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很纳闷为什么好男人这么难找?这次作家渊渊,用统计算给妳看,女人的单身经济学上篇!

前些日子刚好看到一篇文章讨论港女滞销危机,让我想到之前去香港跟校友吃饭,座上几个杰出女性皆是银行高级主管,我试探性的问她们:家庭是否会成为追求职涯的阻力?一个笑说:“我不打算结婚,所以没有阻力。”另一个坦承的确会担心自己嫁不出去。

这或许对应到不少优秀女性的困境。三月二十五日,台北市主计处表示去年女性平均婚龄33.3岁,较102年上升0.1岁。虽然这个数据包含很多因素,经济能力考量、社会政策等等,但是不可否认还是有很多人说“找不到合适对象”。

推荐阅读:不同意柯 P “未婚女性危机论”的三原因 单身未婚,为何变成罪名?

根据“演化性择偶论”(Evolutionary Theory),演化史上,女性是繁衍后代的角色,男性则担任保护妻小的角色。因此女性倾向重视男性是否可以提供庇护,在现代来说就是身分地位;而男性则倾向重视象征基因与健康的外在条件,以确保后代存续。[1]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当女性不再需要男性保护的同时,就意味着失去对男性的吸引力。因此女生的学历越高、工作越好,就越少人追。而当女人自己的条件变好的同时,她也越难找到条件相配的对象。

我们可以粗略的用统计学来解释这个概念。虽然假设过程不是很缜密,但是说明概念应以足够。首先我们来做几个背景假设:

  1. 假设女性对男性身分地位、财富、家世、长相等外在条件可以综合成一个指数 individual attraction index(IAI)。这个指数完全主观。
  2. 女性依照这个指数筛选对象,符合条件的才会列入考虑清单,看看感觉对不对;条件不符的就完全不列入考虑。

再来我们做一些计算上的假设: (没有任何统计证据,纯粹方便计算)

  1. 假设男性 IAI 值是 m,女性 IAI 值是 f
  2. 男女皆依照IAI值呈常态分配,平均数为50,标准差为20。
  3. 假设女性会以自己的IAI值为标准,向下接受一个区间,并且无条件向上接受。用这个方式解释女性可以接受比自已条件差一点点的异性,但是对条件比较好的就直接纳入清单。

这个对象区间的设定是因为研究显示,女性在择偶时比男性更重视条件(female selectivity),因为女性选错的话的损失远大于男性。“男人被女人取笑,女人怕被男人杀掉。”(Men are afraid that women will laugh at them. Women are afraid men will kill them.)[2] 所以用条件来评断可靠度的话,女生的向下接受条件较男生小是合理的。

  4. 女性IAI值越高,她向下接受的区间就越小。这代表女性随着自己条件变好也变得更严格。假设向下接受区间的公式是1/4(100-f)。

和你分享:不是我们不想嫁,是身边男人不够好

接下来我们可以计算看看,一个到达 high level,也就是比平均值高一个标准差的女性,可以有多少候选人?

  1. 50+1.645*20=82.9 只要分数到达82.9,条件就已经超越95%的女性了。
  2. 向下选择一个区间: m=f-1/4(100-f)=82.9-1/4(100-82.9)=78.625
  3. P(m>78.625)=P(Z>1.43125)=0.0764=7.64%

这个意思就是说,想像一下妳踩着高跟鞋准备去上班,大马路上迎面而来一百个男人黑压压地往妳走来,结果里面只有七个人有资格列到妳的名单上。

而且别忘了,男人他们评比女人的 IAI 值时考虑的公式跟女人不同。第一,占分不同,外表可能更重。第二,他们向下接受的区间比向上接受的区间大。就算是能力强的男人,可能较追求知识水准的相似,但是还是乐于选择比自己低分的女性来展示英雄气概。[2]第三,他们接受的条件区间比女性更广-如同刚刚理论提到的女性较挑剔,男生相对不那么在乎条件。

所以,在妳用自己的学历能力帮自己评分、找到对应的候选人区间时,妳的候选人的区间更广大。妳把自己的选项删到只剩七个人,但这七个人的名单绝对远大于七个人。成功配对的机率双向降低。

就算清单对到了,男女都在彼此的清单上,这也不代表就可以 happily ever after。刚刚列清单的公式都只有看外在条件,还没有考量个性契合度。虽然经过条件筛选,你们的志趣接近、知识涵养相似,但还是很有可能这七个条件好的男人都跟妳不搭。

单身的五种享受:善尽生活的每个美好时分!

最后,一百条好汉来了又走,妳依旧单身。

我们女人一生能遇到几百个男人?

条件真的这么重要吗?妳曾经因为考虑条件,而拒绝与某些异性进一步接触的机会吗?

又想条件不错,又怕错过对的人,到底该怎么做才好?

请期待下篇分享:配偶如何影响你的人生,以及如何制定筛选策略。

  1. Jon A. Sefcek, MA, Barbara H. Brumbach, MA, Geneva Vasquez, MA, and Geoffrey F. Miller, PhD(2007): 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Human Mate Choice: How Ecology, Genes, Fertility, and Fashion Influence Mating Behavior
  2.  Noam Shpancer Ph.D(2014), Laws of attraction: How do we select a life partner? published in Insight 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