分秒都有科技、市场与规模变化,这是我们永恒的关注核心。想在这领域生存,若我不够快,我根本没有竞争力。

所以我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更快又更好,我的黄金岁月正在流逝中,我畏惧自己拥有工作以外的生活。

而就在刚刚,我在工作后,花了三个小时,阅读一本书,我一页一页的翻完了它。我几乎不记得上一次我这么用心与不带任何目的看一本书是什么时候。原来阅读感觉这么好,我已经忘了与一本书相遇有多美好。我告诉自己我要好好读完这本书,即便我知道还有 1000 件待办事项需要烦恼。

推荐给你:每天十分钟,找回面对生活的勇气

而你猜怎么着?慢下脚步,其实很好。

这样有生产力吗?值得讨论!这样是否算是浪费时间?一点也不。我会在未来两三年内成为某间公司的创办人吗?我不知道。但就算我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只要我持续学习,只要我曾经对某个人的生活产生改变,即便我并不符合他人口中想像的“成功”,今天也能是个好日子。

我才 23 岁,我走了人生的 1/4,但我还有 3/4 的时间可以持续学习与为自己创造价值。我还有 657,000 小时,可以实践人生。

我要对自己也对你们说,嘿,停止追赶你的人生!

属于年轻人的焦虑:我离成功有多远?

Susie Pan 的言论在 Medium 上引起热烈讨论,有人反思全球文化对成功的崇拜,有人认为年轻的我们真的毫无理由慢下来,有人赞同不该盲目为了追寻成功而忘记自己要什么。

当我翻译 Susie Pan 写下的字句,我也想起自己的生活。25 岁的此时,我时常怀有近似的焦虑,再不努力,我就要老了,现在已经是我人生最能够为一件事情坚持自己的时候了。“现在”的迷思捆绑我,我多害怕浪费人生与时间。

属于年轻人的共有焦虑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离成功到底有多远。而我们不太敢想像,我们有可能不会成功。成功的定义明确地让人焦虑,如果我们不追赶,是不是等于对人生宣告弃权?

或许 Susie Pan 说得没有错,反对他的人说的也没有错,年轻时是该努力,因为你的起点就是零,你确实一无所失,只要往前走那都是方向。但年轻时奋力努力过的人们,不代表长大后就从此一劳永逸,不代表成功后就可以不再努力。二十多岁的以后,我们还有足够长的时间,为相信的价值继续前行,那会是三十几、四十几、五十几岁依然相信的我们。

年轻不是不努力的藉口,年轻也不是以后不用努力的理由。

我想,所谓的成功从来不只是你创立又卖掉几间公司,而是你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了多少可贵的价值。有更多价值,千金不换。也写下我的反思跟你分享。

  1. 为自己决定人生的重要排序:追求“生活”不需愧疚,热爱工作也不用道歉,对自己负责就心安理得。

  2. 拥抱生活是场动态平衡:享受为了工作熬夜到半夜的日子,也知道自己不用每分每秒都热爱工作。在动态平衡的生活里,学着游刃有余。

  3. 找到值得努力与不会后悔的目标:最怕的不是不努力,而是没目标。当你的目标存在,努力与尝试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你不是为了成功,不是为了交代,是为了不辜负自己曾经这样相信。

  4. 努力不是年轻或青春限定:替人生每个阶段,设定不同的目标,20岁有自己的努力路径,30岁有自己的努力速度,40岁也有自己的努力方向。

  5. 不是只有职场能给你成就:不要只想升职,要为自己的人生创造长远价值。职场里有成就,家庭里也有成就。

  6. 不要当个只讲求效率但没有生活情趣的人:效率当然很重要,但不要惯性把所有事情都放上时间的天秤上评比。对于生活中某些人或某些事,你本来就该保有偏心的权利。

在二十几岁时,看到这篇文章与讨论,我觉得很幸运。写给二十几岁共有的焦虑与迷惘,如果还有一个让你仰望的人、让你向往的生活、让你期待的目标,那我们便不负生活。

推荐给你:刚强女子的温柔哲学:听女人迷 CEO 与主编聊工作

有时候,我们必须学会,让子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