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德国捎来一封信,连载第四回!为什么面对很多我们明知道“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却常显得意兴阑珊?

Dear Evangeline,

前阵子去听了 UNICEF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说明会,那是一个关怀全世界儿童的组织,会后和一位主办的德国大学生 Lily(化名)攀谈着,我问什么是她加入这个组织的动机,她说因为想为世界做点什么,因为看到了人们对于社会灰暗角落的漠视,所以她开始募款、办演讲,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世界上正在发生着什么。看着她说话时坚定的眼神,我想起这阵子新的体悟,关于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关于行动的想法。

国高中时,对于社会服务之类的事情,我会知道那是重要的,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人们过着我们无法想像的生活,知道人类的过度开发造成地球的负担是非常严重的。

但是这些种种的“知道”其实是非常表面的,就像是吃晚餐时配着新闻台,边吃饭边抱怨最近的限水政策,边喝汤边同情在西非饱受伊波拉之苦的人们,然后收拾碗筷关掉电视,把那些社会议题抛诸脑后,继续回到“正常的”生活。(推荐阅读:你想怎么爱地球?

与社会连结的时间,甚至可以简化成每日吃饭的时间总和。

但上了大学,看到许多的朋友与师长,他们身体力行地在关心着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们的关心,不是那种在口头上太惬意的“我知道”,而是认真地去探讨为什么社会上会发生这样的事,而身为公民的我们又可以真正做些什么来改善。有老师开授与环境议题相关的课程,也有老师在物理课上和我们讨论学运,又或者有同学们组成小组,一起讨论人权问题。深受这样环境与好朋友们的影响,我不再把社会议题和正常的生活分开,因为社会就实实在在的融入于生活之中。

推荐给你:什么是正义?从柬埔寨反思公民的意义

虽然自己好像多了几份的主动,不再只被动地接收媒体片面甚至刻意扭曲的新闻,而会自己找寻相关的资料来形成一些见解。看起来好像已经比国高中时的“知道”要更进步了,但事实却是:我的心仍旧不会因为这些社会事件而有真正的悸动。我不是说自己看到政治腐败不会生气,不是说看到天灾人祸不会难过,而是纵使有这些情绪,我仍旧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参与改变的行动。

对于自己这样的现象,一直无法理解,也不知道如何突破。但直到最近,才明瞭原来行动的缺乏,其实和有没有真的感同身受有关。

当听到 UNICEF 的Lily谈到“人们对于社会灰暗角落的漠视”时,我想的是:或许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社会的灰暗面,也都知道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帮助,但是为什么还是有许多的人没有起身行动呢?这种对世界的无感,或许正是源自于感同身受的缺乏。知道与做过的差别,正是那一段与感同身受的距离,而缩小那一段鸿沟的方法,只有实际去亲身尝试。

同场加映:跨国演讲的震撼教育:没有搭配行动的梦想,撑不上梦想

虽然我每天坐着同一班公车,行过同样的路线抵达上课的地点,但是当有一天我自己试着凭藉记忆、花了四十分钟走到目的地,那一天的经验让后来的感受都不同了。纵使之后还是继续以公车为主要的交通方式,但是现在在公车里看着路上的那些转弯处与街景,我会看到自己走路的那天意外注意到的细节,会记得那个街角就是我曾经犹豫该不该转弯的地方。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学做新菜色的时候,纵使我记得义大利朋友做比萨饼皮的过程,但那和自己一个人凭藉记忆独力完成还是很不一样的事情。有人在身旁指导时很容易心安,因为有专家在把关着,但是当我必须独力完成时,所有的疑惑都必须由自己解答和承担,而这造就了不一样的心情,这是知道与做过真正不同的差距。

又或者拿你最近很关心的偏乡教育来说吧!就是纵使说出来的是同一句话,真正到过偏乡和孩子们相处的人,讲同一句话时的语重心长一定和只在新闻中了解偏乡教育的人不一样。

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花了这么久的时间才意识到:“只有透过行动去了解,才能从心底产生足够且坚强的动力,促使我真正愿意投入这个美好但又灰暗的社会。”这就是所谓的行动产生行动吧!而关于感同身受,我身为人也真是,只有所有的事回归到自己身上,和自己有连结时,才会有一份更强烈的动机去从事改变,才会“有感”。

同场加映:真正能改变台湾的,是大多数人愿意做微小的改变

好了不多说了,终于看清行动的重要性之后,现在就要收起嘴皮子,认真干活去!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