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让世界骇然的巴黎恐袭之后,11/25 日北非突尼西亚也遭恐怖攻击,自杀炸弹攻击总统卫队乘坐的巴士,预估有 12 人死亡,突尼西亚也进入戒备状态。女人迷观察家张萍萍投稿,当我们以“正义”之名用愤怒反击,以暴制暴或许是恐怖份子最乐见的结果,但或许我们也能思考面对伤痛时,我们能否依然保有善良的人性?

文/张萍萍

巴黎恐袭:不要让灵魂在屠杀中“生病”

2013年4月,我到台湾华山1914文创员区参观“普立兹新闻摄影奖70年大展”,当时展览的主题是“瞬间的永恒”,展出作品聚焦在历史新闻事件,尤其涉及战争议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壹副照片:二战结束时,人们纷纷聚集到街上迎接参军归来的亲人。其中一名士兵弯下身来,与一位约摸两三岁的儿童对话,这幅画面被壹位摄影记者记录下来,并获得普利兹摄影奖。


1958
FAITH AND CONFIDENCE
William C. Beall
1957-9-10 Washington D.C.
Washington Daily News

记得当时我久久伫立在这幅照片前,因为在看了太多残酷杀戮的图片后,似乎有些麻木,而这张与众不同的图片却深深震动并警醒了我:“无论我们处于残酷的境地,人类始终存有恻隐之心,我们总能发现人性的温暖与光芒”

我在想,“战争”对壹个儿童来说是如此陌生的一个词汇,我们无法向孩子们解释为什麽有战争,战争有多残酷,我们能向他们传递并给予的只能是世界的爱与善,这既是出于保护儿童心灵的善举,更是因为我们都相信人心本善,战争不过是所谓的“国家”赋予的壹种临时使命,但它不会取代生命个体的价值,更不会抹灭个体的人性!

推荐阅读:“不敢闭眼做梦,也不敢睁眼看世界”摄影师快门下的两百万难民孩子)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昨天看到壹篇文章,标题是《不要丧失人性与包容,那是恐怖分子期待的结果》,这句话是美国演员 Mark Ruffalo 在推特上的留言,获得了许多转推与按赞。我在想,面对恐怖主义,是该以暴制暴还是选择宽恕?也许我们应该回溯产生恐怖主义的背景,伊斯兰国为什麽变成今天全球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在我看来,这场战斗中,没有谁会是胜利者,因为它以生命为代价,在战争里看不到人性与人的价值,有的只是虚伪的正义和无限的仇恨。

媒体关注度的差别:生命是否不同价?

 

有人说,Facebook 在巴黎袭击案后推出“平安信使”,红白蓝彩旗,这是其他国家发生恐怖袭击时所没有的待遇。甚至,如果妳也知道当黎巴嫩发生恐怖袭击却未能引起世界关注的时候,多少心里也会觉得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原来,对新闻媒体来说,生命不同价!而又是什麽导致这样的局面?地理?语言?

也许,这可以用一个残酷的事实来解释,就是这个世界的规则被白人所设计,在他们的鼓吹下,我们也渐渐陷入其中,把他们的规则当成世界的准则。就像在恐怖袭击后,许多人对穆斯林发出攻击,有穆斯林司机因身份受到歧视。难道全球的穆斯林都是伊斯兰国的圣战士吗?仇恨,如此轻易地让我们蒙蔽了双眼,失去了理性。的我病得非常重,不是身体病了,而是灵魂病了。我觉得我们不值得活。没有人值得活。”也许,当我们开始抡起武器自相残杀时,那就是我们灵魂“生病”的时刻,可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啊!

推荐阅读:我是穆斯林,不是 ISIS:“恐怖份子不代表整个伊斯兰教”)

在巴黎暴恐案发生时,法国媒体教父母向孩子解释恐怖袭击。而换壹个角度想,世界各国在对伊斯兰国实施屠杀时,又该如何教全球伊斯兰的父母向他们的孩子解释为何自己的民族成为众矢之的呢?

推荐给你:烽火下的圣战士新娘:ISIS 强征性奴的“播种行动”

做为一个社会观察家,我可以投稿:

如果你有话想说,请投稿到 content@womany.net,并且在信件标题写下【投稿女人迷观察家,我是 ___ 】
作为一个公开公平平台,欢迎你发表言论。只要你具备以下女人迷观察家三特质,诚挚邀请你与我们联络。

1.尊重多元:我们可以辩论,但没有绝对对立。为了你相信的信念辩护,同时欢迎与你不同的声音。
2.有凭有据:批判性思考,不急着批判反对,而是在下定论前自我辩证。。勇于伸张你的论点,引用清楚标明出处。
3.以人为本:温度永远重要,我们需要深度议题而非报导。我们重视的不是一时的头条,而是更有建设性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