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电影《星空》中,属于男孩和女孩的浪漫逃亡吗?今天几米要来和我们聊聊这个故事的发想和创作的心路历程。

                             

有一天,瞥见一则新闻:两个南部国中生相约离家出走,他们骑着一辆摩托车,四处停泊,白天玩乐,晚上睡工寮或学校、庙宇。后来家长报警,数天后被活逮回家,双方家长愤怒互相指控,女孩的家长还要少女去验身,要求男孩家长赔偿。但孩子们说他们什么都没做,只是互相陪伴,去了海边去了山上,真的。

我在台北看了这个新闻,不知怎的,泪眼朦胧,因为我愿意相信他们是真的,真的度过好几个无限纯净完美无瑕的白天与夜晚。而那像水晶般闪烁发光的日子,会不会是后来他们一辈子最值得回忆的呢?

延伸阅读:在欧洲,来场没有方向的流浪

我从来没有离家出走过,我又笨又胆小,所以我要让绘本里的少男少女逃亡。对,让他们大逃亡!当天我走进工作室排除所有杂事,开始安排他们逃亡。但是要逃去哪里呢?不知道,先逃了再说。

 一个月后,我陆陆续续画了许多张他们逃亡过程的图,然后又必须暂停。

我必须回过头来仔细处理:他们为什么要逃亡?他们为什么要一起逃亡?他们为什么会凑在一起?他们一直是同班同学吗?他们的家是什么样子?他们的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他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如何?他们在什么状况下决定逃亡?他们要逃去哪里?逃亡结束回家后会发生什么事?他们有什么能力可以离家?

推荐你看:长越大离家越远,十首催泪的想家歌单

    

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产生更多的问题。唯有问题解决了,才能去画图写字。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产生更多的画面,一段文字接着一段文字,产生更多的文字⋯⋯很多年前,王家卫导演跟我说:“导演的工作就是解决所有问题。”能解决创作上的所有问题才可能成为创作者。

等待的星空

                                     

第一次看到美丽的星空是在台东的山里,那年我高一,和一群同学远离台北。对一个在都市长大的小孩来说,夜晚的天空永远只能看到几颗灰灰小小暗淡的星,从来不知道漫布穹苍满天灿烂的星空,可以美得如此惊人。

当时画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没有忆起三十年前那夜的星空,直到二〇一三年夏天,我再到台东,夜半推窗抬头又看到钻石般闪耀的星空,才猛然忆起年少时的撼动。真是十七岁那夜的美丽星空,一直隐藏在记忆深处等待我将它画出来吗?

因为我会变魔术

演讲时我喜欢谈《星空》,喜欢在暗暗的空间里,随着巨大缤纷的投影画面,慢慢地朗读,彷佛就与大家一起走进故事里的魔幻美丽时刻。

演讲后开放听众问答,总有人问:“为什么故事里小象会变成大象,小猫会变成大猫?”其实真正的答案是,因为我先冲动画了一只大猫,又不假思索地画了一只大象,后来为了说故事,才回头安排画了小猫和小象。但我总是这么回答:因为她感到寂寞,小猫、小象变成她最好的空气朋友,它们变大来保护她。(和你分享: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星空》 - 林书宇

我不知道哪个答案是正确合理的,一个是创作过程上的,一个是情节心理上的。

故事里的女孩发现男孩跟她一样孤僻后,她说:“我比他幸运,因为我会变魔术。”即使他们实际上都一样孤单,但女孩认为在处理与同学格格不入这一点上,她是比较幸运的,差异在于她会“变魔术”。

女孩提到“变魔术”的画面是她与一只庞大的动物在树林里,大动物是她透过幻想产生的,就是她所谓的“变魔术”。女孩不断在幻想,她幻想很多事情,透过幻想来解决她所遇到的困境,而我的图就是把她的想像给具象化,放到现实进行的情节里面。

第一次阅读到这段落,可能让人有点困惑,但这也是绘本有意思的地方,能把各种非现实的画面放进去,来表现各种不同的象征效果,呈现出表象所没办法看到的内心世界。

                                               

《森林里的祕密》有大兔子来访,大家不会觉得怪(虽然每次碰到读者都还是会有人问,为什么会常出现大动物,但不会觉得不合理),可能是知道那就是一段梦境,或是想像中的旅行。但《星空》将这种幻想拿来对应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没有那么明显区隔现实或是幻想,因此读者便会有所疑惑,但我却想让这种侵入现实的幻想来把现实的残酷冲淡。

《星空》故事结尾,不知道谁送来给女孩的小狗没有变成大狗,某方面看来好像是女孩失去了幻想的能力,但更积极的诠释可能是:有了比幻想更大的力量去对抗现实世界里的挫败,有了这个新的力量她就不必再依赖幻想,力量的来源就是她与男孩看见星空的美丽旅程。

这种说法比较能够将故事前后解释清楚,而不是说女孩长大后就失去了想像的能力。她应该还是会想像的,只是想像不再被用来逃脱现实。她心里面已经有了一块坚强的领域,就是和男孩共享的记忆,成为她面对往后现实环境的力量来源。有了力量就可以不必再逃避,能够勇敢化解困境与包容挫败。(一起来看:愈早遇到愈好!这五个挫折让你成为更好的人

此外,故事一开始的小象、小猫都是大人送她的玩偶,不是真的动物。结尾的小狗却是活生生的狗,这也可能暗示女孩已经能够真正接纳另一个生命,不再只是靠玩偶的想像来抵抗生命中的难关,甚至不再排拒他人,她找到了力量去实实在在面对现实的真相。

                                                     

除了上述的内在解释之外,这几张图也都有绘本在图像叙事上的必要。小玩偶变成大动物的影像,在视觉上可以形成女孩的无助与寂寞感受。爷爷送女孩一只小象,木刻小象的画面看起来很正常,可一旦变成大象时,画面就会给人比较复杂的感觉,也有了情绪渲染的空间。

小猫变成大猫的画面里,红色树林给人危险的暗示,而女孩那么小,在森林里面,让人感觉无助,不晓得怎么办才好,幸好有一只猫变大了来陪她。但其实这种虚拟的陪伴还是不够的,女孩还是希望妈妈能陪她,可是妈妈忙于工作,所以女孩觉得“她不了解我,我也不了解她”。这段文字配上树林里依偎大猫的小女孩画面,可能就会有某种魔力吧,充满了亲子关系的暗示和情感诠释的空间,这应该是绘本神奇的地方。

更进一步来看,如果不用这种画法,而是直白地画她跟妈妈关系的拉扯,直接表现出她不了解妈妈,妈妈也不了解她,感觉就没有画面的力量,仅仅只是交代情节而已。叙事也会变得单一,图像就会失去功用,因为文字和图像讲的都是同一件事。

画面呈现小猫变成大猫,文字是“我爱妈妈,妈妈也爱我,但是她不了解我,我想我也不了解她。”画面里面没有出现妈妈,但文字却写了,就会使人联想这时候妈妈在哪里呢?其实女孩常常也不知道妈妈在哪里忙些什么,就只剩下妈妈送的猫玩偶而已。

推荐阅读:当有一天,妈妈老了...

                                   

如此做法便可能使读者有延伸出去的想像,这是妈妈送的猫,小猫变成大猫,大猫陪伴无助孤单的女孩,但女孩想的是她们母女俩无法相互了解。这样一来图和文的搭配,就有很多意在言外的情感被暗示、延伸、发展,文字使图像有更多解释的方向,图像使文字多了几层不能直说的潜台词。这就是图文的趣味,可以展现更多解释的空间,也是我觉得创作绘本最有趣的地方。

如果没有这样设计的话,这个故事就是很一般的陈述。虽说也不是不可以这么做,但就少了特色和风格,自己也会过意不去,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个人创作风格吧。此外,我也在意绘本可以承载多少的内容,可以有多细腻的描述能力。

小说可以用文字深入人物情感与记忆的细节,但绘本无法这样处理,而是透过图像与色彩的暗示,建立有别于小说的人物描绘与叙事模式,期待同样可以达到深入而细致的描绘。

和你分享:几米绘本背后的故事:血癌过后画出最美的春天风景

在最早的版本里,要表现女孩的爸爸总是在讲电话,但他们亲子之间却不知道要讲什么的困境。除了画了一张爸爸送女孩鸟笼的图之外,接下来还有一张女孩想像小鸟变成大鸟的图,她和大鸟被困在笼状的树枝里面,以呼应前面小动物变成大动物的幻想。

前一张画里爸爸背对着她,总是在讲电话,看都没看她,她也不看爸爸,她看的、想的是被关在笼里的小鸟。后来我觉得这张画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不必再接着笼中鸟,而且前面已经出现过两次玩偶由小变大,已经够了,不需要第三次,感觉会太多。所以我就将大鸟与女孩困在枝桠里的那张图移到别处另作他用,改放在迷宫里的男孩那张图之后,对比男孩像是处在迷宫之中,她则像鸟一样被圈禁困住,非常渴望飞向辽阔的天空。这张图换了位置,意义也跟着转变,转而去展现她另一层心思,不再是小象变大象、小猫变大猫那样的无助和孤单而已,她还有渴望,期待生活上可以有突破,不要再被困在烦闷的生活、课业以及父母的麻木夫妻关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