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具的善与恶,取决在使用的人身上”,懂得好好使用文字和言语,才能真正带给世界更多正面的影响力!

因为选前挺连胜文,替其撰写《同一个世界》歌词,方文山遭到网友强烈的批判,而他也在选后发表“万言书”来陈述自己的立场,表达对这些批判的不满。没想到这却引发一连串的公共知识份子间对言论自由的论战。有引经据典者,也有以复杂曲折的逻辑论理者,非常精采。

我个人在伦理学上的看法很明确,正如批判方文山者之主张,当你进入公共领域发表言论,就有可能被批判,也应该接受批判。当然,如果这些批判有违法、违反道德的地方,那么这些针对你的恶性批判本身也应该被“再批判”,这才是良性的沟通机制。

同场加映:不怕被拒绝,让自己更好就是我的信仰

但相对来讲,这次的论辩也显示我们社会对于言论自由的理解相对薄弱。我认为以下四个关于“言论自由”的道德令式,应该是能获得多数伦理学者的认同,也是社会大众应有的基本认知。

首先,言论自由主要是“你可以选择你想表述的内容。”


图片来源

没人有资格在你发表之前进行言论审核。你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讲了之后造成不良的结果,比如说有法律上妨害名誉的问题,或是一些不道德的论述,你就该自行负全责。

如果我事前剥夺你一部份或全部的选择内容自由,通过我审查的内容你才可以讲,那么你对于自己的言论就不负有完全的责任了(变成我要担责任),这会破坏个人的人格完整性,你就永远不会是个“成人”。成人就是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延伸阅读:面对公共议题,做出对自己负责的人生选择

关于言论自由的第二个重点是“你可以选择对什么人说”。

这包括了选择在何时、何地,以及对谁说。如果少了这选择权,我只能讲给自己听,或是讲给被指定的人听,这种言论自由就没有意义。有人担忧任何时地都可以讲,会不会出现来乱的,比如说在拥挤的演唱会场大喊“失火了”,这可能造成人员踩踏伤亡。

但这种乱喊的行为,本来就有法律规范,而且如果真有恶作剧者或恐怖份子意图兹事,你事前也没法避免(或进行言论审查),只能完全禁止众人聚会,或是禁止人民在获得许可前公开发言。这不就变成和北韩一样?

第三是“你所选择的表达对象可以拒听。”

你有挑选沟通对象的权力,当然人家也会产生对应的权力,可以选择听或不听。你不能强迫任何人听你讲话。在一些公共场合,经常会有人在那大声疾呼某些理念,只要声量不大到会影响无法离开的店家或行人,或让不想听的人自由来去,就不太算有这方面的问题。


图片来源

但总是会有一些“言论怪客”四处强迫人听自己的高见,如果人家走避、挂电话、删除他的文章,他就指控对方妨害言论自由。这当然就是误解了,不是所有人都是客服中心,而且就算是客服中心,他也是可以选择挂你电话的。

你会喜欢:你是在沟通,还是在自言自语

第四是“听众可以对你的观点提出相对应的批判。”

这就是此次论争的起点。方文山要帮连胜文助选,这当然是言论自由,但他人也可批判你的意见,这也是他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的最核心部份会指向公共事务,而助选当然是公共事务。


图片来源

正是因为方文山把言论“推”到众人面前,众人才产生相对应的权力。如果方文山不表态,众人也没啥资格批判他(当然有人会讨论“不表态”的意义,这又是另一个议题了)。你如果写个歌是为了小众私传、自爽,那大众没啥资格说嘴,但你若把这东西推到公共领域,企图赢得一些“什么”,状况就大不相同。

延伸阅读:正义不是二分法,我们都该学会独立思考

因为公共领域是社群成员共有的,你提出公开主张,当然是想影响一些人的政治意向,那大众就可以提出支持或反对的意见,以进行交流,一同形塑社群的价值观,进而促成社群共同善。这种争辩过程对于社群是有益的。


图片来源

方文山替连胜文写的歌,其本身宣传效果极差,但却事后透过对此事的交互论辩的过程,让社会大众更瞭解言论自由的涵义,这就是对社群整体有益的。在选举的过程中,甚至从洪仲丘案以来,一直有许多蓝军抱怨只要在网路发言,就会招来许多批判,“没有言论自由”。

推荐阅读:《同一种世界》竞选影片消失的女性脸孔

其实这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批判,正是“言论自由”,而且透过这种论辩过程,我们的公民意识的确提高了,在政治上的活力也更加的充沛。所以言论自由是个很好的工具,可以有效促成社群的共同善。

公共言论不应该是发泄,讲完就“射后不理”,你应自觉每次发言都是在参与形塑共同价值的过程,你不应回避沟通与对话。怕被骂,就别先开口,静静的看他人的讨论,看懂之后有什么意见,就在别人发言后提出批判。但请记得,你对人家提出批判,人家也可以针对你的批判进行“再批判”。

民主社会游戏规则就是这样。许多人生活在民主社会中,却还是抱持着专制社会的想法,其实也不能说是道德上的“坏”,就是落后大家一些些而已。想要追上也不难,也不见得要参与公众的讨论,就看看别人的论争模式,练习对自己进行批判就好。

同场加映:真正能改变台湾的,是大多数人愿意做微小的改变

像是写万言书自辩的人,能不能再写个万言书批判自我呢?要别人认清你本意之前,或许该先好好的“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