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人有什么样的关系?城市不只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街道上的一砖一瓦,都是历史文化资产、与人民紧密相连。跟着苏子茵一起到瑞典 Örebro!看见公共艺术为生活带来更多美好

从哥本哈根回到下一站瑞典,我到了这个叫做 Örebro 的小城市。几年以前,大家所熟悉的瑞典大多是斯德哥尔摩或是哥特堡等等的大城市。但是七年前开始,Örebro 这个城市开始慢慢的在国际间被认识。2007年,Örebro 市的艺廊总监 Mats Nilsson 和 艺术家 Lars Jonsson一起在城市艺廊工作,他们讨论着人们喜欢看艺术但是很多时候却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接近艺术。于是他们想,不如我们把艺术品搬到公共空间;可以是街道,可以是桥边,可以是公车站旁,可以是水上等等。这样一来,艺术就在你我身边,大家都能更直接地接近、欣赏艺术。


今年的主展作品之一 / Open House by Antonio O'Connell

2008年的夏天,OpenART 就这样诞生了!71位北欧艺术家的作品,在街角、在屋顶上、在商场橱窗、在 Svartån 河上一一展出。他们就像一个惊喜一般的降临在这个城市!OpenART 很快地得到民众热烈的反应,从好奇、兴奋、相互讨论作品、到撤展之后对于下一次的期待,Örebro 市的文化部门很快地得到了人民的回应。

同场加映:整座城市都是画布!在香港街角遇见艺术的美好


Popcorn by Anton Hjärtmyr

2009年开始开放邀请国际间的艺术家参与 OpenART,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是第五届了。从 Örebro 这个小城市开始,到国际艺术论坛间,这些公共艺术的效应慢慢地在蔓延发酵。Open Art 的宗旨是,创造一个非永久、非广告用途,用感知与理念传达艺术家想法的艺术作品。几年下来,当地的居民开始期待每两年夏天一次的 OpenART,这些作品这些概念开始慢慢渗入大家的日常生活话题中,开始有些邻近城市的亲戚朋友为了看 OpenART 来拜访,有些喜欢艺术的朋友特地从外地飞来参观。Örebro 市的居民从惊喜渐渐转为骄傲。人们不再觉得艺术只属于艺术家、属于艺廊、属于部分族群的嗜好,艺术开始变成人民的共有嗜好、共有话题。


Conciencia by Alicia Martin(由铁架与五千本以上的旧书组成)


We have the right to know! by BiLDFOBi

除了人人皆开始讨论艺术的效应之外的,人们对于艺术家之于社会环境的关系与影响也开始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在地球村的各个角落,很多艺术家为了他们的理想与抱负,辛苦地坚守着,即便生活上难以供足自己。于是在这个现实社会里,许多时候人民看到艺术家对于大环境的直接影响是,付不起税金、总是需要金援资助等的既定印象。

但是透过 OpenART,人们开始对艺术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与力量有了新的解读。这些作品带给人喜悦、带给人艺术话题、并且拉近了艺术与人民的距离。Örebro 的居民开始以 OpenART 为傲,更与这个展览建立了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的城市有这么棒的公共艺术文化让他之于别的城市多了点不一样。

你会喜欢:城市里的性别风景:三个起心动念,带你看女人迷的外墙设计


OpenART 2015 的“留言板”

主办单位有趣的发现起先可能是小孩子们想在白墙上涂鸦,接着父母也会跟着加入,每个人都想在这面墙上留下独特的签名独特的印记或是想说的话,其实最后大家都与艺术家一样,想为自己发生,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被人看到。


Monument for Örebro by Ulrike Kessl

一个午后陪友人去拜访 Lars Jonsson,听他讲着 OpenART 的发起、初衷、得到的回响、与面临的考验等等。其实大家都知道,要举办一个牵涉城市大大小小的地点、人事、还有因为艺术构想而可能牵扯到的公共安全问题等等,实在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第一届2008年,Örebro 的人民爱上这个城市的惊喜之后,OpenART 的精神与实践范围开始迅速地长大。一些想像得到、想像之外的艺术作品纷纷出现在这个城市的各处。在这个过程当中,掌管艺术创意之外的各个政府行政部门都得参与每件作品的构想实践与实际层面上的安全性与各种检测的讨论。


Tape Örebro by Numen/For Use

Lars 在电脑上播放了一支2013年在 Örebro 市政厅旁的一件水上作品的制作过程影片。这是一座由胶带组织而成的桥“Tape Örebro”,可以让人从中穿越而过。当他们选中了这个作品的时候,政府相关单位在会议中提出了以下问题:既然它是塑胶原料,若是起火的话,火势会多大?该如何处理?另外就是,这座胶带桥能够支撑人体通过的重量,如果假设今天有七个成人正在穿越这座桥,而外头播放着让人不禁跟着起舞的嘻哈音乐,这七个人于是在桥上随着音乐摆动,那么这座胶带桥每平方公尺能够承载多少重量?

你会喜欢:从空中眺望城市印象:盘点十座最美城市

这些听起来像是所有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大部份公共展演都会提出的各种刁钻问题,但是 OpenART 策展部门理解这些问题虽然有时候让人感到天外飞来一笔、第一时间不知如何解答,但是他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希望这个展览能够充满创意却也一直安全的延续下去。所以当各个部门提出各种问题与质疑的时候,大家都会同心协力地去找答案,让这些作品安全顺利的展出。


Think Different by Ai Weiwei

好比今年其中一件艺术家艾维维的作品,因为这些制服全部都是塑胶媒材制成,与街道上的公寓建筑都是紧紧相连,政府部门也提出了各种防火考量的问题。最后大家一同实地测量检测防火安全的距离与范围,计算假设有火灾发生,每件制服面积引发燃烧能酿成的最坏打算,让这件作品得以顺利的展出。

Open House by Antonio O'Connell 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之一。第一眼望去,只觉得在这个如此市中心的地区,建筑了一个很色彩与层次分明的木屋很特别,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朋友告诉我可以上楼参观,我到了二楼看到青铜雕像的时候霎时懂了!我们什么时候有机会与历史青铜雕像如此近距离的接触?这个作品让我们与公共艺术、与历史、与人文更亲近的接触。像是告诉我们,其实这些街道上的历史文化资产都是与人民紧密相连的。这个作品的构想与理念瞬间在我的脑海里变得伟大!


“Homemade”by Sylvian Ristori / Sambre

艺术、音乐、人文总是紧密相连。这些作品背后的思维给了我很多灵感的启发。其中一件今年的作品“Sambre”, 作者 Sylvian Ristori 运用日常建筑一个家最常用的媒材之一 ——木材。这个临时搭构的“家”就像是人类关系结构一样,随着资讯时代的来临与变迁,人类受到资讯与社群等等快速蜕变的影响,很多事物的次序似乎变得杂乱无章却又乱中有序,而这些组成的元素与事物的根本其实都像建造一个房子最基本朴实的媒材木头一样,具有生命力、顽强、充满质感,但同时却又无比脆弱。

推荐阅读:人生像旅行,打开心才能看见风景

在这个作品里环绕一周,我被作者作品背后的能量深深吸引。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件作品背后的思维,只是觉得这些媒材的木质成色与层次好美,间格与节奏感时快时慢乱中有序,色彩的撞色趋向现代,但却又有股木头最原始质朴的重量,就像一瓶高年份的红酒一样,带着一份重量的后劲。我拿出了我的小提琴,随性地在作品里四处逛逛四处走走,开始觉得这个作品跟我的琴有一种相似的灵魂,看似那么平时的木头,随着时代的变迁,音乐风格的蜕变,有了很多不一样的风貌,但至始至终它依然是最质朴但充满生命力的木头。

在”Homemade“by Sylvian Ristori/Sambre 里,我用我的琴带音乐走到一个很原始的地方,一个生命初始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