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能当饭吃吗!当社会以各种方式督促我们拿奖、升学,我们也开始思考,究竟学习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

“你们念音乐系的毕业后可以做什么?能赚钱吗?”

在音乐教室协助行政工作、经常在第一线面对家长的我,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从一些父母口中听到这样的疑问,而我总是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的告诉他们,学习音乐的出路不是只有表演和教学,音乐是一种语言、是和世界接轨的媒介,只要你愿意让孩子拨出时间深入了解,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对文化艺术历史的了解认识、和人之间的互动(观众、学生、演出夥伴)到潜移默化不断 push 自己吸收新的事物...。

不过大部份的时候,我遇见的家长十个有八个会自顾自的和我叙述着他们替孩子规划好的未来,却甚少从他们口里听到孩子想要什么。

推荐阅读:被大人扼杀的创意,我们都曾有过的艺术梦

“我只是让小朋友学个兴趣而已,还是要好好念书啦,级数考过就好,不要浪费钱。”
“要升国中了,以后没有时间练琴,就上到这期结束。”

虽然行行出状元不是什么新观念,但这几十年来,我们的社会普遍对于“学习”的定义好像仍是以“到了终点可以获得什么”为出发点,执迷于结果,而忽略到了在音乐艺术的学习、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养分、应该要有的享受和快乐不是无止境的比赛及考试可以给予的。

而在我从十四岁离开台湾,到回来这两年的时间,我发现这样的思维模式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一张名校的文凭、一个公家机关的铁饭碗、或是一笔数字漂亮的月收入被用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或成功与否,而音乐艺术舞蹈则常常被当成多余的、可以被牺牲掉的娱乐,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另外一种情形是,有位妈妈和我说她和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同学妈妈聊天,说女儿听到一首歌可以马上在家里电子琴上摸出旋律,结果对方的第一个反应是:“那妳还不快送她去学钢琴!她这么有天份,以后考试可以加分!”

推荐你看:磨掉升学体制附赠的功利,演戏让我学会对自己诚实

这位家长一头雾水的跑来问我加分是什么意思,我才告诉她,因为去年开始有了高中免试入学,评鉴标准中有一项‘竞赛表现’,只要比赛主办单位是由政府机关主办或认可就可以计分,所以要学什么才艺对升学有帮助变成了家长间很夯的话题。这的确是鼓励孩子参与课外活动的一种方式,但好像有哪里歪掉了,因为音乐艺术教育本该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附加的筹码。

兴趣不是不能当饭吃,只是若是社会大众看待音乐和艺术的态度没有改变,我们就会继续把不平衡的价值观传给下一代,也不会有那样的环境来支持这方面的人才。

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素质不能只靠建立下一个文创园区来养成,而是必须从家庭教育由里到外扎根。也许在这个经济不稳定、凡事讲求速成的时代,这样长期投资在孩子身上又无法立刻看到成果会成为家长的负担,但学习音乐或是艺术是帮助我们培养耐心、专注力、欣赏力、还有创造力,这些是需要靠时间累积,不是用证照和奖杯可以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