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你曾经为了现实放弃梦想吗?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你是怎么做选择的呢?来听听看侯文咏怎么说吧!

听我这样说之后,有一个读者忍不住举手,站起来问: “万一投入时间与资源之后,没有得到前途或钱途,岂不是亏很大吗?”

就以一场棒球赛中的高飞球当作例子好了。当高飞球被击出时,一个防守的外野手,如何去接住这个球呢?

传统的电脑式思维是这样的:

先衡量所有相关的变数(球与球棒之间的作用反作用力、地吸引力、风向、摩擦系数……),精确地计算出高飞球落地的位置和时间。接下来,我们只要设法让手套在球落地前与球在同样的时间、空间重叠,就可以接住球了。 从传统电脑运算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延伸阅读:好像理所当然应该幸福的三十岁


图片来源:来源

但如果把这样的运算方式放到人脑上,事情可能就没有这么顺利了。为什么呢?因为当球被击出那一刹那,一个外野手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分析出这么多的资讯。就算他有这些资讯,以人脑的运算速度,要在高飞球落地之前,计算出准确的落点,并且及时地移动到那个位置,接到球,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同样的,要求一个孩子,在对自己内在缺乏瞭解、对外缺乏认识的前提下,就为自己订下一个明确的“志愿”(落点),并且全力冲刺,这就和在球被击中的那一刹那,要求外野手算出高飞球的落点,并在精确的时间移动到落点接住球是一样的不合逻辑。

是吧?

尽管不合理,但一代又一代,我们似乎都用着同样的思维逻辑要求小孩子写像是〈我的志愿〉这样的作文,很少有人怀疑。

既然如此,外野手是怎么接到球呢?事实上,只要仔细观察一个有经验的外野手接高飞球的过程,其实不难理解这个完全不同的思维。 当高飞球被击出后,一个有经验的外野手立刻会依照他感受到的讯息──击球声音的大小,球起飞的方向、弧度、速度,当下形成一种“判断”,并且往他所判断的方向奔跑。

在移动的过程中,他盯着越飞越高的球,随着球的方向、力道,边奔跑边调整方向、速度。随着球越过最高点开始往下掉落时,这个外野手不断缩短和球之间的距离。他继续移动,越来越靠近落点,最后,终于在球落地之前抵达了那个位置,接到了球。

因为外野手无法计算出球的落点,因此一开始他所能追随的只有他的内心的直觉和判断。这和追随“内在召唤”的思维是很接近的。 尽管看不见前途或钱途,但一个追随内在召唤的人,却能依据内在模糊的直觉和判断,努力地去实践(奔跑)。

在实践的过程中,靠着与外在环境的磨合,一步一步地调整方向,不断地缩短内在召唤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靠近落点),落实那个兴趣,直到它变成一个可行,甚至是有前途、钱途的工作(接到了球)。

同场加映:人生最大的目标不是成功,而是有人分享你的快乐

所以,“如果看不到前(钱)途,我为什么要投入?”或者“万一投入时间与资源之后,到最后失败了,岂不是亏很大吗?”,这类的焦虑当然完全可以理解。

但如果我们理解了呼应“内在召唤”需要的思维更接近外野手接球的话,我们或许就不难明白,这样的焦虑,对于这件事一点帮助也没有。 因为,一个有经验的外野手面对高飞球被击出的那一刹那,当他往前奔跑时,他的心里想到的绝对不会是:“如果现在算不出球的落点,我为什么要奔跑?”更不是,“如果我跑了半天,结果没有接到球,那我不是很亏吗?”

面对同样的情境,大部分在自己的人生中忍不住会有的担心、焦虑,为什么在一个有经验的外野手身上不会出现呢?

答案其实一点也不困难。

因为外野手用了一个合理的模式来思考这样的情境。更重要的,他们相信那个从内心发出的直觉,也相信他们自己一定能够接到球。

让自己欢喜自在地走下去

“照你这么说,”还是刚刚那个听众,“外野手一定接得到高飞球吗?他总有漏接的时候吧?万一呼应内在召唤的结果是这样,该怎么面对?”

作为一个外野手,漏接当然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同样的,呼应内在召唤也不保证一定成功。但你不能因为一次漏接,就否定了这个外野手。同样的,眼前的失败也不能否定你曾有过的努力。只要你还年轻,只要你还听得见自己内在的召唤的声音,你就还站在属于自己人生的球场上。

延伸推荐:一球入魂,挥出台湾全垒打!Kano 演员独家专访

更何况,根据过去的许多经验,从内在召唤微弱的声音,一直发展到成为有前(钱)途的事业,兴趣本身很少是不经过转化、改变的。就像贾伯斯休学的时候去旁听 Serif 与 Sanserif 字体的书法课,后来却变成了电脑萤幕上漂亮的字体。就像 J.K. 罗琳的希腊神话,后来变成了《哈利波特》。就像我的“看电影”梦,变成了写作……。


图片来源:来源

如果几十年之后,贾伯斯的书法一成不变的还是书法,J.K.罗琳的希腊神话还是希腊神话,我的“看电影”还是“看电影”,后来我们人生中的前途或钱途,可能出现吗?

真正去追究的话,在呼应内在召唤的过程之中,如果不是在现实中遭遇了挫折,就不会有这些磨合与转化。没有这些转化,也就没有适应,当然,也就没有后来的成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挫折其实是现实所能带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要打开自己的心胸,欣然接受才是。

不过话又说回来,正因为需要经过种种和现实的磨合、调适,又无法预期终点到底在哪里,“呼应内在召唤”的过程其实更接近一场马拉松长跑,因应这样的过程,从一开始,就必须有一种能够长期走下去──或者,更进一步说,让自己能够“欢喜自在”的准备。

很多人宣扬一种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的心态,激昂地和现实悲情对抗。这样的心态当然令人敬佩,不过,用这样的策略去面对一场不知终点在何处的长跑,就如同用跑百米的速度去跑马拉松是一样危险的。万一成果无法在短期之内实现,后继的资源、体力消耗殆尽,反而挫折了个人的决心以及自信。

同场加映:女人过了25,为什么不能再有自己的梦想?

因此,把目光放远──假如这是一件需要做五年、十年,甚至是更久的事情,用什么样的资源、或者什么样的风险,是你可以欢喜自在地承受的?有了这样资源配置的基础,你才能从容、无后顾之忧,全力以赴地去追随、呼应内在的召唤。

不但如此,你还要保持着内在召唤最初开始出现时,所带给你的渴望、好奇。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作家,千万不要天天拿自己的作品和像J.K.罗琳、昆德拉、或村上春树这些成功的大作家比较。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篮球选手,更不要天天拿自己的球技和 LeBron James 或 Kobe Bryant 这些 NBA 高手比较……这只会让你感到挫折。

在这条路上,真正能够推动你的力量,是对这件事自然而然的向往与渴望。这和过去的人生督促你追求外在的胜利,追求别人目光中的荣耀、责任……是很不一样的。

就像是一场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的旅行。尽管不知道目的在哪里,但因为抵达的每一个景点、途中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是未曾经历的,因此样样新鲜。像个渴望郊游的小学生似的,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的期待、惊喜。 千万不要失去这种渴望的心情。少了这样的心情,这个内在的召唤就不再是内在的召唤了。

和你分享:为自己设计一趟“心”旅行!

如果可以的话,甚至不要有非成功不可的期待。

我这样说,并不是要大家不用努力了。既然追求的是自己内在的召唤,当然无时不刻应该全力以赴。但话又说回来了,尽力而为之后,事情的结果,其实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试图去掌握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成败,反而只会让我们失去那种欢喜的心情。

换个角度想,如果未来不存在“一定成功”的保证,很务实地想──我是不是不应该把一切寄望都放在哪个成果之上──而是,在做这些事情的当下,就应体会到这个过程本身的快乐。

跑马拉松长跑的时候,与其期待终点的欢呼、名次,还不如当下就享受那个路途中喘气、流汗的快感;当医师的时候,与其期待未来的前(钱)途,还不如当下就享受因为自己的努力,病人的病情获得改善的成就感。同样的,写作的时候,与其期待出版之后的收入或掌声,还不如当下就享受那个从无到有的创意……。

从外在的角度来看,任何的努力,当然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一个一直欢欢喜喜地呼应自己内在召唤的人,他是不可能有任何损失的,不是吗?

一起看看:成功者不是运气比较好

关于兴趣可以当饭吃吗这件事,我想说的就是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