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没有高潮、没有冲突、没有仇恨、没有指控所以片商不爱的台湾慰安妇阿嬷纪录片,属于阿嬷的生命之歌。

听见历史的声音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他凭真实将公理传开。”

随着课纲的议题,慰安妇阿嬷们渐渐被大家重视。“慰安妇是日本军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诱骗、征召、强迫为日本军人提供性服务的女性,当中许多是被强迫或者是被诱骗而沦为性奴隶。”除了定义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值得我们去了解。

慰安妇,不只是历史课本上的三个字,它是时代下的牺牲品,是底层弱势女性无法大声传唱、只能在深夜里低鸣的悲歌。今天,让我们透过《芦苇之歌》这部纪录片,看故事中的人说自己的故事,听见那些不曾被大众关注的声音。(课纲在吵甚么?为什么反课纲微调?街头声音:历史应符合在地主体性

揭露真实的声音其实是需要代价的:当我们决定将历史传唱时,是在为历史中的人宣扬正义,还是将他们好不容易结痂的伤口再度撕开?吴秀菁导演从决定拍摄到实际接触阿嬷吃了不少苦头:“我们被阿嬷拒绝、被小桃阿嬷骂,甚至遇到阿嬷逃跑的情况!”阿嬷的抗拒让他更深刻体会到就算到了晚年,阿嬷仍然因为背负着“慰安妇”的历史感到挣扎,一度让他想打退堂鼓。妇援会执行长康淑华和洪素珍治疗师给予他鼓励和力量,秉持着“做对的事”的热忱和理想,希望让阿嬷的生命故事能够被看见。

阿嬷的忘年之交:像家人一样的朋友

从1992年开始,妇女救援基金会就陪伴台湾的慰安妇阿嬷走到现在,不论是对日求偿之路、疗愈的身心工作坊、阿嬷的圆梦计画、团体出游,妇援会的志工们就是阿嬷最坚强的后盾。我在电影里看见的是除了家人以外最深的系绊,看见的是相知相惜的姊妹情谊,看见的是一个可以倾诉、疗伤的窗口。


(图片来源:来源

阿嬷们在身心工作坊游戏时的互相嬉闹、在晚餐聚会的小型演唱会,你唱歌他伴舞。在这里,没有种族也没有年龄的隔阂,更没有社会带有成见的异样眼光,他们都只是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女子。

当你心中有爱,你才有爱人的能力。

战争,挑战的是人性。我们的阿嬷,是脆弱人性下的牺牲品。从被贩卖被拐骗、被性侵、被威胁,到被歧视、被议论。看过了世态炎凉、看尽了人生百态,多少委屈只能往肚里吞,眼泪只能往眼里含。在妇援会的陪伴下,阿嬷多了一群像家人般的朋友,一群在他们面前不用伪装的朋友。

对于工作坊,阿嬷们刚开始其实是不乐意的,一方面是不确定这个工作坊的目的,另外一方面是对于即将见面的“这群人”感到不信任。连最充满童心的秀妹阿嬷初来到工作坊的时候,也是不愿意与人交谈。素珍老师和妇援会的志工用同理心分享阿嬷的感受,渐渐打动了阿嬷。

因为当你不断付出爱,爱其实也会回馈到你身上。

阿嬷的笑中虽然偶尔还是会看到一丝苦涩,你却还是可以充分感受到阿嬷对于团体的归属感、对人的毫无保留和温暖的微笑。我看到,阿嬷在经历过苦难之后,心中还是保有爱、还是愿意相信人性的美好。我看到一群歹命的女人,在认命之外替生命开创了另一种可能。


(图片来源:来源

心中的少女:我还活在最含苞待放也最痛苦的时代

身心工作坊是一个疗愈的过程,希望能够让阿嬷们面对自己的伤痛,放下后继续走完人生的旅途,获得完整的生命救赎。(为你疗伤:李心洁谈《念念》:“我们无法避免伤口,但能让伤口开出一朵花”

除了肢体课程外,绘画课也是很常出现的治疗方式。神奇的是,不论是装饰等比例的自己,还是画下自己的梦想,在用色或是素材的选择上都十分大胆鲜艳,而阿嬷图中的主角永远是位少女。

虽然年华老去,但我心中永远住着位少女

心中的少女除了代表阿嬷人老心不老以外,更深层的涵义是他们的心还停留在少女时代,那个她们受到剥削、欺负的时代。

小桃阿嬷的快乐记忆还停留在他被日本警察抓走之前:“我最快乐的时候是当学生的时候。原本想要高中毕业后当老师,再继续往上读,但是我的梦都被打碎了。”阿嬷的画是位留着短发,穿着裙子,擦着美丽红色指甲油的女学生。


(图片来源:来源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和你最感谢的人说话”这堂课。小桃阿嬷在一块红色的布前坐了下来,他说:“我最感谢的人是阮阿嬷!”说到阿嬷,小桃眼里满是笑。

小桃很寡言,素珍老师问一句他才说一句。刚开始,小桃无法完成这段课程,说着说着,眼泪就会一直掉下来,他不知道该怎么说出想对阿嬷说的话。勇敢,是需要练习的。在素珍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我看到小桃的努力,对阿嬷的话也越来越多。母亲离开的早,后母动辄打骂,小桃是阿嬷带大的孩子。如果没有阿嬷的乳水,就不会有现在的小桃阿嬷。心中最大的遗憾就是从南洋回来后无法见到阿嬷最后一面,连替阿嬷上香的机会都没有。说到这里,小桃的眼泪止不住地掉。

“你觉得如果阿嬷还在的话,他会对你说甚么?”

“憨孙仔!”

像是回忆起幼时的对话,小桃不断的重复阿嬷对他的称呼“憨孙仔”,好像是在说给大家听,又好像是在说给自己听。

那一句“憨孙仔”让我的眼泪溃堤。不论你是5岁还是50岁,你永远是父母心中的小女孩、小男孩。不论我们是60岁、70岁,甚至90岁,当我们回忆起我们的爷爷奶奶时,我们永远都是那个依偎在他脚边,听着他们说年轻时候的故事,吵着要糖吃的“憨孙”。


(图片来源:来源

当小桃勇敢地完成自己和阿嬷的对话,动手做了一个精致的小花蓝:“这个要送给我阿嬷,因为我很高兴,所以要送他好多花!”我好像看到那个剪着短发,擦着红色指甲油,从放学回家的路上摘了满把野花要送给最心爱阿嬷的少女小桃。

没有人应该受到惩罚,你值得真正的快乐

看着阿嬷们安静的姿态,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五月天的《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

亲爱的阿嬷:你静静地忍受着不属于自己的过错,把昨天紧紧握在手心不敢放开。当世界笑了,你也跟着笑;当世界哭,你也跟着哭,因为你知道这是生存的游戏规则。一辈子,像是被惩罚似的,背负着“慰安妇”的十字架,议论的眼光是脚炼是枷锁,重重的拖着阿嬷的步伐,彷佛在死亡之前都没有办法获得喘息和解脱。

但是,你值得真正的快乐!社会帮你贴上了不属于你的标签。当全世界都责怪你、看不起你,在经历过生死一瞬间后,好不容易回到亲人身边,都被叔叔用一句:“我们家没有你这种臭贱的女人”赶出家门。鼓起勇气结婚,渴望家庭的爱,想着终于可以幸福了,却又遭到夫婿、婆家嫌弃。一连串的遭遇,让你甚至也开始相信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但是亲爱的阿嬷,这不是你的错!你还是那个心中开着一朵善良花的少女,你是那个用爱包容了命运、包容身边人却忘记原谅自己的少女。

每个人都值得被爱:“每一种缺陷,都值得被爱”变性人小陈的告白


(图片来源:来源

太鲁阁族的老顽童沈中阿嬷总是充满活力,用单纯的肢体语言与热情的心娱乐大家。尽管如此,当阿嬷独处的时候,眼神还是不时闪过一丝阴翳。第一次感受到阿嬷的平静是在教会受洗的那天:嘴角泛起一抹难以察觉的微笑和眼神中的笃定。在人生非常晚的阶段,沈中阿嬷才抱持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参加教会活动。教会的关怀和对信仰的寄托,让阿嬷真正放下伤痛,在主的带领之下开启新的生命。


(图片来源:来源

沈中阿嬷受洗的片段一直在我脑海中:在神父的带领下虔诚地成为基督教徒、站在教堂的前方接受大家温暖的拥抱和祝福。阿嬷获得了她早该拥有的平静和快乐。

在“阿嬷圆梦计画”中你会发现,阿嬷的梦想都很简单:想要穿上美美的婚纱、想要当邮差、想要当空姐、想要读书、想要录一首歌。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却承载了阿嬷们年轻时无法完成梦想的遗憾。


(图片来源:来源

阿嬷对不起,我来不及让你听到属于你的正义

阿嬷对日求偿的每一天,都像是在跟时间赛跑。从本来58位慰安妇阿嬷,到现在只剩下小桃和莲花阿嬷。

2005年,对日诉讼宣判被败诉,一直到今天,属于阿嬷的正义都迟迟未来。很多人好奇,同样身为日本人,为什么日本东京支援台湾慰安妇民间团体对于慰安妇的议题这么热衷?

“我们应该要趁可以原谅我们的人还在的时候乞求他们的原谅。”

面对慰安妇阿嬷的凋零,柴洋子和妇援会的大家都觉得好对不起阿嬷,没有办法在有限的时间中,让他们获得70年前就应该有的尊重和道歉。

沈中阿嬷生前的愿望,是希望能活久一点,就算卧病在床也好,她想要听到日本政府的道歉。

我们不是要挑起种族的仇恨,也不是要金钱的援助。我们要的,是属于慰安妇的历史被真实地还原。慰安妇,真的不只是历史课本上的三个字。当我们在争论“自愿”还是“被迫”的议题时,我们只用被害者的角度看待慰安妇。但事实上,慰安妇同时也是人权议题、女权议题。这不止是70年前的故事,性暴力、性剥削依然存在在世界的其他角落。

阿嬷对不起,因为对慰安妇议题的忽视,让你们没有办法在有生之年听到属于你们的道歉。但是谢谢勇敢的你们成为台湾性别暴力的典范,让这段故事能够被传唱。

性暴力止步:“她应该闭嘴让我们性侵”《印度的女儿》纪录片揭开印度轮暴案的不堪真相

我原谅你,也原谅我自己


(图片来源:来源

在秀妹阿嬷的告别式上,素珍老师回忆起一段与阿嬷在工作坊的故事。

那是两张椅子,上面分别有两块不同颜色的布巾。素珍老师说:“现在请你把这两块布当成两个人,你想对他们说甚么话?”

秀妹阿嬷将其中一张椅子当作二战时欺侮他的日本军人,像是拍拍的他肩膀说:“我原谅你。因为我知道在战争当中每个人都是身不由己。”

然后再转向另一张椅子:“这是年轻时的我”他向大家介绍,然后说“我也原谅你。我知道你不甘愿和委屈,我也知道你不是故意被骗去的所以我原谅你。”

我觉得,当你有勇气去原谅过去的自己、拥抱自己的同时,就代表你已经成为一个更强壮的人。


秀妹阿嬷的心上开了一朵叫做善良的花(图片来源:来源

《芦苇之歌》首映会结束之后,莲花阿嬷在女儿秋莲的搀扶之下,缓缓步入会场的正前方。和大家挥挥手后坐下和大家一起听秀菁导演和淑华执行长向大家致谢。莲花阿嬷是位典雅、温婉的阿嬷,也是台湾目前仅存的慰安妇阿嬷之一。

刚开始其实阿嬷都是戴上面具,不愿意公开他的真实身分。他人的眼光和耳语是阿嬷悬在心上的顾忌,在工作坊也从不谈论自己当慰安妇的过去。阿嬷一直到后来在日本参加证言的时候,才愿意将自己的照片放入慰安妇纪念馆,让自己的故事也被世人看见。


(图片来源:来源

我看见的,是一位慈祥的阿嬷、是一位在伤痛过后依然温柔的阿嬷。是一位在听完他的故事之后,你的眼泪会因为疼惜而止不住的阿嬷。

历史中最重要的是人,人会消逝但精神不会。就像慰安妇不只是历史课本上的三个字一样,他们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人,默默承受时代的故事然后等待有一天故事能被传唱。我们都该有种使命感,替慰安妇阿嬷们讨回公道和避免性暴力、性剥削的悲剧再次上演的使命感。我们都上了一堂课,从阿嬷们的坚强中习得对另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生命态度。

如果你和我一样关心这个议题,请你分享这篇文章,让阿嬷被更多人记得!

如果你和我一样感同身受,推荐你带着朋友一起到电影院支持《芦苇之歌》,让我们一同聆听阿嬷唱这疗愈的歌。


(图片来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