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是记者,是公民,更是一位担忧孩子未来的母亲。将纪录片,用记者的口吻,母亲的心,做了最好的公民示范。

上传网路不到 24 小时,已有近 4000 万人点閲,评论超过五万条,人数还在快速激增。是什么样的调查纪录片,引发如此热烈的回响? 像春雷一样,一部讨论中国雾霾的调查报导,在两会前炸开了。中国最有权力的一群人势必将在 3 月 3 日开始的两会,坐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热议这部他们已在手机上、电脑前看过的片子──《穹顶之下》。

一切发生太快。

2 月 28 日,《穹顶之下》在优酷网公开 24 个小时,观看人次超过三千多万、评论超过五万条,人数还在快速激增。

让人们目瞪口呆、微信上疯狂议论的影片推手,是一位母亲、一个公民、也是前央视知名记者──柴静。

39 岁的柴静在 2003 年担任《新闻调查》记者,因为 SARS、矿灾和环境调查报导而成名。

我对柴静的印象是在 2010 年担任《天下》北京特派员时,经常看她的报导。镜头前的柴静总素颜、短发、与受访者问答时,她少有笑容,眼神警醒、话语锐利。2014 年她自央视离职时,不少人调侃离开最靠势的媒体后,“柴静还能‘看见’什么?”(《看见》是柴静畅销的自传书名)

但沈寂下来的她,却悄悄地花了一年时间,自费(据她说是一百万人民币),调查一个“看不见的黑色敌人”──中国空气里的悬浮粒子 PM2.5。像是小说家史蒂芬·金撰写的《Under The Dome》里,一个透明力场包围着的小镇,如今的中国,也住在大气污染的苍穹之下。

2010 在北京时,街上行走、手牵手购物的情侣还很少戴着口罩;如今的北京经常雾朦朦的,上海、华东也慢慢遭殃,大城市和山西煤矿村一样污浊。

虽然雾霾早登上国际媒体的头版,但中国政府却没对这国安级的问题,拿出实际有力的作为。

但,一个没有任何组织做靠山的柴静,却让中国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盯着萤幕看了一晚;让这两年在习近平政权下,感到言论自由大幅缩水的媒体,在周日的这一天,拿着片子追问中国官员。

推荐阅读:台湾人不该忘记的名字:用自焚换来言论自由的郑南榕

究竟,这 104 分钟的《穹顶之下》,颠覆了什么,又将改变什么?

时间要回到前年一月份。柴静回想她自己调查的起心动念(以下为节录):

“2013 年一月份北京,那个月里有 25 天雾霾,我那时在陕西、河南、江西、浙西出差,唯一有感觉的是我的喉咙,但后来回头看天空,才发现那是覆盖了二十五个城市,六亿人的大雾霾。回到北京后我知道我怀孕了,听到女儿的心跳那一瞬间,我没有别的期望,我只期望她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出生就要接受手术,出生就接受麻醉手术……。后我来辞职,陪伴她照顾她,但回家路上我就感到害怕了,空气里全是烟薰火燎的味……。那雾霾持续两个月,这事让我意识到这雾霾不可能很快过去,就像我十年前在山西生活时,我看到的天空。”

影片里,柴静用一个很个人式的、明星式的方法,类似 TED Talk 的演说,站在舞台中央。她的前头是一群年轻现场观众,她用亲身的故事,背后衬着绑着两束小马尾的女儿背影,开场感性甚至有点催泪。

她说,她想回答三个问题:

“什么是雾霾?”

“它从哪儿来?”

“中国该怎么办?”

与以往主持时说话的风格相较,柴静这回节奏更明快些,她说话的速度比台湾纪录片《看见台湾》里,吴念真配音快转多倍;她一边说书,一边穿插影片,多半是她在第一线的采访与纪录,影片没有多数纪录片给人的沈闷感;她是这个影片里唯一的明星,其它角色出现的时间多半不超过 30 秒,说的话都极短但极有力。

例如她播放在家乡山西和小女孩的对话:

“妳见过真正的星星吗?”
“没有?”
“妳见过蓝颜色的天吗?”
“见过一点点?”
“见过白云吗?”
“没有。”

镜头特写停在小女孩稚嫩的脸庞。一切简洁、动人、有力。

这是场成功的演出。镜头经常带到年轻与母性观众的动人表情和忧伤眼神。柴静很精准地踏步、抑扬顿挫、提出数字、递以情感,即便我不在现场,我也未能掉出她精准设定的框架。

从一位母亲出发,但却用记者冷静的脑,贯穿 104 分钟地解释何谓雾霾?它从哪儿来?中国该怎么办?

柴静很认真。为了挖掘真相,她曾 24 小时背着 PM2.5 的采样仪做实验;她进到煤矿黑户里,看公权力管不了的油污废气;她在医院开刀房目睹没吸烟的患者,肺里长满黑色淋巴结;甚至,她到云南宣威的虎头村,全世界肺癌最高发的地区之一,看见一位病人身上放了一张去蝇纸,只因咳血咳到没有力气驱赶苍蝇。

柴静懂得深入浅出。为了解释细悬浮微粒 PM2.5,她和团队制作了科普动画,解释其对身体的影响,请到的旁白是充满抗议色彩、中国知名摇滚歌手左小祖咒来配音;为了向大众证明雾霾的严重,她向美国 NASA 提出申请,拿到中国华北上空过去十年的卫星图片。

柴静不但挖掘问题,更寻找解方。她既挑战、也向政府问责;她把焦点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上,交叉访谈三个相关执法单位,举出政府怠惰的证明;她前往英国伦敦、美国洛杉矶,这两个在历史上有过大污染但却走出光明的城市,再带观众看到一切并非如此绝望。

而柴静最独到的,当然是她不藉由传统主流媒体宣传,选择网路、新媒体,在周末的夜晚,在人们慢下脚步的夜里,向大众公开她一年的调查结果。

那,还是个有点雾霾感的夜。

一位母亲的道德制高点、一位记者的企图与用功、一位公民的格局与高度,成就了这个一夜之间的上千万点击。

而两会前的时机,柴静除了透过优酷网,也在人民网(中国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推播,难免让人疑窦这会否顺水推舟让两会焦点放在环保与霾害,而忽略过去一年异议人士对民主法治与自由的呐喊,以及中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争议自动消音,议题自动对焦?

无论如何,《穹顶之下》是“中国梦”下的巨大阴影。柴静某种程度唤醒不少中国记者的记者魂、召唤出关注公共事务的意识(尽管在中国“公民”已是个禁忌字眼)。毕竟在充满苦痛的中国,需要更多的揭露,更多积极的行动。

推荐阅读:中产背包客与流浪北漂者:在北京看见两种中国

本文经天下杂志授权,未经同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