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喜欢法国女人举手投足都是迷人性感,来看看他们如何在生活中忠于自我、随时准备好成为街角的风景!

人在法国的时候,就会开始注重起 être(存在感)。

比方说一个人独自进入咖啡厅时,会发现四处飘散着每个人不同的气场(妖气),就是像这样的东西。然后开始在意起:那么我自己又散发出怎样的气场呢?咖啡厅对于巴黎女人来说,是一个处于公众与私人之间的场所,这里既是公开场合,又可以度过一个人的时间。

也就是说,待在咖啡厅里陷入沉思、读书、写信、又或是拿出 iPad 发电子邮件,一边做着私人的事情,同时让自己暴露在公开场合,意识到大家的目光。结果就会散发出一种可说是气场,也可说是妖气的东西。

我本身也非常喜欢在巴黎享受一个人的咖啡时光,当脑袋打结时,就让自己置身在咖啡厅的众人目光之中思考,藉此保持某种程度的紧张感,思绪也将能变得清晰。

然后就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前所未有的新想法开始源源不绝地浮现。我想从外人角度来看,我当时的状态应该是具有非常强烈的存在感吧!

法国是讲究自我主张的国家,所以极为重视这种存在感。但是要拥有存在感,并没有什么标准的步骤可循。当自己抱持一份纯粹的热情,专注于某件事物上,或是寻求自身的课题然后勇往直前时,你应该也会自然地散发出一股不输给巴黎女人的气场,或者是妖气。

要拥有自己的气场,该怎么做呢?

这门生意目前在坊间似乎非常盛行,不过在为了这种事情砸钱之前,我认为重要的是鼓起勇气展开一趟旅行,寻找出人生本质上的自我课题。这里的旅行并不是指搭飞机出国观光而已,而是多方阅读、一边进行思考,也就是心灵之旅。这种时候,哲学书籍绝对会对你有相当大的助益。

推荐阅读:世界没有因旅行而改变,我却因旅行开始改变世界

法国的高中课程里包含了“哲学”这一门学问,听说也常常成为大学考试的第一科目。不知道是否别有用意,不过像这样子把没有正确解答的哲学问题丢给考生,要他们在一时半刻之间马上回答,实在也不合理,我想这绝对是为了测试个人的存在感。

我有一位朋友是来自斯里兰卡的移民,他说对于从国外转学过来的孩子们来说,最令他们感到辛苦的就是这门哲学了。从全世界来看,法国也算是哲学十分兴盛的国家。

像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导演—尚卢.高达(Jean-Luc Godard)所拍的作品,若没有哲学的底子,就会看得一头雾水。虽然法国电影近来也不例外地开始盛行在结尾爽快地来个圆满大结局,不过哲学类的片子依然在非主流之中保持屹立不摇的地位,不愧是电影的发祥国度。说起来,日本一样有许多有名的哲学书籍,例如世阿弥的《花传书》也属于此类。眼光放远一点到中国,也能涉猎到孔子、老子等等现今仍然受用的思想。

在巴黎来一趟甜点巡礼当然也很棒,但是也不妨在旅程中的咖啡厅歇脚,与沙特大师作伴,一同开启一段思考的心灵之旅吧?

心灵之旅推荐书籍

  • 《存在与虚无-现象学的本体论》——尚.保罗.沙特(Jean-Paul Sartre)

说到存在的哲学,绝对不能忘记这位实存主义的大师—沙特。

  • 《忧郁的热带》——克劳德.李维.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

于二○○九年辞世,享年100岁的克劳德.李维.史陀,他以自身在巴西任教的经验为根本,所着成的《忧郁的热带》、《野性的思维》、《神话学》等作品,都被法国列入百本名着选当中。

  • 《朝日中的黑鸟》——保罗.克洛岱尔(Paul-Louis-Charles Claudel)

保罗.克洛岱尔是20世纪法国的代表文学家之一,他在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七年曾担任驻日法国大使,对于日本文化造诣颇深。我特别推荐《朝日中的黑鸟》与《孤独的帝国-日本的一九二○年代》。每年到了他的忌日之时,不分左右派或是宗教,大批追随者都会聚集前往悼思。

  • 《古代都市》——费斯泰尔.德.库朗日(Numa Denis Fustel de Coulanges)

这部作品内含有关于日本神道思想的考察,非常有趣。

 

本文摘自哈林文化2014/10月出版《优雅II─闪耀光采 成为巴黎女人的43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