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那·鲁道的血型是 A型、B型、O型、还是 AB型呢?他的反抗性格跟他的血型有关吗?

 

这问题看似无厘头,实则不然,因为东亚国家民众,尤其是日本、韩国、以及台湾人茶余饭后、上班打屁时最爱讨论的“血型性格说”,就是因为雾社事件才成型的。

 

说到血型,最为人所知的分类法是 ABO 加上 AB,而根据维基百科,ABO分类最早是由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研究所的卡尔·兰德施泰纳于1900年发现,后来再由他的学生 Decastello 和 Sturli 发现了 AB 组,便组成了我们最熟悉的血型系统,也是血型性格说的最主要标的。

 

为何血型会开始跟性格扯上关系呢?这就跟政治有关了。由于发现了血型系统,在德国纳粹时期,希特勒便用上“日尔曼血脉”的说法来激化族群的差异,认为德国人 是古代阿利安人的后代,与其他人种流着不同的血。

 

用科学强化偏见在历史上不乏案例,而20世纪初特别多,而且影响深远。在英国学者 Peter Becker 所编着的《Criminals and Their Scientists : History of Criminology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犯罪者与他们的科学家:国际观点中的犯罪史) 一书中,收集了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西欧国家(奥地利、英国、法国、德国、义大利),以及阿根廷、澳洲、 日本、美国有关犯罪史的相关研究。这本书从科学与实际作案的角度来探讨犯罪的历史,而其中就包含了Yoji Nakatani (2006)的《The Birth of Criminology in Modern Japan》(现代日本犯罪的起源)这篇文章。维基百科整理了该文中关于血型性格说的历史

 

1927 年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在的御茶水女子大学)教授古川竹二(Takeji Furukawa)发表了一篇名为《基于血型的气质研究》(The Study of Temperament Through Blood Type),刊登在学术期刊《心理研究》中。他将血型与性格连结的论点迅速获得日本大众关注,即便他的研究欠缺可信证据,但“听起来很科学”。当时的日本军国政府也因此进行如何培养理想士兵的研究(听起来像是要培养日本队长?), 打算透过找出最适合战士的血型跟最适合不同血型的战术分组来强化战力,不过该研究并未获得想要的成果,后来就中止了。

 

古川再接再励,于1932年出版的另一篇研究中比较不同族群中的血型分布差异,包括台湾高山族、爱努族、以及虾夷族。他 之所以要进行这次的调查,其实就是因为雾社事件。日本打败清朝,在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接收台湾之后,台湾岛民(包括汉人与原住 民)不断反抗, 而1930年10月发生的最大一起原住民抗争-雾社事件,跟1931年4月发生的第二次雾社事件彻底震撼了当时的日本国。

 

古川研究的目的是要先了解台湾原住民的血型分布跟日本人有何不同,才能“渗透这些最近发起抗争、行为残酷的台湾人其种族特征之根本”。根据调查样本,猛烈反抗的台湾人中 41.2% 的血型是 O型,而较为顺从的爱努人只有 23.8% 是 O型,古川因此假设台湾人的反抗意识根植在基因中,得到的结论即是建议日本政府,如果想要有效统治,应该增加日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婚配,减少台湾人族群中O型血的数量。

 

1930年代后期,古川那“血型决定性格”的理论逐渐被视为缺乏科学根基,直到1971年,深受古川理论影响的律师兼广播员能见正比古 (Masahiko Nomi),虽然毫无医学背景,却出书大谈血型与性格之关联,内容虽无科学性可言,结论也都模糊不清,受到日本心理学社群猛烈批判,但他的书卖得超好,掀起新一波的血型性格说热潮,直到现在,血型一直都是东亚地区共通的话题。


所以,如果没有雾社事件,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韩国血型性格漫画或是所有基于血型性格说而存在的讨论都不会存在。下次跟朋友聊到血型,也别忘了这看 似轻松的玩笑分类法则其实有段黑暗的过去

 

 

参考资料:来源

文章来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