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第三幕,不要再为孩子往标准里塞了,否则只会苦了孩子,也累了妈妈。孩子与妈妈都同样需要肯定的自信。

还记得小时候玩过的一个游戏,叫“超级比一比”。

比赛的规则是:两队各派一个人出来,但不告诉你比什么,等站定之后评审才公布题目。于是每次在推派人选时,大家都只能揣测评审的心意,找个高一点的?头发长一点的?头发多一点的?结果却通常出人意表,因着评比项目的不同,胜负一翻两瞪眼。

我挺喜欢这个游戏,因为它打破既有的社会评比框架。回头看所谓“社会评比”这件事,其实有点太过单一,希望孩子成绩好、女孩子漂亮、男人找份好工作…是台湾社会根深蒂固的概念,但很少会有人把谁比较有同情心、谁比较会照顾猫狗、谁比较会做家事这些评比标准,当作是评判一个人的优先顺序。(推荐阅读:【女人迷大姐头专栏】别再比较了!只有明天才是你的对手

回想古代原住民社会,会打猎的男人绝对在社群当中,拥有更高的优势,会织布的女性,也成为贤慧的象征,但现在还有人这样比较吗?清朝未覆灭以前,缠小脚被当成一个女性是否能嫁给好人家的检验标准,明朝男人不愿像满人剃头,而民国男人却视剪掉发辫为一种数典忘祖的耻辱。

时代在变,标准在变,不变的是:大家想把自己往标准里塞,自己塞不够,还要把自己的孩子也塞进去。就怕一个不留神,孩子没跟大家一样挤进那个小框框,挤进那个评审不知是谁的比赛。而到最后,所有挤进框框里的人都想往外逃,不然中年狂飙怎么来的?

前几日朋友在FB上求救,说她每次听到有人对她说:“那个谁的小孩看到人都会打招呼”、“那个谁的小孩生气都不会大吼大叫发脾气”,心中总有说不出的OOXX,而到底该怎么回应才能合宜又不伤人?当然底下就有很多留言涌入,诸如不用理她、当作没听到、每个小孩都不一样、反讽回去或表明这不关他的事等,但说真的,问题背后的问题,根本不在小孩子表现上,关键是大人的心态。

不得不说在台湾孕妇跟新手妈妈都是弱势,第一次怀孕,第一次经历孩子的生长,却在不经意中就被推上一个比赛的平台。为了一句古老的谚语“七坐八爬九发牙”却成为一把压死人的尺,评断的不只是妳孩子是否发育的好,更评论妳算不算是个及格的好妈妈。

姑且不论说的人是有心还是无意,是否她当年也受过很多相同的舆论压力,当媳妇熬成婆时就不小心角色互换,成为施压者。甚或是说的人没有教养孩子的经验,索性跳过很多的过程,直接以结果来定胜负,自己也乐得在战局之外做个指点江山的局外人。这就像八卦,转述那个人通常比当初说的那个人更可恶,因为他有心让这些讯息被传递,造成孩子跟孩子、妈妈跟妈妈之间无形的对立跟比较,挑拨离间不过如此。

而可怕的并不是比较本身,而是比较之后,如果因此妈妈对孩子的评断产生偏差,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比不上人家,加强对孩子的责骂或管教,亲子关系肯定紧张。而孩子若感受到妈妈对自己很失望,他可能会开始自我否定,或是为了得到妈妈肯定而勉强自己,这两者都有可能造成孩子形塑成为一个,追求标准却不追求自我的人生。

你也会喜欢:简单练习!为人生找麻烦

原本应该在地上啄米的鸡,硬逼自己要学鸟高飞;应该在地上奔跑的羚羊,硬要学鱼在水中用鳃呼吸,悲剧,是因为看不清自己。

人有自信是因为他够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他知道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于是他闪闪发亮的站着,有了这样的自信,自然不怕别人的比较。当妈妈也需要自信,自信不是来自于孩子长的高、长的胖、动作发展得很快,在客观条件上比同龄的孩子好,必竟赢的了一时赢不了一世。妈妈的自信应该来自对孩子的理解,还有对自己的接纳,毕竟孩子是父母的延伸,在意孩子被人批评,其实是因为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我们难挡别人的嘴,但我们可以知道自己是谁。

一起看看:爱上自己的人生

夏天开的花,不用担心春天不发芽;秋天红的叶,不用焦虑夏天不结果,因为万事万物皆有其时,神各按其时成为美好。我们父母该做的不是让孩子陷入比较,而是在养育的过程中去发现他的特质,培养他的喜好,用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去浇灌孩子的气质,让自己成为孩子发展的那片沃土,让孩子懂得爱自己。

并认真的去相信,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神的美意。试想,若生活是部戏,而每个角色都长得一样,所有事情的发生都可以预期,按部就班毫无惊喜,这人生,还有戏吗?

(来看四月专题,回顾那条 20,30,40 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