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出国闹过笑话吗?听听 Winnie 的新加坡沟通趣事,同是华人的我们,文化有多们不同和有趣哟。

看多了新加坡的电影,小孩不笨、钱不够用…大家应该对于新加坡的华语口音,还有“新式”英文有很深的印象,不过当你到了新加坡工作或是生活,你会发现,一样都是在说华语,但是同样的一个字却可能有不一样的意思,或者指的明明是同样的东西,却怎样都鸡同鸭讲,新加坡的华语,综合了英文的文法和习惯,造就了独一而二的“新式”用法,一不注意有的时候,就会不小心闹了笑话。

到底是“懂”还是“知道”?

来到新加坡,如果你向路人问了路,结果他回答你:“我不懂ㄟ…”你会是什么反应?对于新加坡人来说因为惯用英文,所以对他们来说,“懂”和“知道”对他们来说是一样的,因为在英文里面,都是“KNOW”,前阵子去上一个研习的课程,一名中国讲师才说,新加坡人在语言上是很偷懒的,所以发明出许多缩写来使用,像是加班,在这里叫做 OT,从 OVER TIME 来的,然后请病假,在这里叫做拿 MC,为什么用拿呢?因为 TAKE Medical Certificate,所以下次遇见新加坡的同事跟你说要拿 MC,千万别急着脸红,绝对不是你以为的那个 MC,说到这里,你应该已经可以了解懂 = 知道 = KNOW 这样的华文方程式是怎么来的吧?

不过对于像我这样有文字癖的人来说,实在是有点不能接受,由其实当我问对方:“现在几点?”对方回我:“我不懂ㄟ。”真的会有点崩溃,“不懂”这样的回答会让我误解成对方不理解我的问题,对我来说,“懂”是 UNDERSTAND,“知道”才是 KNOW,是有程度上的差别,小小的跟中国同事抱怨这件事,他跟我说没办法这是他们的文化,他们惯用英文,所以难免把英文的习惯带到华文来了,然后我们忽然想起了一次我们一起出门的笑话。

延伸阅读:从新加坡演讲看台湾之美:文化,比什么都重要

你要“水”吗?

我和一个中国同事很好常常一起出去,因为他是在新加坡读书,然后才在这里工作的,所以他的说话方式也很新加坡,有一次我们一起去看电影的时候,他问我:“你看电影要爆米花跟水吗?”我立即反应的说:“我不要喝水。”心里犯着嘀咕,谁看电影要喝水当然要喝饮料啊…他惊讶地看着我说:“你确定?我要喝可乐,你不喝啊?”我瞥了他一眼然后哀怨的说:“自己喝饮料还问我要不要喝水。”听我说完他马上大笑的说:“这里大家都说喝水的啊…喝水就是喝饮料。”我不解地问:“那如果我真的要喝水呢?”“就是瓶装水啰…”听完,我真的忍不住抓抓头发说:“真的好难懂喔!”同事翻了翻白眼说:“真是够了你…就是从英文来的嘛,饮料叫做 DRINK,所以这里的人就会把喝的都称为水啰,一般的水就是 WATER。”明明都是一样的英文单字,跟一样的华文字词,不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就有不一样的解释跟用法,文化,左右了我们的语言,真是一点都没有错。

几个钟?几个字?

午休时间安踢(阿姨)赶着下班问说:“老师…已经三点7个字ㄌ一ㄠˇ,要不要起ㄌ一ㄠˇ?安踢四点要下班。”什么几个字?我一头雾水的看着时钟,三点7个字,7个字,7个字……好一下子才回过神,3:35分,起身叫孩子起床,一个数字代表五分钟,他们喜欢用几个字来代替,一个时钟有12个字,你学会怎么用几个字了吗?在我学会了几个字的用法不久后,我到总部去上课,听到讲师说:“我之前做事情,每次都要做一个钟。”我又开始当机了好一阵子,几个钟,几个钟是什么?然后我用几个字的逻辑去思考,恍然大悟,分针走了一圈,所以是一个钟,两圈是两个钟,现在你学会了,新加坡人表达时间的方式了吗?

延伸阅读:从料理看民族文化,他们为何吃狗肉、考蚕蛹?

有沟就有通

除了这些其实还有好多在文字用法上面的不同,常常让我跟同事们鸡同鸭讲,不过久了,好像我们也渐渐可以了解彼此在说的是什么,拿在工作上面来说,刚刚来的时候,有时候帮忙其他老师做东西,做完后都会问说:“老师,需要护贝吗?”明明护贝机就在眼前,对方却一头雾水的看着我,然后我的台湾同事才跟我说,这里叫做“过塑”;后来又有一次我要列印东西,我问我的 partner 说:“老师我要列印,影印纸在哪里?”结果我的 partner 跟我说:“你要打印啊,打印纸在机器旁边。”幸好我的 partner 之前也和台湾老师搭过,虽然我们各说各话,但是他很懂我的明白。

后来的后来,每次我要找东西找不到,或者是看到一样新的东西,我都会问他们:“你们这里怎么说?”或者是如果我说的和他们不一样,大家也都会跟我说,有一次我们大家在讨论“魔鬼毡”,我们就一直在讨论为什么台湾要这样叫它,因为这里叫做母子贴……噢!不!是“子母贴”,那天光是母子贴根子母贴就让我们一群人舌头都快要打结了,我的同事们都觉得台湾很多东西的名称都非常的创意,像是“口红胶”,多么可爱,他们就是很正经的说是“胶棒”或是“固体胶”,其实,这些东西的名称到底是什么,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要互相有开放的心,愿意互相了解、沟通,时间久了再加上一些默契,很多东西都会慢慢无师自通,我讲 a 对方也可以了解是他认知里的 b,海外生活,虽然偶尔陌生孤单还要有点勇敢,不过,还是可以套上好像越来越俗气的形容词─“小确幸。”每天都有新鲜事,只要你愿意去体验,open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