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suddenly recalled from Plato's Symposium: People were hermaphrodites until God split then in two, and now all the halves wander the world over seeking one another. Love is the longing for the half of ourselves we have lost.”

Milan Kundera,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说你爱我嘛!”她嘟起嘴在我怀里撒娇,又到了一天一次的说你爱我时间。我一边练功打副本,一边还得应付她的蠕动。在我脑容量有限,又不想让她失望的情况下,只好屈服于她的淫威之中。

“妳爱我。”我说,简洁有力的三个字。

“厚呦,我不是叫你说我爱你啦,我是叫你说你爱我,不对,是说我爱你!!”她说到自己都打结了,又要如何要求还在按滑鼠、放法术的我,清醒地说清楚呢?

“你爱我。”我又重复了一次。

“你很讨厌耶!一点都不浪漫!刚一起的时候,也是我先说爱你的!”她说。于是抱着他的兔子玩偶,到角落自己玩去了。我喝了一口桌上的重乳拿铁,心想:真的吗?我怎么记得是我先说的?

【谁还记得是谁先说】

男孩和女孩,究竟是谁先说我爱你?又是谁比较浪漫?前几天我收到宾州大学的Marissa A. Harrison寄来的新文章,他这个看似复杂难解的问题,有了一个跌破眼镜的答案:虽然少女情怀总是诗,可是在一段恋爱关系里,先开口说“我爱你”的,往往是男孩。

Marissa A. Harrison与Jennifer C. Shortall最近在《社会心理学刊》(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询问172位大学生们,在他们的恋爱经验中,究竟是哪一方先说“我爱你”,并请他们猜测,究竟是男孩先说我爱你,还是女孩先说。结果出乎意料地发现,虽然大部分的人都相信女孩比较浪漫,会先坠入爱河(87.8%)、先说我爱你(75.2%),但是结果却是大大相反。Harrison认为,相对于男生,女生开启一段新关系、承诺爱上一个人的代价比较大,包括时间、青春,还有往后的生活、孩子的照顾等等。

所以,虽然她们从小就对感情怀抱着一些浪漫的期待,却是比较慢给出确定答案的人(Harrison & Shortall, 2011)。

事实上,研究“浪漫信念”(Romantic Belief)多年的Susan Sprecher(1999)也指出,整体来说男孩比女孩更容易一见钟情、更常相信对方是自己生命中的唯一、并且,更赞同“真爱能克服万难”的想法。

【文化差异】

“说不定这只是美国大学生的想法,台湾人这么‘必数’,应该不太常讲这种恶心的话吧?”每次我跟人分享国外研究的时候,第一个面对的就是这类的问题。

的确,华人在性爱方面是比较保守(Fok, Chan, & Yuen, 2005),可是在西方文化高度渗透的今天,我们也变得比以前“更浪漫”了起来。高雄师大卓纹老师调查了全台湾男女老少的爱情态度,发现虽然男女表情达爱的程度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可是越开放的人,越习惯向对方说出内心喜爱的感觉(卓纹君, 2004)。

【浪漫?可以吃吗?】

不过,浪漫与否真的那么重要吗?Sprecher也强调,虽然在感情刚开始的时候,对爱情抱持着浪漫的看法的人,的确比较爱身边的人;但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这种浪漫的感觉反而会“递减”,越多的浪漫并不一定会让感情越为长久--而且,纵使我们都知道浪漫不能当饭吃,却不知道,浪漫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风险。

如果你相信命中注定或一见钟情、相信身边的他是你生命中所追寻的另一半、相信他的灵魂完整了你的生命,那么你需要冒的风险是:他究竟是不是这样的人。

例如,Franiuk, Cohen, & Pomerantz (2002)的研究发现,如果浪漫的人很幸运地遇到了灵魂伴侣(Soul Mate),他们的幸福会加乘;但如果遇人不淑,却会比那些不相信永恒的人更为痛苦。期望越高摔得越疼,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星星的碎片】

柏拉图说,我们都像是星星的碎片,一生都在追寻能完整我们的另一半。在感情的天空里,我们常常走得跌跌撞撞,也曾经故作坚强。几次跌倒之后,我们逐渐学会在估量要在对方身上放多少的重量才不会受伤,对爱情的看法也变得务实了起来。

或许,你开始不相信真爱;或许,当你听见下一个他说:“你点亮了我的生命”的时候,不会感动得落下泪来;也或许,你开始明白,没有人能真正填满任何人残缺的那一块。可是你也终究也会明白,每一个他或她,都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小块。

你不会因他而完整,却会因为他,变得更为独特、闪烁。

〉〉更多【爱情研究室】专栏文章


参考文献:

  1. Fok, W. Y., Chan, L. Y. S., & Yuen, P. M. (2005). Sexual behavior and activity in Chinese pregnant women. [Article]. 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 84(10), 934-938. doi: 10.1111/j.0001-6349.2005.00743.x
  2. Franiuk, R., Cohen, D., & Pomerantz, E. M. (2002).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Implications for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longevity. [Articl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9(4), 345-367.
  3. Harrison, M. A., & Shortall, J. C. (2011). Women and Men in Love: Who Really Feels It and Says It First?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51(6), 727-736. doi: 10.1080/00224545.2010.522626
  4. Sprecher, S., & Metts, S. (1999). Romantic beliefs: Their influence on relationships and patterns of change over tim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6(6), 834-851. doi: 10.1177/0265407599166009
  5. 卓纹君. (2004). 台湾人爱情风格之分析研究. 中华辅导学报, 16, 71-117.

图片来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