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痛,能不能不要成为新生家庭里的阴影?正另组家庭的我们,其实值得重新拥抱不同的选择。

分享亲子教养文章以来,陆续收到很多读者朋友的来信。有些朋友期待可以讨论教养议题,有些则是希望可以获知专业成长课程或心理谘商资源相关资讯,以协助自己走出早年来自原生家庭成长经验的创痛。

推荐阅读:爱的表达,才是沟通的第一顺位

通常,我都很乐意提供讯息。正如同我所坚信的:父母幼时的伤痛若经疗愈,是孩子的福份。并乐见:无论是为自己、为孩子,只要愿意动起来,都值得拍手叫好!

因为,我们常常带着20岁以前的伤痛,以及伤痛里扭曲的经验与情绪,走过30、来到40。

30岁,也许有了伴侣,或是有了婚姻。然后,创伤,反映在与伴侣的关系上。

40岁,或许妳选择成为母亲。然后,创伤,反映在与孩子的关系上。

就像,我印象很深刻的这封来信。

挥之不去、如同诅咒般的话语

“谢谢老师分享的文章,虽然近两年来自己已透过医院里的心理治疗,帮助自己好了很多!但看到您的文字,都还是很有画面、还是很痛。这些年,我花了很长时间,对抗自己的忧郁,很累,但我知道为了孩子,再累我还是要撑下去,也庆幸自己撑过来了。

不过,要跟您分享的是从小深深影响我的另一句话:若不是因为妳。

一直到开始接受心理治疗之后,我才明白自己被这句话给害惨了!从我有记忆以来,妈妈就不断告诉我:‘当年,如果不是因为意外怀了妳,我怎么会嫁给他(指我爸)’当我慢慢长大、懂事些后,我知道妈妈过得并不好(一天到晚被暴力相向,怎么会好?),爸爸虽然不曾打过我,但是光每次看着妈妈被打的景象,我就常吓到全身发抖。所以只要看到爸爸醉醺醺的回来,我就知道惨了!

同场加映:受害者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伤害你的人

您说,我怎么可能不同情妈妈?可是,当我希望自己这个做女儿的,可以做些什么而开始靠近妈妈时,她又常把‘如果不是因为妳,我早就离开他了’挂在嘴边,我一整个心就纠结到不行、自责到了极点。

那种靠近也不是、不靠近也不是的心情,怎么说、怎么做好像都不对的浓烈无力感,我相信老师您懂。直到,我终于受不了!上大学、有机会离家生活后,完全不想再回到这个让我充满矛盾情绪的家。

只是没想到,忧郁,却反倒悄悄地找上门,打乱我的求学、就业,甚至婚姻、育儿……”

因为爱,所以无设限;因为年幼,所以无法拒绝

看着文字,我为这颗受伤的心,捏了好几把冷汗。我庆幸,我有机会看到这样的一封信;但也思忖着:还来不及写信或没力气写信、等不及看到回信,就陨落的心,有多少?

我知道:不是每颗心,在得不到爱、甚至受伤后,都还能有足够的能量与勇气,一直跳动而不会破碎。

但是亲爱的,关于幼年时期,我们内心微弱的渴望,总是期盼着大人给我们更多的爱,却往往盼不到时,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愿意给”,而是他们“没能力给”或“给不起”。

因为,他们可能也不曾被好好爱过,甚至受伤了!所以他们一边焦虑、无助,一边急于为自己心理的伤、承受的苦,找到一个往外归因、合理解释的出口,好说服自己“我也不愿意,但我没得选择”。

然而,是真的“没得选择”吗?还是其实是不想面对“选择后的结果与责任”,而急于转移到他人身上、以让自己好过些?

而你,只是因为与他们最靠近、最爱他们而无设限,所以最受伤,而且因着年幼,还不懂拒绝、也还没能力分辨,照单全收,如此而已。

推荐阅读:单亲家庭,那些说不出口的愿望与难过

30/40的我们,值得重新拥抱不同选择

但是,看看现在的自己:我们,已经长大!不再只是过去那个只能默默承受、照单全收的小孩,我们有能力决定收下什么、不收什么。

于是,我们渐渐长出自己喜欢与悦纳的样貌,而非像我们的父母所说:“我没得选择。”并且在有了能量、逐渐疗愈之后,回过头去好好疼惜那个20岁以前、遍体鳞伤的自己。


(来看四月专题,回顾那条 20,30,40 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