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说,每个孩子的出生都抱持着追寻母爱的本性而生。生下你的母亲,只有唯一。那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

母亲,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不是自己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会有现在的你,是因为有孕育你、扶养你的人。那个人就是母亲。

生下你的母亲,只有唯一一位。那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

大抵来说,养育你的人也是同一位,因此,更是特别的存在。每个人都想被这个特别的人所爱,想要被她宠爱。就算嘴上说“那一点都不重要”的人,在小时候应该也一直是如此渴望着。

虽然一直很渴望,却得不到回应,所以会懊恼、悲伤、气愤,终至放弃。而现在或许只是用“不渴望”来佯装自己。可是其实仍希望被爱。仍希望母亲能多看看自己、更珍惜自己。也因为这样的想法挥之不去,即使到现在才会只要一听到、一想到母亲,就会起戒心。虽然嘴里说那无关紧要,但却始终无法完全舍弃那份执着。

不过,这是一定的。因为孩子本来就是带着追求母爱的本性诞生。

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为母亲所爱。如果无法得到,那么终其一生将会一直渴望、执着于母爱。这是很悲哀的宿命。母亲与孩子的爱,在本质上是不对等的。在婴儿时期,每个人都只能仰赖父母生存。然而父母亲自己也有许多状况,他们的爱与关怀并不一定只会对孩子付出。即使对孩子而言,母亲是绝对唯一的存在,但对母亲来说却不一定是如此。

有的母亲会一直把孩子当小孩般对待与照顾,依照自我意志支配着孩子。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母亲就如同神只般,孩子无法违逆母亲那如神般的存在。

推荐阅读:专访归雅蕾:“每个母亲都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

因为想为母亲所爱,孩子会想要回应母亲的期待。但如果是一直保持这样的关系,将会妨碍孩子确立自身与独立的过程。必须要对孩子渐渐地放手,如果有所犹豫,因而错失了良机,将会使得孩子失去自立的机会。

这样的事情在母子之间很容易发生。

从一个相遇的故事开始

和他的相遇,是在我念大学的时候。

就称他为 M 吧。M 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敏锐、感性而温柔。只要看到 M,就有一种安心感,跟他在一起非常快乐。当时我是文学院的学生,经常和他聊文学和电影、聊人生意义,一聊就忘了时间,直到深夜。

然而,随着和他越来越亲近,很快地我发现 M 另外的一面。一旦陷入低潮,他会判若两人似地开始变得自我封闭,说一些很负面的话。例如要我不要跟他这样的人来往,或是说他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等等。

事实上,M 曾多次自杀未遂,徘徊在生死的关头,我也看过他那沾满着鲜血的遗书。M 的生活方式本身,可以说在某方面是具有毁灭性的。当经过长久的努力之后,好不容易一切都顺利进展了,他却会亲手将它全部摧毁。在他的生命当中重复出现这样的状况。虽然他比别人更有才华与魅力,却没能好好地发挥。我虽然能够体会 M 心里的悲伤,却一直无法理解为何他要一直伤害自己到这样的程度。

推荐阅读:心理师聊“自杀”:他们渴望被理解痛苦,而非否认痛苦存在

另一个我所不能理解的是,M 把自己的母亲说得极坏。

有一次我遇见了他的母亲。M的母亲在学校担任老师,和丈夫离婚后自己独立将小孩扶养长大。是个理性、认真、具美貌、有气质的女性。感觉跟我从 M 那里听来的“只是个普通的人”截然不同。

可是,在她说话笑眯眯的脸上,有时会在一瞬间突然变得没有表情。那是当我们谈到 M 的时候,她会突然用冷淡的口吻说:“像你这样的人,怎么会跟那个孩子来往呢?我真搞不懂。”然后开始不停地述说 M 的不是。

刚开始我以为她只是谦虚,便举了 M 的优点想圆场。但M的母亲却带着威吓的表情,开始用更激烈的言词来否定 M。在我哑口无言的同时,才发现她那种否定的口吻和 M 自我否定的时候像极了。我开始有些明白,M 的痛苦根源是来自于母亲。

之后,我转念医学院、专攻精神医学,我遇见了许多怀抱着各种痛苦的人;然而我发现,在那些痛苦背后,或多或少都隐约隐藏着母亲的身影。这个想法,在经过二十几年之后,越发强烈。

现代人蔓延开来的“母亲病”

现代的亲子关系,特别是与母亲的关系,感到苦恼的人越来越多了。本来应该是最坚固的情感牵系,现在却变得脆弱且不稳定。

显现在外的,是虐待的增加。儿童谘商的案例,在这二十年当中增加了四十倍。然而,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潜藏在冰山底层,还有那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的虐待,或是精神上的虐待及心理上的支配。可以看出与母亲不稳定关系扩大的孩子当中,有三分之一会表现出对母亲的不稳定依附,即使长大成人这个比例也不会改变。

边缘性人格障碍或进食障碍、忧郁症或焦虑症,以及各种上瘾症的人激增,然而在这些症状的根底,经常与母亲的依附关系不稳定有关。案例的问题越是根深柢固就越与母亲相关。相对地,治疗起来非常困难的案例,也有不少在改善母亲的关系后,本身状态产生戏剧性的改善。

不只是那些与母亲有摩擦或冲突、一看就知道是关系不稳定的人,即便是表面看起来关系良好的母子,也是孩子在迁就母亲、受母亲支配,以其他的形式显示亲子关系失衡的案例也不少。

不论是有自觉,或是刻意逃避,母亲这种病都会在不知不觉当中侵蚀他们的人生。母亲这种病那不知所以的痛苦、空虚、自我否定感到烦恼的人并不在少数。许多人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而在当中挣扎着。

为了避免失败受伤,所有的事情都不去认真面对,也不跟他人建立坦诚的关系,只是消极地过着自我的人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过着毫无意义、价值的人生,在无形当中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总是看别人脸色、不说出自己真心话、迁就别人,以及老是扮演吃亏角色的人,也一样不懂为什么自己只能这样活着。

与母亲关系不融洽的人,会觉得这只不过是跟母亲的关系而已,只要将自己与母亲切割开来,就一点问题也没有了。甚至,觉得这个问题根本很无聊,这么想的人也不少。也有不少人觉得,跟父母的关系是不需要拿出来讨论的问题。就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么想,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让自己更加失落、受到更多的伤害。

对于有自觉与父母之间的龃龉或不和谐感的人,也许还可以说是愿意面对问题的人。

同样有许多人,虽然觉得自己与母亲的关系良好,但实际上是其中一方强迫自己忍让顺从,或是对父母过度言听计从,或者是亲子立场对调。在旁人看来像朋友般的亲子,或是看起来很孝顺的孩子,但实际情况是孩子在配合不稳定的父母,被父母所捆绑,而牺牲了自己的人生。

推荐阅读:如果我的妈妈年轻三十岁,她会不会后悔现在的日子?

对亲子关系无止境的影响

母亲这种病,不单只是亲子关系的问题。

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和母亲的关系不稳固的问题,绝不会仅止于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而是左右你所有人生的问题。

因为与母亲之间的情感羁绊,不单纯只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身体的。母亲这种羁绊的病,是情感上的病,而且不仅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身体的病。你和母亲的关系,是从你出生,不,应该说是从你出生之前、还是一个受精卵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你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和你以脐带相连,证据就是留在你肚子上的肚脐。

从你出生的瞬间开始,被拥抱、哺乳、照顾养育。那已经超乎了心理上的关系,是更深一层的关联。没有了这些,你不会生存下来。即使不完全是如此,但你能像现在这样,是因为有照顾你的人。

对于还在成长发育的大脑或身体来说,最初跟母亲相处密度最高的时期,可以说就是造就你这个人的最特别时期。最能够反映出你在幼年时期有没有获得满足、有没有安心感的,就是你和母亲现在的关系。如果幼年时期得到母亲充分的照料,在母爱的关注中长大,就容易和母亲形成稳定的关系。

然而,若不幸的,母亲的心思被其他的事情所占据,因为各种状况无法亲手照料年幼的你,那么你们之间的关系就容易变得不稳定。

因为这个特别的时间,不只是身体,也是形塑大脑与心灵无可替代的时期。因此它的影响,不只对于你的人际关系、抗压性、对孩子和异性爱的方式、精神健康,甚至对你的身体健康、寿命,还有老化的程度都会有影响。就连神经纤维的传导或受体的数量,这种大脑分子层级的构造,都会因为那段时间你有没有和母亲一起度过,有没有获得良好照料而有所影响。

一直都和母亲一起,受到她的安抚、照顾下长大的小孩,因为自己一直都有人爱,受到保护而能获得安全感。这样的安全感不只是心理上,也会和生理结合。和母亲情感稳定的人,对精神压力的承受度较高,也不容易忧郁。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幸运。

推荐阅读:为什么我们总想改变对方?爱情里的安全感练习

刚出生阶段,即使只是和母亲短暂分开,大脑的构造也会产生差异。更何况长期不在身边,或是母亲有什么状况、无法拥抱或照顾新生儿的话,其影响之大更是无法估计。这样的孩子一生都将会被惧怕不安、人际关系不佳、抗压力不足、缺乏自信等原因纠缠,活得很辛苦。

并且,在幼年时期没有好好受到母亲照顾的人,将在自己成为父母之后,也容易有照顾不好孩子的情形。母亲这种病,和人的根本存在相关,它的影响大到在不知不觉当中会为人生带来重大的改变。

因此,这样的人会一直执着于父母的爱。那是因为人会本能地感到不足,觉得必须修复,所以不得不追求。即使知道每一次的渴望都会造成伤害,然而还是不得不这么做。 即使在毫无由来的痛苦中翻滚,也要挣扎着想办法克服,那都是因为源自于对父母爱的执着。

推荐阅读:三种影响爱情的焦虑依恋!用心理学找回感情安全感

对父母爱的执着,会表现在想要治好母亲这种病的潜在愿望。那既是一种痛苦,也同时是一个转机。只要你去追求,就有机会克服。

 

更多关于母亲病的讨论,都在冈田尊司《母亲这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