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难免怀疑一个人可以很好的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谈感情?听听海苔熊用心理学的角度与我们分享,怎么爱,才快乐?

前阵子两性作家女王结婚的事情,正反两面讨论得很热烈。有的人抨击她“欺骗”读者,怎么当年说单身很好,女人当自强,现在却幸福结婚?有的人说,随着年龄,爱情观改变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倘若暂时撇开商业化的部份不谈,为什么当初说一个人也很好的人,现在还是选择了另一个人?为什么有些人本来不相信爱,最后却还是找了个人陪伴?读着这些正反评论的时候,脑中突然闪过了多年以前林以正老师的《繁花如何再生繁花》一文,才发现,自始自终纠结着我们的并不是爱情本身,而是“亲密”与“自主”之间的平衡[1]。

或许从相信爱情、不敢爱怕受伤、回头爱自己,再到“重新相信爱”、一点一点找回勇敢,本来就是一个人一生爱情旅途中必经的历程。换言之,那些曾经对爱怀抱真挚希望的人,有一天可能因为对方的背叛、期待的不圆满而感到心痛无奈;那些因而对爱失去希望开始反求诸己,说一个人坚强也好,倡导好好工作爱自己的人,有一天或许也会重拾再爱的可能。

同场加映:给自己一个机会,再次相信爱

“像我这样的适婚女子,当然也想过青春留不住,也曾自暴自弃地想说谁来示好就在一起算了,或者是想说干脆装帅说自己就是不想结婚好啦!不过办不到,就是办不到。在光阴的阶梯里看着对的错的人光阴交错而去。拒绝着不来电的好人,跟一些人开着玩笑推托毫无意义的邀约。我只想要先把自己调整好而已,站着奇怪的姿势,遇到再多对象也没用。若永远只会伤害爱自己的人,或者永远遇到事情都不能诚实面对,只会逞强、发脾气、怕被伤害,怨天尤人,有多少的爱,都不够用的。”贝莉在《既然爱情留不住》里这样说。

那些倡导“为爱勇敢”、“相信爱”的两性书之所以可以一直畅销,或许是因为我们一直需要被提醒:我们都伤过、痛过、也怕失去过,所以我们有时失望,有时感到无力,但在一阵子沈寂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还是需要陪伴,需要关怀。

嘿亲爱的:一个人也很快乐并不代表拒绝爱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关系的建立,从来都不是只有甜蜜,而是悲欣交集。虽然我们总是说,爱里不需要比较,交往不要斤斤计较,但心中的那一把得失的尺,却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在这段关系中,是我付出的比较多,还是他付出的比较多?我为他做这么多,他究竟有没有在乎过我?他对我好好,其实有点亏欠他……

他舍弃了晚上的公会团练,到公司楼下等你,和你一起去庆生;你为了睡前跟他说句晚安,等他忙完到一点多才阖眼;压抑心里恐惧、打扮整齐去见他爸妈,尽管自己百般不想去;连假本来计画要做模型,却因为他的一句话,开车带他去中部看烟火等等。

重新安排时间、和朋友改约、陪对方一起做他喜欢的事、甚至是对方发飙时不离开,都是一种爱的修炼;每时每刻,我们都在获得和牺牲中调整自己的弹性。

延伸阅读:爱的最高境界不是爱到没有自己,而是舍得不计较

可是,如果爱这么累,为什么我们要进入一个关系?而不是一个人就好?我觉得,电影《Shall we dance》里的这句话说得很好:

“The world is too big we're so small and lonely. We need a person witness to our life, care about every detail as much as we do.”

世界这么大,我们是如此的渺小和寂寞。夜阑人静时,躺在床上孤单的想着:为什么我要这样活着?这个世界“有我”和“没有我”到底有什么差别?但如果你有一个爱你的人,细心照料你的生活点滴,一切或许就会有些不同。

我们需要一个人关照、见证我们,见证我们曾经活过。

所以,我们想要进入一个关系,并在那之中被了解、被支持。可是,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只要有“关系的维系”,就会有“需求的冲突”。这也意味着,只要相爱,牺牲就伴随而来。

那么,进入关系的代价是什么?要牺牲多少,才会开始觉得不对劲?这就是一开始谈到的“亲密”与“自主”的拉扯。

亲密关系中的三个课题

也因为这样,林以正老师归纳了爱中的三个课题,我结合一些自己的理解,归纳如下:

1.爱他之前先爱自己

我们近来的婚姻满意度研究(以及西方许多依恋研究)都揭露了一个稳定的事实:那些对关系怀抱着不安、不能好好爱自己的人,通常在爱里也会很辛苦[2]。如果你无法好好爱自己,那么你可能会常常怀疑对方的爱是否真诚(尽管你知道这样不好)、担心自己不被在乎、或是干脆与爱绝缘、不相信爱情,反正只要不去相信就不会有失去(如果对方是这样,他可能就是“爱情食客”),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怕被否定或讨厌。

可是越是不爱自己,离稳定的爱就越远。在开始爱自己之前,不论是单身或是有伴,你的生活会一直围绕着不安。这份不安,或许化身成单身时的“自我欺骗保护壳”,也或许成为恋爱时的“不愿沟通心理屏障”,在你和幸福之间,筑了一面墙。

推荐阅读:相爱靠缘分,爱自己是本分

 

 

2.爱自己所以爱他

“爱自己”三个字说得简单,有时候却要花一辈子去练习、去体会。当你投入一段感情、却重重地受了伤之后,对爱、对自己的怀疑便会随之而来[3, 4]。你会想着:我真的够好吗?我真的值得被爱吗?如果曾经最关心我的人,现在都可以去关心别人,如果我最信任的人都变得不可信赖,那么世界上到底还有什么事情可以相信?失去他了以后,我还剩下些什么?

可是,没有一段关系是完美无缺的(同场加映:毒性关系)。也没有人能“永远”符合你的期望。如果有个人能永远符合你的期望,那他并不是在做他“真正的自己”。所以在伤过之后,你或许会有些遗憾、或许会想起一些不堪、或许会恨他或恨自己、甚至因为这些经历对爱失去了信心,但读过一些文章、经历一些事情之后,你会发现,绕了一圈,才愿意承认,自己还是需要爱的。(延伸阅读  爱自己:我爱你,但我更爱我自己

以前我们会说:如果你好好照顾我,我也会好好照顾你。但现在我们应该这样说:如果我为了你好好照顾我自己,你也要为了我好好照顾你自己。如果你给的爱,是建立在“爱自己”的安全感上,这样的爱就不会变患得患失。

3.爱他才能够爱自己

但是,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让自己好、满足自己的需求、走向自己的理想,这一连串的自我扩张(self-expansion) [5],很可能让对方觉得他都不被在乎。所以,这里我们该学会的是“看见对方”,让“我”变成“我们”。感恩、慈悲、关怀、同理、倾听等等,这些有利关系的行为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把注意力放回对方身上[6-9]。唯有这样,你才能知道对方需要的是什么、在乎的是什么,而当你支持对方的时候,对方因为感觉到被爱、被关怀,也会开始支持你,形成正向循环。

一直以来,你之所以在“怀疑爱情”与“重新相信”中徘徊,或许是因为你把步骤走反了:你总是“先”把焦点放在对方身上,在乎对方的一举一动,想藉由满足他来获得关爱,但又因为期待太高失落、无力、对爱失去信任,“才”跟自己说恋爱不重要,爱自己最好。可是这样的“爱自己”其实是假的,说穿了,你的“坚持”单身只是怕再失去。

同场加映:付出不是等价交换,而是爱的不求回报

从抱怨中,找到自己的三个优点

在“爱自己”与“爱对方”中取得平衡,也是在“亲密”和“自主”中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这很难,但并非无法达成,而现在可以达成的“一小步”就是“觉察”。在每天和自己相处、和对方的互动中退一步去想:我/他的情绪是什么?我/他需要的是什么?

你也可以从这一刻开始,花五分钟练习“爱自己”。一个常用在焦点解决短期谘商(Solution Focus Brief Therapy)[10, 11]的实用的方法是:

  1. 抱怨三分钟
  2. 不评价
  3. 从中找到自己的三个“具体”优点。

抱怨:我总是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花太少的时间陪伴身边的人。演讲、写作、还有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成就感,也因为这样,我渐渐疏忽了家人朋友,久了,淡淡的关系好像变成是我的预设值。我也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我常常想要把很多事情都做好,却变得很焦躁、最后也都没有做到最好。我很爱拖延、思虑又不够周延,也因为这样总是让同事很麻烦、要让他们常常提醒我,可是每次我反省之后,却还是会故态复萌。

你会喜欢:最苦的不是生活,而是失去生存的乐趣

具体赞美:首先,你其实很在乎你身边的人,否则你不会想到这个问题。你关心他们,却不知道要从何切割时间,或是你还不习惯太亲密的感觉,但无论如何,你的“在乎”是事实。再来,你是很有热情与理想的青年,所以你去好多地方演讲、一边写作,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与想法跟大家分享。最后,你正在练习反省,这是很棒的开始,能够花时间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好与坏、改变与停滞,是很不简单的练习!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抱怨太久,不然可能会变成反刍(rumination)[12],如果实在找不到优点,可以请你的好友帮忙,你会发现有时候,他可以看到自己都没发现的优点。记得,用具体的赞美取代分析或评价。

不敢爱的人,总是一直在逃避。不是逃避与他人亲密,而是逃避与“自己感觉”的亲密。而这一天一点的觉察,不见得能让你拥有更好更美的爱情,但可以陪着你,每天每天,都贴近自己一点点。

延伸阅读

1.Hanson, R. Balancing Intimacy And Autonomy. 2011; Available from: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rick-hanson-phd/intimacy-autonomy_b_862722.html.

2.Holmes, J., Attachment, intimacy, autonomy: Using attachment theory in adult psychotherapy. 1996: Rowman & Littlefield.

3.Rhoades, G.K., et al., Breaking Up Is Hard to Do: The Impact of Unmarried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on Mental Health and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11. 25(3): p. 366-374.

4.Slotter, E.B., W.L. Gardner, and E.J. Finkel, Who Am I Without You? The Influence of Romantic Breakup on the Self-Concep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10. 36(2): p. 147-160.

5.Gardner, W.L., S. Gabriel, and L. Hochschild, When you and I are "we," you are not threatening: The role of self-expansion in soci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82(2): p. 239-251.

6.Grant, A.M. and F. Gino, A Little Thanks Goes a Long Way: Explaining Why Gratitude Expressions Motivate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0. 98(6): p. 946-955.

7.Gordon, C.L., R.A.M. Arnette, and R.E. Smith, Have you thanked your spouse today?: Felt and expressed gratitude among married coup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0.

8.Algoe, S.B., S.L. Gable, and N.C. Maisel, It's the little things: Everyday gratitude as a booster shot for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0. 17(2): p. 217-233.

9.萧英玲 and 利翠珊, 夫妻间的恩情与亲密:简效量表的发展. 本土心理学研究, 2009(32): p. 3-40.

10.SHAZER, S., et al., Brief therapy: Focused solution development. Family process, 1986. 25(2): p. 207-221.

11.Bannink, F.P.,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y, 2007. 37(2): p. 87-94.

12.Kuehner, C., S. Huffziger, and K. Liebsch, Rumination, distraction and mindful self-focus: effects on mood, dysfunctional attitudes and cortisol stress response.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09. 39(2): p. 219-228.